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要求分析未来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2019-09-10 03:25:48王祎琳
高考·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素质

摘 要:21世纪科技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动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变革,同时亦给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平台,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或大或小的挑战。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在不断转变,因此对未来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未来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政治修养;勇于创新和探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富有爱心和责任心;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未来教师;师范生;素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教育的优量与优质主要依赖于该国家整个教师队伍的高素质素养,纵观前些年间的“准教师”要求,无非是以学历与教师资格的胜任为主。从这种意义上讲,不管是传统教师还是未来教师,都只有遵照《教师法》,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在专业知识、政治思想、业务水平等方面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胜任教师岗位,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1]。

新时代以前的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传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教师的业务水平很难有大幅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自主探索和质疑精神。而现在教育界,越来越强调翻转课堂、头脑风暴等新型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日趋平等化和多元化。并且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新精神、新理念,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国家已经开始全面致力于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正确的思想品德与政治素养,良好的师德修养与职业操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成长的最好时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全党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厚望,未来教师作为培育青年一代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年一代思想政治的培养方向与效果。因此,未来教师更应自觉端正自身的思想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即将到来的教师生涯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价值观的言传身教。

师德修养与学生所受的德育相对应,以德树人的前提更应该是以德树师。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首先就要将个人品德与教师职业进行深度结合。未来教师应拥有一颗热爱教育之心,并且平等、民主、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學生,做到以人为本,与学生亦师亦友。坚守教师的岗位,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职业属性,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人格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身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人生榜样,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有德行践德行,坚定职业操守,才能让学生日后成为一个富有道德、重视责任、敢于担当的新青年。

二、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全面的实践能力与业务能力

长久以来,作为传递人类社会知识经验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都被视为一种知识权威。因此,未来教师理应具备广博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最重要的即是所授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只有自身的专业知识达标,才能在教学中有底气、有内容。

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之间就像是清水与暗渠的关系,知识需要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那么教师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就是暗渠,虽然看不见,但却能使教师将知识以最简捷和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暗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未来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要严格要求,反复实践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位合格的未来教师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而忽略其他必要的素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实践能力与业务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的指导能力、高效的组织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超前的预见能力和卓越的竞争能力[3]。

三、积极的时代精神与科学研究精神,前沿的创新意识与终身进取意识

新时代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作为未来教师更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前沿,不能只囿于教育这一方天地,而应具备灵活开放的现代思维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然而,从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来看,也确实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由于师范毕业生缺乏创造能力和个性,一切“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4]现如今的教师队伍科研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亦较为薄弱。未来教师应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将科研精神与创新意识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

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其变化与发展紧跟时代的脚步,因而关注时代的发展也就是关注教育的命运。面对着知识快速更新、学习工具加速换代的现状,教师本身所固有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长久满足教学的需要,若想保障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技能的专业性,就必须具备乐观的进取精神,因此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成为了未来教师的首要任务。未来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教育中进步,在进步中教育。真正做到教中学与学中教的有机统一,终身学习、终身进取。

参考文献

[1][3]徐玉斌,郭艳艳.未来教师的标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50-5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3]唐松林,徐厚道.教师素质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34-39

作者简介:王祎琳,女,1998.02,辽宁沈阳,本科在读,汉族,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师范生素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8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4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如何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的素质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