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灌输方式 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2019-09-10 07:22梁美英
关键词: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梁美英

摘 要:灌输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和加强灌输教育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灌输的必要性以及在现实中对灌输教育的偏见,坚定“思想”需要灌输;其次,在策略方法上力争创新,使灌输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势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展现其应用的魅力;再次必须努力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丰富灌输的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创新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些论述,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在新形势下为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意义并没有衰减、在新形势下反而更加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在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灌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理论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理论依据,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并且提出打赢这场攻坚战,效果看满意度、看学生的获得感。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人,培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实施灌输教育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一)灌输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灌输”一词原意是指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后來被人们引申为输送思想、知识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把这一概念应用于对无产者的思想教育中,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结合新的实际,把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献中的思想阐发出来,第一次明确系统提出“灌输论”,1900年,列宁提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现实任务应该是“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政党”[1]。1902年,他在《怎么办》一书中再次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这一论述阐明了灌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说自发的工人运动、群众的日常斗争,是不可能产生作为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的。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把科学理论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工人阶级中才有可能产生出理解旧社会制度的本质、理解本阶级历史使命的先进分子。古今中外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占领意识形态这块阵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灌输体现了社会统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灌输。

纵观党的发展历史,思想政治工作总是与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相联系的,在任何时候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进,需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前进的强大力量。然而,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存在,高校不是世外桃源,无法屏蔽社会的噪音、杂音,加上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明显,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产生了错误的倾向,只顾个人的实惠,不顾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图眼前安逸,不讲理想信念;只讲个人向社会索取,不想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就是一种投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以正能量对冲和化解消极影响,要正确理解灌输理论的内涵和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守好高校围墙,为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占领高校赢得时间和空间。

(二)走出灌输教育的误区

“灌输”一词,在今天有许多人中看起来扎眼、听起来刺耳,主要原因有:

其一,将“灌输”曲解为生塞硬灌、填鸭式的灌输。在平常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教师一说到“灌输”就认为灌输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方法,认为灌输是建立在学生非自愿的前提下,也就是灌输是在学生被动、不愿意接受的的基础上。这实际上是对灌输教育的曲解。列宁在提出实施灌输教育时,反对只用书本教工人机械地重复教条, 提倡寓教育于斗争之中。他指出:“必须把雇佣工人阶级培养成为使全人类摆脱一切压迫而斗争的战士,但不要把我们的理论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不要光用书本子教他们理论,而要让他们参加日常的斗争。”[3]由此可见,列宁提出的灌输教育理论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等同于“生塞硬灌”,灌输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否则就必然会事倍功半。恩格斯晚年对“硬灌输”作了批评,恩格斯主张教育者在灌输中要起“帮助”作用,只有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受教育者“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才能使科学理论深入心坎[4]。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从“灌输”一词的原意看,灌输具有:“似水柔情”的情景,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这就需要找出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同时要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摆事实、讲道理,改变那种我说你听的被动局面,就是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接收所灌输的理论。

其二,认为灌输教育过时了,无用了。目前在教育界,有些人认为,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灌输教育早就过时了,无用了。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虽然已经成为主题,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斗争依然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渗透的形式更为直接、多样和隐秘。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曾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毫无疑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的发展有个方向的问题,人才的培养按什么方向发展,不能只靠在“市场经济”概念前加“社会主义”限定词来实现,坚持灌输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应对复杂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必然要求。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曾指出:“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5]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对大学生实施坚定“四个自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将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日常的生活和管理之中,在高校课堂进行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灌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二、加快对灌输方法的创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将外在的先进思想理论输入大学生头脑,有效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方法。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为理论依据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流意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去认识和思考个人和社会问题。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普及,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发出疑问:课堂上到底还要不要灌输?如何进行有效灌输?可以肯定的是,灌输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主渠道和多途径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其一,必须讲究灌输育人的科学性,创新教学内容,言之有物。

