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娟
内容摘要: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 建立了初步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各高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其中在学分与学时分配中加入了实践教学的部分,并鼓励教师积极开拓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实施、管理、保障机制,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1.2实践教学形式多样
各高校积极探索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案例教学、专题讲座、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课外
的实践教学有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走访社区等。这些实践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理论教学的实效。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实施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2.1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过程不严谨
虽然在教学方案中各高校或多或少都设定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在调查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并未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学生对实践教学没有什么概念。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学生“对于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了解情况”时,只有1.5%的学生很了解,仅仅听说过的占31.2%。这验证了有些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同时,部分课堂为迎合教学计划,引入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模式,但都没有严谨的任务书,案例选择没有结合能力的需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没有进行详细而具体的准备,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搭便车现象严重。再者,公共管理实践基地的难以获得,即使有签订的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也很少去真正的实践,只是作为备查的资料存档,致使课外实践机会较少。
2.2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不理想
公共管理专业的课内实践教学分别是在每一个自然班进行的,因此,人数一般不会超过50人,实施实践教学比较容易,因此,在课上进行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或情境模拟教学,参与的广泛度较高,但参与质量不高。从调查结果来看,53.6%的同学认为,虽然参与了所谓的实践教学,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度没有提高,对实践能力也没有太大的影响。36.7%的同学认为很想参与到活动中来,但是不知道如何参与进去,教学的方式让我们感觉很有压力。
2.3
公共部门的封闭性和保密性较强,因此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主动提供实习基地的可能性并不大,各部门只是各司其职,并没有了解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义务,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学校又缺乏对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重视,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想要实现实践教学,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更多的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但往往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很难去分析实际问题,即使部分教师采用了实践教学,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即使有部分课程如社会学、社区管理与一些社区、养老机构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但合作的层次和深度不够,大部分的行业企业没有完全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在调查中发现,91.6%的高校基本没有协同单位,更别说和我们专业所对口的政府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而且,目前还没有制定出校企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配套细则,使得校企合作无法达到“互利共赢”甚至是“三方共赢”的局面。
2.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调查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評价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主观随意性大,缺乏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因此无法保证教师真正地落实实践教学,也不能真正激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2.5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欠缺
公共管理专业在内蒙古各高校来说都不是主流专业,虽然是为政府部门、公共组织提供应用型管理人才,但毕竟社会需求量少,学生人数也较少,因此,得不到更大的重视。同时,认为在公共管理教学中主要应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辅助,而且由于公共部门的封闭性和保密性,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难度很大,需要花费很大的资金和成本,因此并未树立实践教学是公共管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认为短时间内也很难考核出它对学生产生了多大程度的积极影响。认识的不足和资金投入的不够,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3.总结
内蒙古高校在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没有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规划,因此,实践教学基本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限。
参考文献:
【1】王建民,谢芳.实践教学指导[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剑欣,赵建强. 过程导向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