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2019-09-10 07:22:44吴郁芬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吴郁芬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性、实践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倒逼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难度层层递进,实战等级步步递升,培养广度层层递加,课程建设阶次递增,体现分类施教、以学定教、以做促学、精准孵化,是纵深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动力。

关键词: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阶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4-0061-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4.011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cedure, practicality, systematical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mpel the inno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e contents of upgrad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progressively difficult, the actual combat level is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the cultivation scope is increasing, an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increasing, which embodies classified teach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moting learning and accurately incubating. Upgrad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upgraded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ession

《關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翻开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篇章。此后,国家连年颁布文件详细部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涵盖其战略意义、具体要求与课程建设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步入繁荣期。从国家战略方针的普遍推行到各级高校的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执行方兴未艾,又举步维艰。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基于观念与模式创新,区分层级、层层递进、梯次分明,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切实路径。

1.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交叉相融,极具综合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其源头始于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曾被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并被视为“第三本教育护照”[2],目的是帮助学生“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3]。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尚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学科属性。创新创业教育包罗万象,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 [4],与专业教育相伴相生,极具综合性。基于此,创新创业教育要“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5]。质言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个学科、多门专业、多类主体、多方配合和多种手段的高效协同。

2.创新创业教育指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最具系统性

创新驱动发展是与产业结构向资本、信息、技术密集型转向相适应的国家方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关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并将人才培养聚焦到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无论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还是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都是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工程。基于此,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有机融合多学科领域,如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同时与学生的专业教育交叉相融,协同学校、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等多个共同体的力量,形成立体共生的系统过程。

3.创新创业教育从想法到成果的转换和输出,兼有过程性

美国的创业教育领袖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曾明确提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是发现和捕获机会从而创造出有新意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其内在价值的过程” [7]。就目标意义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环境良好、创业资源具备的条件下,创新者向创业者转化,创新最终落实为创业的过程就是创新到创业的过程[8]。这一过程内含从创新创业的意识唤醒、到思维开发、再到实践历练、最后到能力提升[9]。就教学过程而言,创新创业项目开发与完善的过程伴随着创新创业思维、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与实施;从学习过程角度而言,有创新创业意愿、潜质的学生更急需系统化的过程性创新创业教育。如此,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必定伴随着意识激发、思维培养、精神培育以及实践历练,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升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预定结果。

4.创新创业项目离不开实施与应用,富有实践性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践性强,需要实训、实操和实练。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前提和归宿。从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的目标角度,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随相生,要通过创新创业训练的开展和实施以实现由创新想法到创业项目的转化,由良好的创意落地到新企业的诞生;创新创业实践面临的问题激发和督促创新项目团队开展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项目的创新创业学习。经由“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递进,创新创业素质日趋内化,创新创业能力日益提升[10]。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与创新创业实践并轨进行,在此过程中以创新创业通识为基础,嵌入课程教学,融合专业,检验并完善创新创业成果。因而,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战实创,必须强调教学训做四位一体,学训赛创步步为营,理论与实践并重。

1.内容分阶:从基础到专业再到实践层层递进

创新创业教育要遵循认知和学习规律,从易到难、由简入繁。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般体现为由基础到专业再到实践的过程,在不同的学程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以及实习实训课。创新创业教育从通识基础到嵌入课程到专业融合再到实战实创历经四个阶段,与人才培养过程耦合。具体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普及而有差异的:第一阶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普及通识基础,启蒙创新创业意识;第二阶面向大部分学生,嵌入其他课程的教学环节,重在开发创新创业思维,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第三阶强调差异化,分专业开展,重在专创融合,习得创新创业的工具与方法;第四阶面向少数精英,针对具有创新创业意向和基础的学生,开设专班,重在进行专业化、系统性的创新创业实战。此外,针对初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以继续教育的形式开展职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其度过艰难的企业初创期,为其创新创业发展加油充电 [11]。

2.难度升级:从体验式教学到系统化实战步步遞升

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立足于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互联相融,既是广义的培养学生岗位立业、专业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又是狭义的培养学生创办、经营、管理企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分层决定了内容的分级,内容的分级体现了难度的升级。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阶段,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参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专业融合课程阶段主要通过创新创业思维的嵌入与融合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思维与方法;在创新创业实践实战阶段,通过工作室实训、创新创业大赛、创办新企业等途径帮助学生在创业实战中成长,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核心培养基地,要根据学生需求和层次因时因事而变,开设定制化的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群,从体验教学到项目教学到工作室实训再到实战实创,逐步升级课程难度。

3.目标拓展:从知识与思维拓展到素质与能力提升级级递加

创新创业教育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体验式教学,将知识融会贯通,内化于心。然而,创新创业不单单是创新创业知识,更深层内涵是思维与方法的养成和素质能力的提升,故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而应是融合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系统化教育模式。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并不是指向毕业后即刻创业或者成为企业家,而是立足培养基于工作岗位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的、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从创新创业意识到思维方法到精神历练再到实训实创的逐步递增难度,逐级拓展目标。

