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探析

2019-09-10 04:55柴自贵
关键词:优化路径模式

摘 要: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中的一项专项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践中,采取何种模式,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遇到了一些难题。本文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主要探讨了教育精准扶贫模式面临的一些困境,进一步探究了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方式,并分析了其在当前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优化路径;西南民族地区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要采取更加有效、更加集中、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与此同时,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专门印发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保证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艰巨任务,切实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1]。这从政策的高度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脱贫所赋予的重任和使命。在脱貧攻坚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精准扶贫模式,对于扶贫的成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持久地影响着整个脱贫攻坚过程。

一、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在西南民族地区普遍面临的困境

(一)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在取得许多重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明显存在诸多缺陷。毋庸置疑,大力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能取得较为显著和直接的经济效益。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多是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补贴中支出,使得发展经济入不敷出。在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之前,把关不严,让部分学生“跳级”就读,原本就学习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学习非常吃力。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质量偏低,导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伴随着目前宏观就业市场的不断饱和和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经过职业技术教育的民族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就读人数也不断减少。如四川省甘孜藏区自治州,2009年录取学生6891人,实际到校5930人;2010年录取学生2517人,实际到校1767人;2011年录取学生1715人,实际到校1138人[2]。出现此类现象,除生源减少的影响等客观原因外,就业的现实要求也成为就读人数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教育信息化模式

教育信息化模式显著的提升了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断缩小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了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与其他地区均衡协调发展。目前,国家实施的“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千乡万才工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等在西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以贵州省83个市、区、县的调查结果为例,调查显示,96.06%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得学习,72.9%的受访教师拥有计算机,61.4%的受访教师参加过校级以上信息技术运用培训,大多数教师能够正常使用诸如Windows等一般的软件和工具[3]。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西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西南民族地区的学生也能够享受更多的优质学习资源,减少了教育的不公平性和地区差异性。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为他们提供了信息检索、信息加工和利用的机会,对这些地区的学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是有极大帮助的。

但是,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教育信息化模式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也存在一定难度,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首先是教育信息化硬件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还很缺乏,不能满足西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同时,投入的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重复投入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使得原本就十分稀缺的教育资金更是难上加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存在管理落后的情况,严重的浪费了已有的设施。其次,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保守的情况。部分教师虽然接受了教育信息化的培训,但是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把教育信息化仅仅当做一种教学理论,而未付诸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之中,教学质量无法提升。最后,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优质师资严重匮乏。西南民族地区的教师虽然接受过信息化的教育,但是信息化能力不足,在实际的应用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工资待遇、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西南民族地区不能吸引大量优质师资力量。这些困境在西南民族地区都是比较普遍的存在着,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贯彻和落实。

(三)教师专业化模式

教师专业化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4]。西南民族地区要实现教育脱贫,必须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支撑和保障。不断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培训力度,把“引进来”和“走出去”高度结合起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教师专业化模式深度扶贫地区教育扶贫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南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明显提升了该区域的教育水平,达到了教育扶贫的效果。教师专业化模式完善了师资结构,普遍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鼓励教师终生从教,形成了一支支教师专业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民族地区教师队伍。而且,弥补了该地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顽症,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专业化模式在西南民族地区落实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难题需要逐渐克服和解决。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起点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纵观我国各地的深度贫困地区,这个难题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在西南民族地区则显得特别突出。这些地方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难以保证教师及其家庭较高质量的生活,教师在医疗、住房等物质方面的权益得不到完全保证。这就使得优秀教师遇到机会就朝更好待遇的地方流动,造成优秀师资严重流失。这样的情况也造成其他教师的羡慕,无心稳定踏实教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也是西南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遇到的难题,这是由于教师自身素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造成的。部分教师没有树立起高尚的教书育人的职业情操和道德情感,把教书育人的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谋生的职业,在实际工作中仅仅是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由于学习观摩的机会较少,那些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没有机会学习科学的教学理念,而造成“优秀的教师越来越优秀、普通的教师越来越普通”这样的两极分化。部分教师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中墨守成规,对教师专业化认知不足,结果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出现。而诸如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不严、教师学历水平偏低、缺乏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等都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难题。

(四)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

这种模式最突出的难题是高校在对西南民族地区进行对口帮扶中贫困对象的识别,如何正确的识别需要进行帮扶的对象,如何划定教育贫困的界限,这些都是现实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在帮扶中存在行政作用的限制,导致高校在具体的扶贫过程中无法完全放开手脚。由于高校的扶贫方式主要是智力扶持和知识文化扶持,对于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相比与直接的物质扶贫,得不到扶贫对象的大力支持,参与度较低。对高校实施的教育精准扶贫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同时,扶贫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题。部分贫困家庭得不到实际的扶持和帮助,使高校的教育扶贫效果不佳。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高校各单位及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缺乏沟通和协作,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

