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明
摘 要: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资效率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探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道路,完善构建金融服务体系相关理论,并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发挥财政支持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快速增长的发展,金融支持的规模和水平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因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融资困难、技术创新不足、融资效率低等诸多困难。因此本文首先说明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效率的相关概念和现状;接着,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对其融资现状进行了阐述;进而,在政府政策、金融成本等角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给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困难的建议,并借此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资效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
当前出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要求,传统石油能源不断枯竭并且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及其严重。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因环保等独特优势而成为发展的热点。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经济支持。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资效率,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为促进和完善金融行业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效率现状
(一)融资效率的界定
融资,即资金的融通。一般地,就企业发展规划而言,融资一般指的是資金的融入。效率,在经济学理论上指的是企业的投入与产出间的相互关系,反应的是资源被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一般可分为:微观效率、宏观效率和制度效率。微观效率一般用以反映融资主体的实际管理能力、生产状况以及融资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宏观效率一般用以反映宏观经济主体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能力;制度效率一般用以引导微观效率向宏观效率转化的机制。
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效率是指在资本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本资源竞争过程中资本资源竞争过程中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资效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据此,可以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最低成本的资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融资效率高低还依赖于市场的实际融资环境、政府相关金融政策、行业法律法规环境等因素。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配置效率指的是:新能源汽车指融资企业将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最好效率的使用,并尽量做到生产过程的低成本投入高收益率产出。可见,当新能源汽车产业所融资金的使用效率高的时候,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收益回报率就高,这样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融资效率就好。
融资效率与规模报酬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当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规模报酬增加,会使得融资投入比率低于产出,这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最终导致需要加大融资规模,直到满足规模报酬。反之,则需要降低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规模。因此,规模报酬是一个影响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效率长期因素。
(二)融资效率的相关理论
关于融资效率的相关理论,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
1. 资本结构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经济理论提出了资本结构理论,它根据时间和理论的不同前提划分资本结构:一是早期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二是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
对于早期的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而言,其主要成果主要成型于1958年之前,如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等一些传统的理论。
对于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而言,与早期的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起源于同一年代,但比早期的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更加严格,其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权衡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等。该理论的特点是,资本市场体系越完善,企业的市场价值越与资本结构无关。
对于权衡理论而言,该理论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该理论重点考察了影响企业资金产生和使用等的各类因素中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破产成本指的是,用以支付破产所需要的中介费用、资本损失等;代理成本主要指的是,股权、债权融资成本。但是均衡理论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该理论假设非破产企业、企业的投资、融资政策的相互独立的。并要求在进行理论分析过程中加入破产成本,同时,假设本应该动态变化的负债水平等企业资本结构要素为静态的。
关于不对称信息理论而言,顾名思义,该理论考察的是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关于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收益回报率等重要信息,经营者与投资者对其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一致或同步。为了解决这种不对称情况对企业投融资过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对称信息理论提出了让企业方与投资方通过信号传输的方式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同时,也要求企业方尽可能地公开企业真实的各类成本和投资收入情况,让投资方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
2. 机会窗口理论
为了阐明市场效率与融资渠道和融资决策的关系,学者们提出了机会窗口理论,该理论认为:受到债务和权益价值的影响,作出融资决策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如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股票价格高的时候企业发行股票,当企业股票价格低的时候,回购股票等。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融资的优先顺序可以按以下顺序进行,即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但是当股权融资成本较低时,可以先进行内部融资,然后进行外部股权融资,最后选择债务融资;如果在股权融资成本非常低的时候,可以先进行外部股权融资,再进行内部融资,最后进行债权融资;但是对于债务成本较低的时候,则优先选择进行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然后再考虑进行外部股权融资。
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考虑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上世纪70年代,学者们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信息公开水平、资本规模大小等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企业的融资结构、效率等会发生相应的动态调整。如,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可以通过风险投资等进行融资并融入生产,其中风险投资主要以个人和专业投资机构为主,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使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接受金融服务的支持,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现状
本章我们将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分析目前该行业的融资现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处于汽车成长期,整体规模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上比较大,目前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活动较少,主要以融资活动为主,这是因为比亚迪正处于不断扩张当中,并且就其业务增长能力而言,其具有较大的融资能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间接融资,其现状如下所述:
(一)直接融资现状