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比较常见的有: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中国特有的教育现象,有厌烦的情绪;以价值多元化取向来否认必要的共同精神追求;过于夸大现实社会问题,怀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性;功利性地计较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孰重孰轻";加上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加剧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态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过就是来听老师们说教的!来不来上课都无所谓,学起来不如专业课有成就感,来就是为拿学分,不来也没什么损失,反正课堂上讲的我都知道,考试时突击背一背就过关。学生带着这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天反感来上课,如果老师们果然是按照学生们的设想来宣读中央文件、传达党中央精神,或照本宣科、或验证某种主义、某条路线的正确性,以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就可想而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学生的思想在变化,要使灌输教育起作用,必须创新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动态视频、图文、声像、漫画等媒介载体使学生的视听觉得到刺激,以激发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的兴趣。其次要言之有物。当今网络媒体发达,大学生收集信息速度快,更注重直观、更注重事实。课堂上经常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正确所以我们要相信它”,至于为什么是正确很多老师都没有讲出来,往往是老师说对就是对。要使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就必须下大力气去研究它,用事实说话。在进入21世纪时,英国广播公司“千年思想家”的评选,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名列第一?为什么一个西方的理论能够在中国扎下根、开了花、结了果?为什么2008年美国经融危机时许多人要从《资本论》中找答案?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显然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这种接受是没经过思考的、不自觉的,甚至是盲目的、短暂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二,必须注重“灌输教育”的话语体系转化,贴近学生思想特点。

“灌输”并不是居高临下,也不是用生硬的语言,更不是用带有命令式的语言,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个道理。要使灌输的内容进大学生头脑,还需要有效的载体,这就是“灌输”的言语。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是传递知识和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语言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但教材语言并不等于就是教学语言,“枯燥乏味的判断性语言、平铺直叙的语言、滞后陈旧的语言都将会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速度和接受效果。”[6]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藝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7]思想政治教育是互动的过程,师生在课堂上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与接受关系,而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亲切和蔼生活化的语言能增进师生的感情,学生更易接受。因此,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融会贯通地用正确的语音、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教学语言对所要灌输的理论进行叙述说明[8],把教学内容与教学话语生活化,把抽象的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

其三,灌输主体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坚实的理论功底。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灌输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检验是否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试金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何谓道?在今天,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这表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符合教师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必须具备本学科要求的基本条件,这就是坚定的政治信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就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其灌输教育有效性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敏锐的政治鉴别意识和高尚的政治道德情操。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必须建立在厚实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基础上,否则,空口无凭,灌输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说清、说透,才能实现价值引领,确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四,必须建立全方位灌输网络,用“互联网+”激活思政课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功能的大系统,要实施有效的灌输就必须树立依靠全校教职员工其抓共管,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课程育人,构建起全方位实施灌输的大网络,协同各方为平台依托,筑建起实践教学平台、网络辅学平台、教学成果平台等,形成灌输的有效合力。此外要加快灌输载体的多样化,传统的灌输载体主要依靠教材,时效性较差,当今信息化时代,微信、易班、微博、微课等现代传播手段快捷方便,覆盖面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时效性、知识性和科学性。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课程建立微课程视频库,把教材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形成一种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满足学生自学需要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其五,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灌输理念,而学生是否接受以及接受多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中,仅仅依靠灌输教育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有效相结合。首先是与团委的社团活动相结合;其次是与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组织大学生到红色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悟革命传统,让大学生在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同。

其六,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创建,为实施灌输教育营造好的外部环境。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细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校园文化具有隐形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教育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撐,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就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高校要加强文化校园的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传承校训、建好校史馆、名人名言、创建文化校园标志符号,精心打造好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做到师生对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参考文献:

[1][2]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317.

[3] 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 刘建军.光明日报[N].2014-05-12日,(11).

[5] [美]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6]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8] 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21世纪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
灌输理论的当代境遇及其改进
评“灌输论”的学术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