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红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学生的素质教育被当成教育教学的重要话题。小学科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探索性,教师应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要想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先从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下功夫。一旦学生养成了极好的观察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学探索性就会得到极好的保障。为此,本文从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尝试,希望对广大科学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科学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科目,通过学习科学这门功课,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自然现象的有关规律,还可以掌握生活的有关技巧。但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将学生的观察能力摆在教学的重要位置。观察是認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生活自然规律的基本前提。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的观察方法,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习惯是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动力,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综合成绩一定会更突出。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因为科学科目中的很多知识是生活的具体反映,与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但是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较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大多是建立在形象的思维层次上,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为学生发展做出一定的指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将教学课堂设置在教室外,让学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颜色等。如,学习植物时,笔者让学生到课外去观察生活中的一朵花、一棵树,观察树的年轮、花瓣的形状等,让学生在多彩的观察中不仅认识了大自然的物体,还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对大自然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引导学生带着目的而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不是让学生盲目地观察,也不是对学生束手不管。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观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自身因为缺乏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所以,对科学的思考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在进行观察中,教师应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而进行,避免学生盲目地观察。实现这样的观察结果,一般需要教师为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土壤里有什么》这节内容时,笔者带学生走出户外,近距离地观察土地,在学生观察完毕,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笔者提出的“土地里都有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十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进行交流,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互动积极性,还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主题内容。在学生进行讨论中,笔者在学生中间进行巡回走动,并给予学生帮助或指导,这样能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科学
观察能力包括观看、聆听、触摸等多种方式。小学生虽然对自然的整体感受能力不强,但是他们却具有多动和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感官尝试,激励学生做生活的品味者和触摸者,让学生在多种感官中深化认知,提升学生的整体发展能力。《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常常无形中将学生作为了课堂的被动者,而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不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自然的规律,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观察同一植物的两片叶子,然后让学生说说两者的区别。结果,有的学生说两片叶子是一样的,有的学生说两片叶子明显不同。在学生争论不下时,笔者追问学生:“到底这两片叶子有什么区别?”如此,有的学生灵机一动,干脆将两片树叶摞在一起,比树叶的大小、形状等,之后再认真观察树叶的纹路等。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基本知识的认知,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很有必要,通过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观察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爱上科学,还会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有效的观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帮助或引导等,通过长久的观察养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产生极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韩晓玲.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当代教研论丛,2018(02):85.
[2]兰静.浅议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才智,2015(35):20.
[3]訾跃军.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宁夏教育,2015(Z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