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比较

2019-09-10 07:22陈慧
介入医学杂志(英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

陈慧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定位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传统组和超声组,每组各34例。传统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方式,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方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出现气胸、血管刺破的情况以及麻醉起效时间和完成时间,对比两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超声组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2.94%)明显低于传统组(17.65%)(<0.05);超声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和完成时间均比传统组短(<0.05)。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有效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完成时间,对麻醉效果起到很好的增强作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定位;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

前言

多项调查研究显示,采用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较高的反复穿刺率,容易引起气胸、血管刺破等并发症。随着医疗可以不断革新,超声引导技术不断深入各个医疗领域。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创伤。本研究以6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其分别采用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分析比较两种定位方式的临床麻醉效果。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方式的34例患者列入传统组,将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方式的34例患者列入超声组。纳入标准: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神志不清者。传统组有男17例,女17例;年龄20~72岁,平均(54.87±0.71)岁;ASA分级(标准为患者的体质情况以及手术危险性):I级24例,II级10例。超声组有男19例,女15例;年龄22~73岁,平均(54.96±0.73)岁;ASA分级:I级23例,II级11例。

1.2实施方法

两组患者皆进行术前8h禁食和禁水。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进行消毒、无菌操作及其他基本手术准备工作;术前30min对患者实施0.1g苯巴比妥钠+0.5mg阿托品肌肉注射;协助其保持仰卧体位,并充分暴露出患侧颈部。

传统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方式:首先找出前中斜角肌和肩胛舌骨肌间的三角区域;然后以靠肩胛舌骨肌位置为穿刺点,保持垂直方向刺入穿刺针约3~4cm;接着向脚端轻缓推进,直到触及横突或者发生异感时立即回抽,若无脑脊液或血液,则为患者实施2%利卡多因和0.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剂量0.4mg/kg。

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方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GE公司,型号:LOGIQ C5)。首先将宽频线阵探头的频率设置为5~15MHz,然后将其放于距离患肢侧锁骨上方大约2cm处,探头位置需根据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及胸锁乳突肌的成像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臂丛神经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故其横断面成像为椭圆形,或呈现3个圆形低回声区。明确臂丛神经和大血管位置后,于斜角肌之间刺入穿刺针,根据超声成像查看穿刺针位置,直至调整为最佳位置后,行麻醉药物注入,方式及用量与传统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出现气胸、血管刺破的情况以及麻醉起效时间和完成时间,对比两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表示计量资料,使用检验;使用检验计数资料,若<0.05,可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比较两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期间,传统组气胸、血管刺破各出现3例,而超声组仅出现1例气胸,超声组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2.94%)明显低于传统组(17.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8,<0.05)。

2.2比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和完成时间

如图1所示,超声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和完成时间均比传统组短(<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指在患者臂丛神经干周围注入局部麻醉药物以阻滞其所支配区域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会影响麻醉效果。采用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时,麻醉师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会对麻醉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该方式盲目性较高,故容易引发麻醉并发症。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实时观测臂丛神经和血管分布情况,还可实现动态监测穿刺和注入药物过程,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实施该方式时,能够通过超声扫描明确臂丛神经位置,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穿刺和麻醉用药,既有助于提升麻醉效果,又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超声组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2.94%)明显低于传统组(17.65%)(<0.05),其麻醉起效时间和完成时间均比传统组短(<0.05),说明了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比采用传统解剖定位的效果更加理想,能够显著提高麻醉质量。

总之,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有效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完成时间,对麻醉效果起到很好的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王磊,宋薇薇.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8,37(22):187-189.

毛文艳.超声引导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系统医学,2019,4(09):30-32.

吴尚,周艳鸿.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比较[J].世界复合医学,2019,5(02):118-120.

猜你喜欢
臂丛神经阻滞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效果的比较
右美托咪定预防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止血带疼痛效果观察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对上肢创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三种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观察
丁丙诺啡对臂丛麻醉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