直接融资主要指的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各类期限的债券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等方式对内和对外进行融资的活动。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金融市场中主要的直接融资方式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而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等在直接融资方式中则较少出现。
目前,我国对于企业上市的要求有一定的门槛并且比较严格,淘汰率比较高,审核时间周期比较长。主要有以下一些关键点是:
一是对于公司的主体要求为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在有资格上市前完成股份制改造。对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公司必须继续经营超过3年;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合法合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的主要业务和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过去三年中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化等。从公司成立:公司的股东按时出资,公司的股权很明确,对所有权没有争议。从公司注册资本的角度来看: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0万元,公司的公开发行股份达到公司总股本的25%以上。
第二,公司的独立性要求公司不能被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非法控制,侵犯少数股东的合法权益,要求合规:公司应具有与公司兼容的资产。公司的生产经营;公司人员独立,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不在控股股东公司工作;公司应该有自己的员工;公司的财务独立性,独立的公司银行账户,能够独立做出财务决策;业务是独立的,公司的业务不依赖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第三,公司以标准化的方式运营。公司依法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机构。公司可以按照系统运作。
第四是公司的财务和会计。从财务角度看,资产负债率合理,现金流量正常;公司应依法纳税。具体而言,公司基本符合:过去三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为正,累计超过3000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累计超过5000万元;或者过去三个财年的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此外,所需资金总额超过3000万元;在最近一段时间结束时没有未发现的损失。从标准化会计制度的角度看,公司必须建立规范的会计制度。财务报表真正无篡改。没有操纵,伪造或伪造财务报表的行为。所有账户都有真实可靠的会计记录或相关凭证。
五是募集资金的运用。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资金的直接募集,并将所获得的融资资金用于公司的扩大再生产之中。按照我国证券法、公司法等的规定,必须严格监管和执行将募集资金用于公司预先制定好的用途。这样在进行股票募资的过程中:首先,公司在进行股票募资前,要制定资金所使用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并对所要投资的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未来的投资收益率等情况进行详细说明,资金在使用原则上必须遵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其次,对于所募集的资金必须建立专门的存储账号和使用制度等。
就债券市场而言,中小企业暂时还无法直接参与发行企业债的渠道。比亚迪公司于2002年7月31日在香港主板上市,内地A股于2011年6月30日上市。因此,比亚迪在证券市场具有较强的直接融资能力。
(二)间接融资现状
通過银行贷款和其他各种金融工具融资的方式称为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银行贷款目前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 银行方面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许多其他产业的中小企业一样,其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信贷。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在进行放贷过程中,一定会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的。因此,银行在进行项目选择以及放贷对象的选择过程中,更倾向于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对于中小企业以及初创项目在关注的较小。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上而言,很多应有前景还有不确定性,因此银行在进行放贷的过程中会显得非常谨慎。
2. 政府方面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主要依赖于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但是,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并非同步的,企业融资也要视市场行情而异,行情不好则举步维艰。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上,一些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往往会得到资金的青睐,并能有效地吸引各类投资资金的介入。然而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融资的需求量而言,政府的扶助资金还远远不够,并且这一点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这会大大地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资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3. 风险资本方面
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是在承受高风险的同时,追求所投资企业的高成长、高收益的投资行为。为了获得真正的高成长和高收益,风险投资的主要投资标的多会聚集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领域。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该产业中一些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或相关项目都会吸引风险资本的参与。
三、新能源汽车在我国融资难的原因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资金壁垒较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资金壁垒主要体现在技术壁垒方面上,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由电机,电池和电子控制三部分组成。初始投资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大量资金,恢复期很长,投资回报也不确定。这将使投资者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克服这些提交的财务障碍。
(二)政府扶持政策影响市场机制的形成
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植的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植资金为主。但是,这样做在早期会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缺乏市场广泛参与,在社会资本的使用、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都无法给整个产业的发展营造良性环境。
作为政府扶助资金的有益社会补充,风险资本可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早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具有比较高的投资门槛,其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长期投资,这与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是及其吻合的。但是,我国在现阶段关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风险投资基金或引导资金还不是很多,这限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中小企业较多
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从业者主要是中小科技型企业,由于处于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因此,从取得银行贷款的角度来说,难度较大。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本身是以盈利为导向的单位,中小型企业具有很多不确定性,银行不太重视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诉求。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小企业与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相比,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有较大优势,但是在企业规模,经营规范性以及抗风险能力方面都比较弱势,很多方面很难通过银行的风险评估流程,并最终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即使有些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但是还款的执行率较低,也给银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另外,从银行贷款的流程中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小创新型初创企业都缺乏可以用以抵押的资产标的物,这也会导致银行很难完成对他们的贷款。
(四)融资成本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策性扶助政策,以及政策性贷款,整体而言融资成本比较高。与中小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大型的具有国有背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则比较容易得到成本较低的各类政策性贷款,这是由于国有企业在银行角度看来,具有较高的信用额度或较丰富的抵押物。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效率的建议
