钱奕琪
摘 要: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迫切需要对当前的经济以及金融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与金融转型的客观要求,然后对健全金融“普惠性”的基础制度以及金融转型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基础条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国经济;金融;转型升级;基础条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快速发展势头,但是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逐渐承压,经济发展速度开始逐渐降低。中国经济要想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实现高质量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应该合理把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及改革逻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我国经济以及金融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精准发力,释放经济发展动力与发展活力。因此本文对中国经济与金融转型升级基础条件进行探讨,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经济与金融转型的客观要求
(一)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由出口拉动型积极转变为内部消费型
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采用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由于投资同时具有需求以及产能扩张的双面性,因此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产能过剩。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有效释放了我国经济发展潜能。但是2008年之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减速。2009年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启动大规模基建投资。2010年中国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是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产能过剩以及增速下滑的压力。2013-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建投资平均水平持续保持在20%的高位,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以及建筑业自从2013年以来却呈现持续性下降的趋势。2018年中国基建投资出现断崖式下跌,导致中国多地经济发展速度呈现负增长。这表明中国规模扩张型工业化阶段已经结束。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传统的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逐渐向市场主导的消费-投资拉动型模式转变。
(二)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以及消费服务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率水平与消费比例之间具有负向相关关系,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城乡分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消费。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对居民消费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近几年我国独生子女政策逐渐放开,这将会逐渐提高中国的少儿抚养率以及老人赡养率,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我国当前的消费结构,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整体来说我国消费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其发展基本上不会受到中美贸易摩擦以及重资产行业去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在未来中国的服务消费中,住房消费比例会逐渐降低,相应的文化、旅游、健康、教育等服务消费将会出现大幅增长。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可以基于我国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收入结构来对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整体把握,并以此积极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三)供给体系适应能力的提高要求加快供给侧改革
首先在我国制造业全面升级以及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之后对岗位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在转型升级之后将会释放大量的劳动力,不能为就业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真正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为服务行业。服务行业为劳动密集型以及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但是对于人员的职业操守以及交流沟通技巧等多个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来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力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社会就业服务。其次中国产业在发展中国需要逐渐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体系逐渐向个性化和标准化并存、大生产和小制作并存的复杂生产体系转换。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降低政府的干预功能,更多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再次在此中国的产业组织结构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期我国的低端制造业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并且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形成市场化的淘汰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型国有企业应该逐渐退出垄断,在产业发展中形成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
二、健全金融“普惠性”的基础制度
(一)形成良好的货币信用环境
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储备制度的形成赋予了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在该过程中央行投入基础货币,其他各家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来说实现贷款派生存款来创造出了大量的信用货币。这些信用货币对于经济增长是否有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各项生产要素是否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利用。在非充分就业以及生产要素闲置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渠道将货币投放给低收入阶层,便可以通过消费产业来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大量的信用货币容易导致通过膨胀。
(二)建立企业和个人共享信用数据库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个人用户以及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个人以及企业的信用数据缺乏,导致在融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不倾向给予他们贷款支持,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2]。因此我国在普惠金融發展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该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来构建企业和个人共享信用数据库。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企业和个人共享信用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几个企业、几个组织或者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应该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 完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并加强监管
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金融机构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好的服务我国实际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将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对金融行业发展的监管,确保我国金融行业健康稳定运行。
三、金融转型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基础条件
(一)需要培育有效率的企业组织
不管是有效的投资还是有效的生产都需要有效率的组织去完成。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利用外资既是对我国储蓄和外汇不足的有效弥补,同时也是对我国有效率企业组织不足的一种弥补[3]。通过利用外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有效率企业组织的成长,降低了企业内部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的有效性。要想培育有效率的企业组织,首先要对私有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民营企业家以及资本家更好的致力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创办百年老店。其次要有效防范商业欺诈,进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要求具有良好的市场透明度,企业能够及时准确真实的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披露,否则很容易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民营企业占比已经超过80%,因此政府应该采取严格完善的监督管理措施来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有效保护,防止商业欺诈现象的发生。
(二)积极拓宽产业投资渠道
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产业的布局和规划应该与14亿中國老百姓的切身需求向匹配,重点放在消费服务行业,包括医疗保健、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以及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近些年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亿人次出国旅游,充分表明目前我国关于旅游以及健康等服务消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不同于制造业,消费服务行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生产、销售与消费同时发生,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消费服务行业具有个性化以及人性化要求。目前我国在消费服务行业方面存在权责界定不清、纠纷处置不当、市场准入管制宽松以及服务人员职业操守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消费服务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家政府应该积极拓宽产业投资渠道,在放宽对外资和民营资本市场准入的同时,尽快确立相应的经营标准以及行为准则,积极推动模式创新,加强监管,充分保护消费者以及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了银行信贷和股票市场融资的作用,并且取得 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下,出于产业发展的需求,我国人民银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继续进行货币以及信贷扩张政策。此外我国中央政府与对方政府在财权以及事权关系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称问题,地方政府的软预算约束叠加中央政府的信贷担保功能共同导致了我国信贷政策的过度扩张,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积累了较为严重的债务违约风险。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促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转变其原来的地区经济经营者角色,促使其向市场秩序维护者进行改变。在该过程中需要开展税收制度变革,降低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税收的依赖,增加消费者、财产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在地方政府税收来源中的比例。然后将社会基本医疗、公共教育以及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事权收到中央,更好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并在该过程中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税关系平衡。
参考文献:
[1] 殷剑峰. 金融结构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评《新时代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研究》新书[J]. 新金融, 2019, 360(01):63-64.
[2] 刘琪. 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对接[J]. 时代经贸, 2017(25):12-14.
[3] 郎丽华, 周明生, 赵家章. 加速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与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2017)综述[J]. 经济研究, 2017(8):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