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维城的家教思想

2019-09-10 07:22何宇亮
高考·中 2019年4期

何宇亮

摘 要:常州府学八大状元之一清朝状元钱维城不仅自己学有所成,而且在子女教育上也成果颇丰,对钱氏家族的兴盛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从钱维城重视母教、女子文化教育、家庭学习氛围等方面来阐释钱维城的家教思想。

关键词:母教传统;女子文化教育;家庭学习氛围

钱维城,字宗磐,一字稼轩,号茶山,官至刑部侍郎,是常州府學八大状元之一。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进贤坊上,至今还留存着其“寒柏凌霜”的题词。钱维城诗书画皆精,卓然成大家。其画深得乾隆皇帝赏识,所进画册,多有御题。乾隆二十二年(1757),钱维城随乾隆帝下江南时,在家乡常州奉命绘《东坡舣舟亭图》,乾隆帝曾两次题词。谥号文敏。所著有《钱文敏公全集》三十卷,包括《鸣春小草》七卷、《茶山诗钞》十一卷、《茶山文钞》十二卷。

清代常州士子“多以读书世其家”,常州许多名门望族的崛起,不是因为家境富有而名传乡里,而是凭借科举及第入仕或者家族学术文化上的影响来使家族名声大振。钱氏家族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家学渊源,源自钱家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钱维城也不例外。

一、重视母教

在清代一般的文化家庭中,父亲常常需要赴京应试、外出为官、游幕、教书等诸事,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经常处于缺席的状态,因此母教就显得尤为重要。故清代的文化世家、名门望族,往往有意识地选择相应的文化家族,累世联姻与通婚,以稳固其既有的家族生存形态,以期获得更高层次的家族声望。二者的联姻,不仅可以帮助家庭的繁衍与扩充,还能将两家的深厚的家学相互渗透,使家风与家学不断累积,逐渐完善。

钱维城的妻子金安(1720——1982),即是出生于诗书礼仪之家:“先世为吴县人,大父铤以诗名海内,父祖静由荐举起家,累官贵州按察使,生三女,夫人其仲也。大母方太淑人,母杨淑人,俱能文有礼法。夫人幼婉仪承两代捆教读书,知大义。”金氏之父有诗名,与钱维城为忘年交,金氏之母亦能文善诗,金夫人也受家学熏陶,自小就有出色才学,据钱维乔《竹初文钞·金夫人家传》载:“初,夫人年十一,杨淑人常命赋《月中桂》口占二语云:‘天上金枝原有种,人间五露总无尘’。不复足成之,以为吟咏非女子职也。故读书淹雅,而不以才华著云。”金氏性格慷慨,行事有礼有节,孝顺长辈,勤俭持家,与其父相互扶持,伉俪情深,为子女教育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重视女子文化教育

清代常州有名的文化世家,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家学渊源,不仅男性成员,文化世家中的女性成员也能受到家族文化和文学氛围的熏陶。文化世家重视女性的教育,一方面是观念较为开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家学。世族大家中的女性,由于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及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自小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这些女性多与另一与自己家庭相似文化世家联姻,婚后也不需为家庭生计奔波,能有条件创作出更多的文学作品,而且也能够有条件出版发行,使其有更大的影响力。她们再用她们的良好文学素养去影响下一代,使家族的家风代代相传。

钱维城十分重视其女儿的教育,对他的女儿钱孟钿十分喜爱,并对钱孟钿的聪慧与才气颇感自豪,闲暇时亲自教导她史学、诗学。钱孟钿自幼聪颖,悟性极高,并在其父的指导下,博览史书,且亲闻父亲退敌平寇的故事,深受感染,养成了不拘小节,潇洒磊落的君子气质;且胆识过人,遇事临危不惧,有领袖风范。著有《浣青诗草》八卷,另有《浣青诗余》一卷,其作品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江南闺阁诗人的特点,气势宏大开阔,在当时的文坛广受赞誉。沈善宝《名媛诗话》载:“冠之高挹群言,飞空结响,吴澹仙称为女青莲。”王蕴章《燃脂余韵》云:“浣青诗高挹群言,飞空结响,有太白搔首问天之想。……大抵浣青诗,怆怀今昔,托兴风华,读书既富,命意尤超。读书富,故言皆有物。命意超,故句必惊人。毗陵闺秀,不得不推为独冠一时也。”

三、重视家庭学习氛围的形成

家族宗亲的文化交流、技艺切磋,经由文学活动的整合与促进,极可能是形成文学、艺术、学术流派的契机,促进较为明确的文学群体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如常州今文经学派即是由其开山祖师庄存与,将他的思想传于他的侄子庄述祖与门生孔广森,庄述祖再传承于庄存与外孙刘逢禄、庄述祖外甥宋翔凤及庄存与孙庄绶甲、重侄孙庄有可,并将其发扬光大。可以说常州今文经学乃是庄氏族人以及庄氏姻亲、弟子门生,包括庄氏、刘氏、宋氏几个文学家族的人才合力介入、共同推进的结果,故又称庄氏学派。

乾隆二十七年(1762)冬,钱维城奉命视学浙江,其女钱孟钿与丈夫从常州来到杭州,探望父亲,并随父居住在学使署。在这期间,钱孟钿与叔父钱维乔及诸昆弟结成浣青诗社。据《随园诗话》记载:“公(钱维城)女浣青,有诗才,与婿崔龙见、弟维乔、戚里庄君忻、管君世铭五人倡和,宅有古桑,绿阴鱿鱿,映一亩许;视其影将逾屋,则公必退朝。各呈诗请政,公欣然为甲乙之。”崔龙见亦在钱维乔《竹初诗钞》(跋十六)中追忆当时的盛况:“惟追忆甲申乙酉间,从事先外舅文敏公学使幕中,内子浣青亦归宁在署。每见公与先生,酒阑灯池,掌论文,踔厉风发。余与内子或从旁质问、商确。习以为常。”一家亲友日日唱和,交流切磋诗艺,其乐融融,为各自文学才能的提高以及家族文化氛围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

良好的家学素养,使以钱维城为核心的钱氏家族,在科举上“七代毕儒冠”;在艺术创作上,人才遍及诗歌、绘画、书法、戏曲等各个领域。钱氏文化家风的流传,促进了常州文化的兴盛以及常州文脉的流传,甚至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府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B-b/2015/02/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盛宣怀、缪荃孙编《常州先哲遗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张季易《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原民国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