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青
摘 要: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采用机械训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方法学习历史,长此以往便很容易会丧失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应用的提升。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具体到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历史素养;历史思维;多媒体教学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籍可谓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我国历来极其重视历史的教学和借鉴。历史学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经被马克思看作是“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目前,片面的应试教育使生动而丰富的历史教学变成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仍有不少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照本宣科,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仍未得以体现,长此以往后果堪忧。要克服这种被动局面,老师就要适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寻求教学新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引进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实效,从而在历史课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首先,在历史课堂中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积极性的高低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是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任何一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没有兴趣,教学活动就难以有情感的投入,而没有情感投入的教学,只有走入单纯传授知识、刻板枯燥的死胡同,难以有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可见,兴趣何其重要,但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学下启动发展而来的。我们历史老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运用多媒体再现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本来看不清的历史变看清的东西,从而有效地缩短时空差距,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表象和时空概念,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例如:在讲完《鸦片战争的影响》后,再次展示英国强迫签订《南京条约》的动画,然后,出示香港回归的小片段,学生在那雄壮的国歌声中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伴随着江泽民那嘹亮激昂的声音:“……百年期望终于实现了!”學生情绪激动,感情真切,兴趣高昂,气氛活跃,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推行活动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历史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声情并茂地讲课,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采用活动化课堂教学,由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体作用,其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如由学生模仿、表演古代人物故事,举行历史故事擂台赛、成语故事大赛等,不仅可激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强化学生进取开拓、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操。
3、改革历史练习、作业模式,推动学生自觉学习
历史教师常会看到,学生在完成练习、作业时生吞活肃地抄录课文、死记硬背地就会考试。这实在与提倡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不符。如果我们通过习题创新,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就能使学生的学史需要上被动转为主动。如习题:清代,某地一贪官过年时贴出一副春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人在其上下各添一行字,改成“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路人皆拍手叫好。这种事情反映了清明何种社会现象?这种新颖活泼的习题,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在历史课堂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历史新课标也指出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历史教学不仅是要学生感受、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呢?
1、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培养分析理解能力
分析理解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它的培养,大多数是在启发、提问、让学生积极思考和教师对教材精辟分析中进行的。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学会预习、思考讨论,口头组织答案,最后由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透彻的分析、总结。这样,经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经常训练,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如讲到“鸦片战争时”,我先列出几个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英国为何要走私鸦片?中国政府为何要禁烟?由此看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战争分几个阶段?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哪些重要影响?这样,层层剖析,逐层引入,使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因后果有完整的了解,并培养其用一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2、启发示范,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综合能力,即学生对知识的归类能力。其大多数是通过列举、综述来进行的。列举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然后发现规律,总结结论。通过综述,找出它们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这能使学生不断开动脑筋。如,让学生列举中国有哪些阶层人掀起救国救民、富国强兵运动?效果如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何启示?让学生在列举中综合归纳,发现问题,培养能力。
3、启发诱导,展开联想,培养思维广阔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历史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开阔学生思维,能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地思考问题。教师可围绕某一中心,通过一组类似、相关的问题或技巧,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如“商鞅变法”一节的深化教学。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基本知识后,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你对变法中的“禁止弃农经商”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分析:“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要想在当时能称霸天下,统一中国,最首要的问题是取得军事优势。而对于变法措施中的农业予以肯定,因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应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建成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首先必须奠定强大的“以农为本”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可启发学生思考: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凡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均应保护”的观点是否与之相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明白“时变法亦变”的观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诚然,历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优化教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出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香总.巧设教学情境 提升历史教学实效[J].中国民族教育,2019(03):61-62.
[2] 郭仁贵.高品质历史课堂的塑造:从理解到行动[J].名师在线,2018(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