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
摘 要: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研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本文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探究。
关键词:方法;兴趣;自主探究
引言:指导学生学习的根本在于授人以“渔”和引人以“欲”。“渔”指的是学习的方法,“欲”指的是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现在的老师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帮扶型,这类老师以年轻人居多,自己一边学习着,一边用自己学习的体会带着学生学习;二是经验型,这类老师应该有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几轮中高考下来,积累了不少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驾轻就熟;三是学术型,这类老师学问做得深,研究搞得多,教学理论丰富;四是综合型,这类老师是名师或是大师,他们具备前三种类型的优点。要论实际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还是取决于谁更善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努力这样尝试。
一、用诗意的画和诗意的音乐激发兴趣。
笔者在上一轮《春江花月夜》选修讲学中十分投入,总共用了三个课时。课后,布置了“同步训练”,然而,作业反馈却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笔者认真反思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觉得在利用多媒体时,课件较多,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文章主题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有点儿缩水,更重要的是忽略了课堂中动态生成。比如,当学生沉浸在优美的环境渲染时,老师没有适时引领学生思考“诗人是怎样从春江月下美景自然过渡到游子思妇的思亲、思乡的?”本诗意境优美,音韵和谐,所以笔者本轮教学中选择以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来配乐朗诵,先请学生试读,再做范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结果学生积极性很高,对后面的教学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此过程中,笔者通过自己录音,纠正朗诵存在的技术问题和情感、节奏的问题,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为了找到合适的背景,笔者对上百幅图片进行了筛选,最后做出的课件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画面很有美感,学生兴趣浓厚,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究。课后反馈,效果良好。这也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不能信手拈来就可以用,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地。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得与失,指导学生自主感悟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才能在课堂上出彩,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以画写事,知人论世,披情入诗。
曾经参加一次开放日教学活动,所听课是《归园田居》(其一)。教师采用的是常规教学,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后,就逐句进行讲析。教学完毕时,他抽背了好几个同学,学生都没有背诵出来。老师又追问“性本”和“守拙”的含义,也是答非所问;再问及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更是言者寥寥。这样的教学在笔者的心中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这次活动后不久,笔者在阅读中不经意发现一幅以“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两句诗为主题的国画,触发了笔者的灵感。它使笔者联想到王国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是,在教学本诗时,笔者以画解诗,并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我还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处理,增加了《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并指导学生对写作背景进行了更详尽的补充(课前预习内容),从而探究“为什么归?”。于是,课堂上“陶渊明人生轨迹”被一一勾画。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衰落。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于是,《归园田居》五首内容和情感,在交流中得以呈现和分享。这五首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一,因其一(辞官场)是对其三(乐农事)很好的注释。老师讲述不多,但课前预习和课堂引导,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使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准确到位。当堂检测,全班同学都能背诵下来。
结语: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做一个神采飞扬的语文老师,创造一个神奇有趣的课堂。只有学生喜欢你的课堂,学生才会喜欢语文,你才能为学生烹制出营养丰富、色味俱佳“课堂大餐”。学生爱吃了,吃饱了,吃好了,我们就知足了,就会感到欣慰。
参考文献
[1]梁曉瑜.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J].科学咨询,2012,(17):57.
[2]刘宏琴.“随心所欲”的语文学习——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刍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3,(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