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萍
摘 要:运用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更高的热情去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更需要经典诵读教育意识,探究经典诵读的教育方法,积极的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经典诵读;文学鉴赏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
引言
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够保留甚至延传至今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祖先们的高超智慧,从汉字的“字”,到汉字的“词”,以及词汇组成的“句子”、“篇章”都体现了汉字的魅力以及祖先的智慧。总所周知汉字主要是由象形字以及会意字构成,也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进行事件、信息等记录和传递。儒家思想进一步将古人的思想、智慧融入到了文字当中,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然而古人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优秀的文化基石,我们为什么不去积极的继承和发扬经典文学呢?首先,在教育方面要重视经典文学诵读的教学意义,运用经典诵读的优越性,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热情;其次,多挖掘经典文学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进行诵读能够更接近和了解作者当时的环境和心理的想法;再次,通过文化的传承,让学生真正的能够通过诵读的方式纪念古人,抒发情感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自信心。
1经典诵读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意义
经典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的“经”,而“典”则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而广义的理解经典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那些能够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对经典文学研究也就是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认同以及肯定。诵读指的是有感情的去朗读,通过有声的形式体现文字的价值,同时根据朗读者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朗读者可以通过节奏、情感、表情、重音等方式表达出作者和朗读者的用意。然而经典诵读在大学中的教学意义是通过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能够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受到传统教育就需要改革的影响,个别人认为传统中国文化就是守旧的代表,没有学习的意义。所以,利用经典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汉字的魅力、經典文学的魅力。同时填补了语文教学单调式分析的短板,利用朗读者演绎的方式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中国文化更好的吸收和传承。
2经典诵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1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
受传统教育以及各类影视剧的影响,四书五经在人们的心中就是思想守旧的代表,以及摇头晃脑有形无实的表现,从而一味的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学,其实这是一种偏激的想法。施行经典诵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正向的指导作用。流传至今的古典文学是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突显价值观、道德观,汇聚着优良的文化传统特色。通过经典诵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的由来、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是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看一切旧事物都是落后观点的不足。通过开展新颖的经典诵读让学生更快的认识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2.2提升个人文学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的学习除了基本的书本知识,写作方法,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对文学的鉴赏能力。以往学习语文我们着重于研究社会背景,作品的影响,通过简单分析文字内容得到我们的答案。但是经典诵读有别于原有的分析方法,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全方位的了解作品、分析作品,通过把文字转化成声音、有节奏的句子,通过分析了解到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文章,体现文章价值,同时自身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会相应的提升。例如我们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不愿意与世俗为伍,向往安然自得的安静生活,而决定隐居,栖身于乡野之间,但是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同时需要我们能够挖掘更多文学背后的事情,此诗并非在作者饮酒时所作,而是借用饮酒来表达带田园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憧憬向往。我们通过诵读的方式更能够体验到作者所写景色之美,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通过有感情的分析更能以无酒胜有酒。“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通过诵读的渲染更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归隐之心。更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通过内心向往的生活体现出作者超凡脱俗的艺术气质。所以诵读能给人以画面感和作者情绪的抒发,对于文学鉴赏的提升更是增益良多。
2.3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都有自己的取向,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身上缺少了一种气质,或者说应该是一种特质。由于课程不断的改革,也更加希望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传统教育方式一直过于注重理论,这就造成学生在实践的道路上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弥补和理论结合的部分,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经典诵读正好弥补了缺少经典文学实践的不足。同时对于学生找回身上的特征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里说的学生缺少的特质其实就是自信心。因为大多数情况学生学习,教师传授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学生学习了知识却没有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会逐步将能力变为“恐惧”甚至不知如何运用。经典诵读的魅力就在于,既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绎来诠释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中心思想,甚至包含学生的希望与寄托。
《长恨歌》是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唐玄宗、杨贵妃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有感而发,借助也婉转动人的故事利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用艺术化的手法体现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让读者心中荡起涟漪。然而,这首诗如果仅仅只是通过文字表面的学习无法感受到其中的艺术形式,同时回环往复的用法更是让人跃跃欲试想要大声朗读出来。而这何尝不是我们真正想要做的呢?所以,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优美景物、事物的叙写、故事情景的描述无不让人沉醉。通过声音的传达、接受,更能感受艺术之美。同时能够通过作品的渲染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心,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在一起。
结束语
总之,经典诵读对大学语文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大媒体也都争相举办《诗朗诵比赛》、《诗词大会》、《我为诗狂》等节目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学生、研究人员对于诵读的关注,也希望经典诵读能够继续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动力,不断提升个人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质,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 张颖. 经典诵读在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J]. 文存阅刊,2017(22):24-24.
[2] 白友胜. 经典诵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