二、在扶贫工作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模式

(一)增加教育扶贫经费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事业中的硬件资源和其他地区的学校相比也有了一些的地步。能够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教育配套设施也不断改善。但教育扶贫经费投入不足、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是各种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普遍存在的难题。足够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支持和保障保障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走向。当前,我国不同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支持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资金投入,都会影响其持续发展。同时,教育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阻碍了教育扶贫工作的高效展开。因此,提高其使用效率是各种教育精准扶贫模式都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目前,西南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重复办学等问题,这种状况造成了教学资源配置及其不合理,教育扶贫资金投入上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再者,现行扶贫资金一般由中央拨款到地方,这种层层下放的拨款方式也导致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5]。要真正发挥好各类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实际作用,多渠道增加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减少资源浪费是最关键的举措。如职业技术教育扶贫模式和和教育信息化模式等,都需要大量經费投入,在资金利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扶贫效果。

(二)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从师资队伍建设角度来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力量十分薄弱,与其他非深度贫困地区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各类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在具体的实施中困难重重。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城镇化生活的需要。而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教师的生活质量不高,家庭开支大[6]。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又较大,住房、养老、医疗等问题没有切实解决,生活环境欠佳。这就导致了留不住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局面。要不断优化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就要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打造一支能够在深度贫困地区长期从教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工作中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主体之一,导致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低的直接原因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西南民族地区自身经济社会条件差,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在各学段办学水平普遍较低。要不断发挥扶贫模式的作用,就要把现今技术发展背景下衍生的翻转课堂、MOOC等授课方式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引入到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的教学工作中来,此外,要大力采用一些教育必备设施如计算机、运动场等。如教师专业化模式和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等,就需要一大批优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发展到水平和质量,取得良好的教育扶贫成果。

三、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在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中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扶贫工作成效,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教育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在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本地区采取了适合本区域具体情况的模式,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要求。各种模式都有其独特优势,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各种模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模式,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可以增加教育精准扶贫的实际效用。教育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石,从最开始的粗放型模式到目前实施的精准扶贫模式,是党和政府努力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大势所趋。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教育发展较其他地区显得十分滞后,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较其他地区普遍偏低。只有把教育精准扶贫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发展才有坚实的智力支持,才能让开拓未来的桥梁更加坚固。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落后,自然环境恶劣,采用一般的扶贫方式很难达到脱贫目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大团结和社会健康稳定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解决类似于西南民族地区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能够让教育这项民生工程大面积地惠及贫困家庭。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内容之一,教育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扶贫政策,对于实现西南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教育公平、提供其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等都有深远深刻的实际意义。习近平在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扶贫必先扶志,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7]而采取何种模式,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助推国家扶贫战略,加快建成小康社会

大力推进西南民族地区扶贫进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要在类似于西南民族地区这样深度贫困地区提高扶贫的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精准扶贫是最基础的扶贫方式和扶贫手段。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在整个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采用恰如其分的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因地制宜的贯彻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决定能否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功效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8]。这深刻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阐释了在新形势下做好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精准扶贫、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教育精准扶贫在扶贫工作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体现了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中最有效的扶贫方式,也是最根本的扶贫手段[9]。深度贫困地区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就必须具体落实到位。在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为今后的扶贫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四、结语

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认识和分析诸如西南民族地区此类的深度贫困地区的现状,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本地区的扶贫方式和扶贫政策。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选择与貫彻实施,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进而影响其经济社会发展,其作用不容小觑。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教育扶贫工作取得杰出成果的同时,对于解决一些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顽症,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怎么才能既有效率又有质量的促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综合利用好各类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优势,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N].人民日报,2017-10-16(001).

[2] 玉金宇,龙纯敏.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8):89-91.

[3] 罗月念,刘军.贵州省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84-86.

[4] 张贵新.对教师专业化的理念、现实与未来的探讨[J].外国教育研究,2002,(2):50-55.

[5] 苏哲.近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探析——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年)的数据验证[J].现代经济信息,2015,(7):434.

[6] 柴自贵,范华岭.川西北民族地区中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路径初探——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中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18):68-71.

[7] 苟焕然,冯学华.巴州:斩断贫困代际传递[J].四川党的建设,2018,(15):24-25.

[8] 习近平: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EB/OL].http://www.moa.gov.cn/ztzl/2015lhjj/gd/201503/t20150309_4429837.htm.2015-03-09.

[9] 廖富洲.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J].学习论坛,2016,32(10):34-37.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模式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