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孩童画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真正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绘画题材是在宋代。孩童画之所以在北宋形成并发展离不开时代的特殊性,所以借着分析苏汉臣的艺术特色也简单分析一下宋代孩童画盛行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原因。文章主要以苏汉臣的两个作品《秋庭婴戏图》和《货郎图》来浅析他孩童画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苏汉臣 孩童画 艺术特色 时代背景
一、含有孩童形象的绘画可大致分为三大种类
古代含有孩童形象的题材大概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货郎类”、“婴戏类”、“放牧类”。 “婴戏类”“放牧类”就是简单的字面意思,而“货郎类”它的兴起是宋代发展商品经济的原因,货郎受到追捧所到之处就会有很多孩子围绕在货架的周边,许多画家正是抓住了这一带有浓浓烟火味的生活场景从而形成的一种绘画,大家一般称它为“货郎图”。
二、两对孩童年龄定位的差异
以古人的评定年龄标准的话一般是指“男子未冠①,二十岁以下,女子未笄②,十五岁以下”的孩童,现代对于年龄的划分有些差异,所以本文孩童标准是指一到十二岁中间的孩童。
三、孩童画的发展历程:最早出现、萌芽、发展、成熟、革新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出现孩童形象最早可以到战国时期的“猛虎食人玉佩”。汉代的画像石《闵子骞失棰》,魏晋南北朝很多的墓室壁画、画像石。中央美术学院编著的《中国美术简史》中介绍唐代张萱中有一段[2]《宣和画谱》中写:张萱“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而在《捣练图》中,人们见到煽火的小女孩畏热而回首,熨练一节的小女孩因身高不够,钻在练下仰首而望的顽皮特点都表现的生动诱人。可见在唐代儿童形象创作已经相对的成熟还有了擅长画孩童的画家。到了宋代,擅画孩童题材的画家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唐代没有达到的完全以表现孩童生活为主题。在此之后的元、明、清时期,婴戏绘画开始出现以吉祥为主的变革。
四、孩童画在宋代很快盛行起来的原因:积极原因和消极原因
从正面角度看:经济、政治、科技的影响:宋代重视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最富裕,资本主义也有了苗头。统治者的支持:宋代统治者重视经济立法并且不抑商的朝代。宋太祖甚至要求他的子孙永远不能去杀害文人,重文抑武但是这个风气在宋朝发挥到了极致。理学的兴起:宋明的理学主要讲的是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初唐,三教互相斗争而又彼此的交流融合;到两宋之时,三教合流比唐代更加深入,理学就是他们三教融合的产物。理学对绘画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出现“士人”和“市民”这风格的绘画。
负面的角度来看:战乱导致人口数量下跌:宋太祖建立起北宋之后,北宋一直以来都战乱连连,人口数量处于直线下跌状态。在史料记载中从画家人数上,作品数量上来说基本上都是北宋宫廷画家。宫廷画家主要就是遵照统治者的旨意完成绘画任务,这么多宫廷画家绘制孩童画必然是皇帝的授意,让孩童画侧面使市民产生子孙满堂的想法,从而达到人口增长目的。虽然效果很小但人口数量下降的后果十分严重,所以对宋朝来说再小也不会放过。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童画也是当时的朝廷促进人口增长政策的艺术体现。
五、简单分析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
孩童的形象:两个的孩童一个男一个女,他们的表情生动活泼又自然。女童稍稍弯着腰,头轻轻靠着男童的头上,二人都紧紧地盯着凳子。男童透着浅浅的笑意,屏着呼吸推动枣磨,女童则微微抬起手指着游戏,好像在指导男童玩游戏。场景的描绘:两个孩童在画面左下角,整个画面除了大面的空白就是对庭院场景的描写如人物身后的凳子、佛塔、小鼓等玩具,白色雏菊、太湖石等在很多细微之处用了艺术的手段处理,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让看画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六、简单分析描述苏汉臣的:《货郎图》
货郎图大多数人把它归类为风俗画,尤其在宋代以“货郎”为题的风俗画十分流行。在苏汉臣的《货郎图》里面有很多孩童形象,所以拿来简单分析。孩童形象:描绘了一个孩童背着弟弟好像刚到,脚都还没有放下站稳就都被货架上的东西吸引住了;跌倒在地的孩童和手拿玩具追着他开心的跑闹得孩童。还有直直前奔向货架的。他场景描绘:通过颜色艳丽的山茶花,梅树以及树上小梅花和最下面有一簇水仙花来表现季节。占据画面中是货架上面挂满了小商品却一点都不杂乱井然有序的放在一起。
七、简单分析苏汉臣的的艺术特点
场景和人物的融合:苏汉臣不仅将人和景完美结合还用严谨的构图、色彩搭配、动态选择等等艺术手法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季节的表现上《货郎图》中孩子们都穿着厚重的衣服和戴着北方少数民族最早用来御寒的皮帽,梅花、水仙花以、山茶花这些冬季的花朵让人感受这个冬季的寒冷。细节细致:点缀画面物品的图案装饰上也是细致入微的,例如《秋庭婴戏图》里右边的小雏菊和太湖石后面的海棠花描写的毫不马虎姿态各异,有正面有侧面、有仰着的也有低着头的,有疏有密、姿态优雅。擅用颜色:《货郎图》里面通过热烈的红色来烘托气氛并运用了互补色绿色来衬托红色,巧妙搭配这两个颜色,颜色交错使用却不缭乱。用现代语言来说作者在明度上作了区分,两个颜色虽十分艳丽、透着富贵但毫不俗气,宋代院体画的特征十分明显。
八、结语
孩童画是最能够充分反映中国人民对向往和谐的世界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其他绘画题材所表达不了的。北宋画家苏汉臣塑造了活泼可爱生动的孩童形象,以及对画面追求精致的效果也给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宋代孩童生活场景。就像文章之前说的其实苏汉臣的出现不是偶然,是北宋这个时代成就了苏汉臣。苏汉臣的孩童画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处在一个极度重文抑武但是又战乱频繁的北宋,不仅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而且统治者一方面为了增值人口。从市民阶层角度来说:由于宋代的理学兴起、市民阶层思想和审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通百姓也认为是人们盼望美好生祈福纳祥、祷告平安、升官发财等盼望美好生活的反映,更多的是体现民间文化观念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主编 薛永平 罗世平,第53页.
[2]《宣和画谱》卷五,第24条.
[3]统计数据见王曾瑜. 宋代人口浅谈[J]. 天津社会科学, 1984,(06).
注释
①[及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行过冠礼自己取个“字”就成年了.
②[及笄]:《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作者简介:朱萍萍,1997年1月23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宿迁市,省市邮编:250300,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位:硕士,職位:学生,研究方向:国画人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