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题”的方法与技术

2019-09-10 07:22邓彦军
新教育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新

邓彦军

关键词:变题;相似;创新;最小值

执教二十年的我,随时都在思考如何让抽象的教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储备、思维规律相适应,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带着这个梦想,我一直在教学一线上不断尝试“变题”的这一教学模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轻松的走出题海,取得优异的成绩。

“变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变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变题可以更加突出知识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丰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学会、会学、活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变题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有效重组,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提高习题的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变题训练。

一、形式相似,本质类同式变题。此类变题较普遍,一般是在新知识讲解中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正迁移,不仅利于掌握新知识,也能让学生对已有知识加以巩固。例如在讲了平行线等分线线定理后有一道习题为:

已知:如图1:AB//CD连接AC与BD相交于点M,过点M作MN//AB交BC于点W

求证:

证明:∵AB//MN CD//MN

即:(1)+(2)得:

故:

变题1(如图2)当AB⊥BC CD ⊥BC垂足分别为点B C,连接AC,BD相交于点M ,过点M作MN ⊥BC , 垂足为点N

结论 是否照样成立?答案是肯定的。

∵AB⊥BC CD⊥BC MN⊥BC

∴AB//MN MN//CD 又回到上题中去了!

变题2(如图3)若前提条件不变,AB=3 cm CD=4 cm

求 MN的长(利用前面结论即可求出)

变题3(如图4):连接AC与BD相交于点M,不过点M作平行线或垂线而是连接AD

则易证:(1)SΔBCM = SΔAMD

(2)SΔBCM.·SΔBCM = SΔABM ·SΔCMD

这一结论的运用在数学考试中会经常出现。

通过这样形式相似本质类同的变题,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在的联系,主动建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形式相似,本质不同。此类变题是以学生看似很难,但它还是不会脱手课本上所学的基本知识,只有吃透、理解、思考时才会得心应手,轻车熟路。例如,近几年陕西中考题填空题的最后一题,都是求线段或面积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其实质还是利用了课本上: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上点的所有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一)变题1(如图5)若点C是⊙O中AB弦上的任意一点且OC⊥CD 若AB=2 ;求CD的最大值

分析:连接OD 易知OD=R,在RTΔOCD中斜边一定,要求CD最大值,只须OC最小或最短,即过点O向AB作垂线,垂足为点C,根据垂径定理易知

变题2(如图6)在RTΔABC中,∠C =900 AC=3 BC=4, ⊙C 的半径为1,P点是AB上的任意一个动点,过P点向⊙C 引一条切线,则最短的切线长。

分析:∵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半径一定,要切线长最短,只能PC最短

故:P点的位置应是过点C向AB做垂线时垂足的位置

易知

变题3(如图7)在RTΔABC中,∠C=900 AC=BC=4,∠1=∠2,点Q和P分别是AD 和AC上任意一点,求CQ+PQ的最小值,且在图中标出Q和P的准确位置。

分析:要使CQ+PQ最短,显然要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过点C作CM⊥AB交AD于一点即为Q点,PQ要最短,易知过Q点作QP⊥AC,交点即为P点,易证QP=QM

所以,CQ+PQ=CQ+QM=CM=2

变题4(如图8)在RTΔABC中∠C=900 AC=BC=2,D点是 AB上任意一点,求ΔPCD的周长最小值。

分析:要求ΔPCD的周长最小值CD的长度一定,因此只要PC+PD最短,故过点C作CO⊥AB且OM=OC,连接BM,AM,PM 易知四边形AMBC为正方形, PM=PC,

故,PC+PD+CD=PM+PD+CD=MD+CD= +1

(二)如图4-3- 8,点A的坐标为(-1, 0),点B在直线y=x上运动,当线段AB最短时,点B的坐标为( ).

A(0,0)

B( )

C( )

D( )

分析如圖4-3-8,先过点A作AB'⊥OB,垂足为B',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B与点B'重合时,AB最短。因为点B在直线y=x上运动,所以

∠AOB' =45°。

因为AB'⊥OB,所以△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过点B'作B'C⊥x轴,垂足为C,所以△B'CO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点A的坐标为(-1, 0),所以 ,所以点B'的坐标为( ),即线段AB最短时,点B的坐标为( ).

答案 B

(三)如图4-Z-8,直线y= x+ 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B,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P为OA上一动点,PC+PD值最小时,点P的坐标为( )

A.(﹣3,0)

B.(﹣6,0)

C.(﹣ ,0)

D.(﹣ ,0)

图4-Z-8分析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交x轴于点P,此时PC+PD值最小,如图4-Z-8所示,令y= x+4中x=0,则y=4所以点B的坐标为(0,4),令y= x+4中y=0,则 x+4=0,解得x=-6,所以点A的坐标是(- 6,0).因为C, D分别为线段AB, OB的中点,所以C的坐标为( - 3, 2),点D的坐标为(0,2)因为点D'和点D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D'的坐标为(0, -2).设直线CD'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k|0).因为直线CD'过点C( - 3,2), D' (0, -2), 所以b= - 2①, -3k+b=2②,把①代入②,得k=- ,所以直线CD'的函数表达式为y= -.令y= -中y=0,则0=-,解得x= - 所以点P的坐标为(﹣ ,0),故选C

答案C

三、对变题的反思

一个人智慧的高低,可以从他思维的灵敏度、清晰度、广泛度反映出来,我们要培养和造就无数的有慧心、有灵气、会学习、有创新能力的人,就要教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整体素质。通过变题的训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取得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变题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能深刻提示问题的内在本质属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和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在讲变题时,首先应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再发散他们的思维,但也不能设置过难、过偏的题形,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总之,变题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让学生体会变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并懂得如何学数学。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