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及实践探索

2019-09-10 07:22赵小凤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性情境探究

赵小凤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探究课进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阶段,人们更关心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探究要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有效性探索

数学探究性教学,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研究气氛和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究,去“发现”知识,感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下面笔者通过平时的上课实践,谈几点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体会。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课堂教学不再是结果的教学,而是动态的思维活动的教学,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往往能激活课堂,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作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要精心设计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经历和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如:《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情境创设:

情境一:数的概念的发展产生于实际的需要,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正数、负数,数也由此扩大为有理数范围。有理数按照与0的大小可以分为哪几类,有理数相加会出现哪些情形呢?

然后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由于学生已经知道有理数按照与0的大小可以分为正数、负数、零,因此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想到有理数相加可以由正+负、正+正、正+0、负+负、负+正、负+0、0+正、0+负、0+0,这里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接着引入情境二。

情境二: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3米,又走了2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请同学写出所有的可能。你是怎么想到的?

有了刚才情境一的铺垫,学生能接着用分类的思想说出以下四种可能:

①先向东走3米,再向东走2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②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2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③先向西走3米,再向东走2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④先向西走3米,再向西走2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借助于数轴你能把这些情况都转化成数学表达式吗?进而得到了有理数加法的几种情形,进入了新课的教学。

我们的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个体,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让学生带着激情,带着悬念走进课堂内外,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我们的教学目标才不致落空。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铺探究之路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并进行探究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学生通过探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要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就要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积极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对于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坚定他们勇攀高峰的信念。

探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来自于自我内在的需要,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调动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萌探究之芽

“智慧出于指尖上”。思维首先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加强操作力度,充分发挥实践操作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

例如,在讲“正方体的截面图”一节时,我组织学生用土豆、泥巴、萝卜制作正方体,之后用小刀去切割,看切出的截面有哪些图形。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探究性学习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合作、竞争等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也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要重视以下合作技能的培养:善于倾听、善于表达、尊重他人等等。

4、获得认识,提炼观点

经常教过的习题仍然不会做,上课听得头头是道,下课后碰到具体问题仍然糊里糊涂,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对知识及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要对这一过程的探究加以足够的认识。

新课改倡导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因此例题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解题,而是要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探究出例题的解决方案。

如:《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一课时,经历了:有理数生活情境―有理数加法算式―有理数加法法则―有理数加法应用这几个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加法与小学的加法的联系与区别;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在九年级函数的教学中,八年级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回顾以前学习探究函数的方式,学生通常可以想到先列表、描点、画图,然后通过图象和表格探究出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一步地尝试探索新的函数的性质。

再如:九年级数学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画图,根据已有经验,公共点的个数,探索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以上只是本人对探究性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我会更加努力去思考、去研究、去总结,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被动地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践性的探究活动重新构建的过程。为达到这些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需要我们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切合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更能揭示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活动。

5、结束语

总之,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实验发现了重要的结论,这是对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激励,能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而反思问题的探究过程,经过组内进行交流,能使学生各自得到不同的收获,同时能使学生感悟到“面对新问题,联想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揭示知识规律,获取新知”的探究方法和策略,使他们更自觉地投入到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2] 杨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数学通报》.2011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探究性情境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感悟三角形的高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