4.课程辐射: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群建设阶次递增

如果以2016年的通知要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学时和学分要求作为初级版,那么2018年出炉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的要求就是这一国家行动的升级版。创新创业教育要“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1]。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创新,绝不是一门独立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因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多向度用力,全面打造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专门课程群成为刚需。

1.尊重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分类施教

学习者由于兴趣、专业、个体定位、学习目标的差异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需求也因人而异。由此,分类施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不二法宝。创新创业教育可广义也可狭义理解,指向创办新企业的是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性和职业性,教育对象是有创新创业意愿、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具备一定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准创业者;对于创造性适应工作岗位的学习者们,在学习内容上更需要创新创业思维与方法的引领,教学目标指向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思维的养成以及工具方法的掌握;而对于刚刚步入大学,初次接触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创新创业知识基础的学习者们,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为教学目标。因而,基于分类施教,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学习需求因学定教。初阶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学习创新创业通识;中阶是基于专业学习需求的学习者,重在专创融合,体现综合性;高阶是有创新创业意愿、潜质、能力的创新创业实战者,重点是实创,体现实践性。

2.遵循创新创业的系统性以学定教

追溯创新创业教育的源头,是1947年在哈佛大学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显然这一课程是面向商科学生的,开展的是专业性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被传入中国之后,基于国情国策融合了创新教育,且上升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国家战略需求,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层级上内涵外延不断扩大,最终被泛化为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基础)、嵌入性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融合课程)、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职业性创新创业教育(新企业的创办与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与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耦合,正向助推了实施过程中的内容进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工具的系统性学习,将其应用于产品、服务与社会创新等领域的实践中,成为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的卓越人才 [12]。大学的学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层次互相吻合,创新创业教育基于内容梯度贯穿大学的全学程和全阶段。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群是第一学阶,重点是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嵌入课程群是第二学阶,重点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方法和工具;创新创业融合课程群是第三学阶,重点是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方法与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实战课程群是第四学阶,重点是学习新企业的创办、经营与管理。因而,创新创业通识、创新创业嵌入教育、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教育、职业化和商业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梯度正好映射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

3.遵循创新创业的过程性以做促学

创新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的教育活动,以过程的形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过程谈教学目标,离开过程,目标无法达成。创新创业教学过程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过程,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锻炼提升素质能力的过程,是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锻炼品质、养成人格、提升能力的过程。故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是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也是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与成果输出的过程。进阶一是基于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群的体验式教学,强调通过情境、实战、操作、活动、团体训练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阶二是基于创新创业嵌入课程群的项目化教学,重点是通过项目的策划、实施和开展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进阶三是基于创新创业融合课程群的工作室实训,重点是开展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掌握创新创业的思维、工具和方法;进阶四是基于实训实创平台的创新创业孵化,重点是开展创新创业实战。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兼顾实战性和过程性,通过循序渐进,一以贯之,有始有终地贯穿教育以达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目标。

4.彰显创新创业的实践性精准孵化

高校要搭建校内、校外实战实创平台,系统化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同时也为学生施展创新创业潜质提供广阔的舞台。学生需要以创新创业资源为依托,对接项目,基于专业工作室训练、创业孵化平台、创业模拟实训等实践途径,借助创新创业大赛,在实践中将创新创业想法慢慢培育成创新创业实操项目。实战实创阶段课程群体现为多个层面的进阶:第一个层面的实战实创是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主题活动和项目实操;第二个层面的实战实创是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训;第三个层面是培育、引导、辅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优化创新创业项目,帮助一些对创新创业有兴趣、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将创新创业想法、点子和思路付诸实践,落地实施;第四个层面是激励那些有志于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创业路演、创业融资、创办新企业等实创活动。

总而言之,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普及性和辐射性,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分类施教、以学定教、以做促学,充分考虑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构建“基础性”“嵌入性”“专业性”“职业性”级级难度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开展体验式、嵌入式、融合式、工坊式、孵化式、实创式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育人机制。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助推器,是助力学生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创新举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3)[2019-03-2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105/xxgk_120174.html.

[2] 卢连大.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1):43-48.

[3] 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09(6):79-83.

[4] 苏佳萍,祁丽,林丽.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3-96.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9-03-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6] 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5-68.

[7] 闫朝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182.

[8] 张莉,徐芮,张雄杰.基于过程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8(2):14-18.

[9] 周炳.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12):12-14.

[10]仇志海.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建设研究——基于“三结合四共同”理念[J].职教论坛,2017(11):25-28.

[11]孙荣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体系与过程的三维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27-33.

[12]管淑波,王子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协同构建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5):118-120.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38:06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浅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2:50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