(一)合理配置研发资源,加快核心技术研发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是电池,动力电池,电机和电子控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新能源汽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公司本身的实力,短期内取得突破是不够的。政府应投入更多的专项研发资金,在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的基础上,集中使用,促使其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联合攻关。此外,攻关单位应主动寻求技术合作机会,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水平和速度。
(二)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充电桩,充电站,能源补给站,储能电站,维修站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严重影响了中国整个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进度。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标准。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切实解决购车者的后顾之忧。此外,政府应团结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知识,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潜在用户。
(三)实施差别化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措施
一是加强财政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关系,尝试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差异化贷款政策。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取决于存款,贷款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在相同的存款、贷款比率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降低主要依赖于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可以考虑对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可以实施差异化的存款和贷款政策。
其次,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小企业业务需求和融资需求,我们可以尽量选择一些有益的中小银行,试点分化存贷款利率政策,并注意加强选定的银行。在能源汽车产业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将最终导致该银行的政策倾斜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三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的参与者多为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融资的需求强烈,而可用于融资的抵押标的欠缺。对于这样的矛盾,有关部门应该专门制定相应的信贷支持政策,甚至可以考虑单独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贷款项目、信贷计划、担保引导基金等,并将其纳入全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和和监管范围之内等。
(四)完善金融市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而言,其创新的活力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该行业可持续、高速、优质发展的根本。除了以上分析中所建议的,专门设立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小企业的信贷项目、信贷计划和引导基金等金融创新外,对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而言,还需要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建立公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他们的融资建立尽可能多多渠道和条件。
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不同功能角度而言。直接融资可以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创新型中小企业中的特定的高科技研发项目作为投资标的,进行融资,这是其优势所在。从完善企业管理和市场治理角度来看,直接融资可以促进初创的中小企业规范公司的治理,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尽可能地分散投资风险,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相互融合,真正做到在中小企业创新层面上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
一是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建立相应的资本市场,根据专门收集来企业融资需求,积极与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机构进行对接,大力发展适合新能源汽车产 业的中小微型企业的投融资机制和贷款金融产品。
二是積极发展民间资本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作用,特别是那些体制机制灵活的民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中小型银行等,专门建立适合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商业贷款、融资体系。这其中需要进一步完成对民间金融体系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引导;进一步完善相关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如征信体系平台等;进一步完善对于民间金融体系的规范和监管,如对融资渠道,风险控制体系等。
三是积极组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参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努力完善服务于该产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针对优质的企业和项目可以开展直接股权投资服务,让更多资金能够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完善股权投资体系的建设,可以逐渐形成资金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支持作用,同时可以完成对于优质企业和项目的聚集、选择、培育的功能,并且所建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分散投资风险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首先,积极发挥政府设立的相关引导基金的作用,尽量吸引和聚集全社会的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投资机构,促进天使投资机制和体系的发展,并将其要积极的引导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服务。其次,政府可以积极地制定减税免税政策,同时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如保险资金、各类社会资本等,并积极引导为该产业服务;最后,建立和完善天使股权投资的多重退出机制,保障股权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利益,进而提高他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
四是提高金融发展的体制框架和顶层设计。例如,我们可以积极地制定保险,金融机构破产,上市公司监管,企业信用评级的法律和法规;制定,规范的法律和法规,引导民间借贷,以及加强金融文化建设与诚信,创新为核心。最终促进金融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
五、总结
本文首先说明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效率的相关概念和现状;接着,本文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对其融资现状进行了阐述;进而,在政府政策、金融成本等角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给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困难的建议,并借此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铭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D].吉林,2013.
[2] 兰永霞.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J].汽车前沿观察,2009,(4):68-69.
[3] 薛楠,刘瞬.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问题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6):226-220.
[4] 胡适,蔡厚清.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武汉金融,2010,(4):57-58.
[5] 马晓微,魏一鸣.我国能源投融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能源,2009,31(12):28-32.
[6] 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宄,2005,(2):85-88.
[7] 杨有红,毛新述.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宄[A].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09:13.
[8] 黄新銮,梁步腾,姚杰.中美内部控制法律框架的比较与借鉴[J].会计研究,2008,(9):88-91.
[9] 张玉珍.对中美两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0,(1):89-91.
[10] 袁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与改进[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7):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