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题”的方法与技术

2018-01-18 09:57唐纪成
考试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创新

摘要:执教三十余年的我,随时都在思考如何让抽象的教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储备、思维规律相适应,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带着这个梦想,我一直在教学一线上不断尝试“变题”的这一教学模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轻松的走出题海,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变题;相似;创新;最小值

“变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变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变题可以更加突出知识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豐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学会、会学、活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变题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有效重组,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提高习题的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变题训练。

一、 形式相似,本质类同式变题

此类变题较普遍,一般是在新知识讲解中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正迁移,不仅利于掌握新知识,也能让学生对已有知识加以巩固。例如在讲了平行线等分线线定理后有一道习题为:

已知:如图1:AB∥CD连接AC与BD相交于点M,过点M作MN//AB交BC于点W,求证:1AB+1CD=1MN

证明:∵AB∥MNCD∥MN

∴MNAB=CNBC(1)MNCD=BNBC(2)

即:(1)+(2)得:MNAB+MNCD=CNBC+BNBC

=CN+BNBC=BCBC=1,

故1AB+1CD=1MN.

变题1(如图2):当AB⊥BCCD⊥BC垂足分别为点BC,连接AC,BD相交于点M,过点M作MN⊥BC,垂足为点N

结论1AB+1CD=1MN是否照样成立?答案是肯定的。

∵AB⊥BCCD⊥BCMN⊥BC

∴AB∥MNMN∥CD,又回到上题中去了!

变题2(如图3):若前提条件不变,AB=3cm,CD=4cm

求MN的长(利用前面结论即可求出)

变题3(如图4):连接AC与BD相交于点M,不过点M作平行线或垂线而是连接AD

则易证:(1)S△BCM=S△AMD

(2)S△BCM·S△BCM=S△ABM·S△CMD

这一结论的运用在数学考试中会经常出现。

通过这样形式相似本质类同的变题,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在的联系,主动建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 形式相似,本质不同

此类变题是以学生看似很难,但它还是不会脱手课本上所学的基本知识,只有吃透、理解、思考时才会得心应手,轻车熟路。例如,近几年陕西中考题填空题的最后一题,都是求线段或面积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其实质还是利用了课本上: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上点的所有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变题1(如图5):若点C是⊙O中AB弦上的任意一点且OC⊥CD若AB=23;求CD的最大值

分析:连接OD易知OD=R,在RTΔOCD中斜边一定,要求CD最大值,只须OC最小或最短,即过点O向AB作垂线,垂足为点C,根据垂径定理易知CD=12AB=12×23=3.

变题2(如图6):在Rt△ABC中,∠C=90°,AC=3,BC=4,⊙C的半径为1,P点是AB上的任意一个动点,过P点向⊙C引一条切线,则最短的切线长。

分析:∵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半径一定,要切线长最短,只能PC最短

故:P点的位置应是过点C向AB做垂线时垂足的位置。易知PM=15119.

三、 对变题的反思

一个人智慧的高低,可以从他思维的灵敏度、清晰度、广泛度反映出来,我们要培养和造就无数的有慧心、有灵气、会学习、有创新能力的人,就要教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整体素质。通过变题的训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取得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变题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能深刻提示问题的内在本质属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和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在讲变题时,首先应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再发散他们的思维,但也不能设置过难、过偏的题型,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总之,变题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让学生体会变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并懂得如何学数学。

作者简介:唐纪成,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铺镇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