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风
摘 要:随着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与逐渐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通过体育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体育教师以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快乐运动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游戏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在愉悦的锻炼环境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笔者结合自身体育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三点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遵循快乐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创设愉悦锻炼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注重游戏运动体验,增强学生运动技能。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初中體育课堂;运用策略
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运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很少运用游戏教学法甚至不采用,没有深刻掌握体育游戏的原则,无法有效达到娱乐学生身心的目的;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不密切,呈相互脱离的现状,影响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效果。因此,为了改善体育游戏的运用现状,体育教师要积极遵循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初中生的兴趣与爱好,设计与之相符的游戏,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一、遵循快乐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以及愉快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能够促进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不断向上发展,体育游戏的娱乐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遵循正确的快乐教学理念,设计符合学生喜好的游戏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锻炼氛围中主动学习并掌握运动技术,锻炼反应能力并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
例如,体育教师在教学“排球双手正面垫球”时,设计排球接力游戏让学生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师:“同学们,请大家跟伙伴结为六人小组,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取一个排球。然后在场地线边缘站好,听到我的口令后,小组中的第一位成员用双手平托排球,放至腕关节,注意是平托排球!”学生听到游戏内心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按照教师的指示在原地尝试平托。师:“平托着排球往正前方跑步移动,一直跑过球网到达对面场地将排球交给下一位同学,依次进行,最后速度最快的小组获胜。”教师设计具有竞争性的游戏,为学生打造快乐体育课堂。
二、创设愉悦锻炼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竞赛游戏和团队合作游戏既可以给学生创建愉悦的锻炼环境,又具有一定的运动负荷,能够使学生的运动情绪变得更加激动,陶冶学生的运动情绪,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合作竞争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游戏中无论是获胜还是失败,都需要学生抑制自己的兴奋与沮丧,促进学生心理调节与健康。
例如,体育教师在教学“立定跳远”时,安排两人双足跳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切身体验合作与竞争。师:“同学们,大家两两一组,用自己的右手托起伙伴的左脚,将自己的左手打在伙伴的肩膀上,组成两人双足。”学生纷纷尝试“两人双足”的动作,刚开始出现摔坐地上的情况,反复尝试后在游戏中达到高度的配合。师:“两人双足要以侧跳的方式到达前方100米的横线,然后快速准换成左手托起右脚的姿势,侧跳返回原点,率先返回的一组获胜。”教师通过团队合作游戏为学生营造愉悦的锻炼环境,激发学生的运动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健康。
三、注重游戏运动体验,增强学生运动技能
教师在运用体育游戏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的心情变得愉快,让学生畅快淋漓地享受体育运动,活跃了运动气氛,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和睦交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增强运动技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例如,教师在教学“投掷实心球”时,利用打靶竞赛游戏让学生熟悉球性。师:“同学们,大家自行组成六人小组,每个小组分若干实心球,请大家在场地的横线外排成纵队站好。”通过投掷游戏培养学生判断能力以及协调性。师:“听到我的口令后,第一名同学开始将手中的实心球往前抛出,并投掷到地面上画好的圆圈内,我会根据圆圈的分数以及你们投中的数量进行记录。最后投中实心球数量最多的一组获胜。”教师组织学生认真游戏,注重学生的运动体验,消除学生的紧张感,通过竞赛游戏达到增强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增强对体育游戏的认知,重视体育游戏的教育意义,根据体育教学中的授课内容设计与其紧密联系的游戏活动,发挥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掌握运动技能。教师还要依据初中阶段学生喜欢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这一显著特点,根据学生的运动需求,选择符合学生喜好的体育游戏,增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激发初中生的运动激情,在游戏的同时强身健体,使身体和运动情绪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杭雪华.探讨趣味田径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堂的运用及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26.
[2]陈伟勤. 试论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A]. .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