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构建

2019-09-10 07:22王英杰张朝彬张舵
重庆社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英杰 张朝彬 张舵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的高度凝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紧密关联。提升文化自信能有效促进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维护和赞同;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核心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一个独特的动态确认、内在固化和自觉践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面临着诸多文化困境,包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淡漠、西方文化的话语植入以及核心价值观认同融入日常生活不足等。基于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构建须增强文化的理性认知能力,营造文化自信的舆论氛围;增进传统文化的认同,创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机制;强化文化话语权建设,提升主流话语的感召力;促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实践,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章编号] 1673-0186(2019)05-0111-00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19.05.0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竞逐的重要場所之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不可避免。提出“文化与帝国主义”问题的美国后殖民理论家爱德华·萨伊德认为“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1]。在各种势力彼此交锋的舞台中,伴随着文化的角逐,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社会权力的表达。作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的高度凝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核和灵魂在于核心价值观,它关系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安全与国运兴衰。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使差异的文化形态凝聚共识,形成统一的思想,实现文化认同,即价值观认同。这种价值观认同将核心价值理念融合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以文化自信驱动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而审视社会上出现的文化认同危机,有助于构建科学的文化认同机制,使社会成员自觉接受并不断固化核心价值理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促进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使文化自信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本文主要从文化自信视角探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

一、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文献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的是对自身文化坚定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如何从核心价值观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学者们提出了诸多观点,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100余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实质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李璐认为文化离不开人的发展,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具有深度信心的精神状态,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延续性[2]。宋佳燕认为可从三个维度理解这一概念: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认知和发自内心的自豪,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清晰把握、正确判断和充分信心,文化自信表现为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以丰富自身[3]。张磊提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仰[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研究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构建过程和相关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刘新庚等认为由于人的利益需求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绝非一蹴而就,其共识的达成是各种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内在与外在的驱动力,其过程呈现出渐进性和动态性,包括解读机制、教育机制、联动机制和心理机制等具体的运行机制[5]。赵果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须改变传统“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培育方式,探索新的培育机制。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经历认同和内化两个阶段,需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采取符合主体需求的教育形式,使外在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信念[6]。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价值观认同,认同问题是价值观培育的逻辑起点。或者说,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大众普遍接受并认同、践行,才能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由于价值观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价值观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化认同教育,旨在增强文化自信。姚灵丽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联系学界对文化认同与价值观教育的关注日益上升的事实,提出践行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丰富的思想资源[7]。席端平认为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起中轴作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与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和灵魂,因此应采取包括净化社会风气、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加强对互联网的控制等多种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8]。冯丽霞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认同危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挑战。从这一视角审视社会上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极大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说价值观教育也是文化认同教育,应当将文化的内在思想和价值理念传递给受教育者,价值观教育必须紧紧依赖文化内涵[9]。田华、张钰培从文化话语权视域考察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认为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否获得大众的认同与文化话语权的强弱紧密相依。该文具体剖析了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面临的深层困境,例如主流话语影响消解使得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感召力降低,西方话语渗透冲击使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外化受阻,以及娱乐话语强势来袭使得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吸引力弱化[10]。李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前国内多元价值观碰撞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其主要表现在转型期带来多元价值观的碰撞,抵消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效力;西方现代消费文化的膜拜和后现代主义的魔幻威胁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的培育[11]。

(四)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与方法

如何从文化自信的视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这方面,学者们为提升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出路径与方法。例如廖志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需要遵循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为前提、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价值需要为目的、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为媒介、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社会氛围为条件”[12]的逻辑。

关于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虽然丰富,但就整体性和实用性而言,目前的研究尚不完善,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其一,研究成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尤其基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视域加以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较少。其二,成果的实践性、应用性不强。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须结合现实问题,联系现实生活。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其三,不少研究成果视角狭窄,思路陈旧,甚至内容重复。尤其面对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强化文化话语权建设,发挥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相关研究的作用显得薄弱。

二、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及文化发展前景持有的清醒认知、坚定信念与充分肯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不可避免。面对诸种文化思潮混杂的现状,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使其容纳丰富和先进的思想内容,以新的价值标准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就成为核心价值观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乃价值观自信,因此,探究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文化自信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维护和赞同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和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文化在汉语系统中的本义是“以文教化”,指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和能力的培养等,也就是说,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的形成过程包含着个体在感情和心理等方面对理想、规范、信仰、价值等内容的认同和确认,在人的意识中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坚定追求,外化于个人的行为,进而接纳和传播某种文化,促进价值观的维护。显然,在此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基于某种文化理念产生的情感肯定和倾向性,承载或体现着本民族文化秉持的价值观,是对本民族文化根基的认同和肯定,即对文化理念体现的价值观的肯定及认可。文化自信有助于塑造价值观理念,提升文化自信能有效促进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维护,是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核心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作出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信念和追求,反映人的主观认知状况。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选择性和主观性,影响和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对人的自身行为、动机、目标和追求方向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就其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价值观源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并在文化环境中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道德取向,而人的价值观形成并非是被动接受的结果,它是自觉主动的过程,即价值内化到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理念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或零星或系统地灌输表层的内容,也不是机械地指导和指引价值分析的理性培养,而是使个体真正成为有文化意义的人。”[13]这一过程体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有功能。同时,作为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中汲取永恒的智慧,拓展文化认同的空间,提升文化自信。可以说,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提升文化自信的丰富资源,并因其深厚的文化涵养构成了文化自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是当前社会文化的核心所在和建构文化自信的基础,也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通过这种价值观的传播,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交融,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价值观自信的基础上,其根本在于价值观自信。

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实践,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显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自信离不开大众的实践体验和现实生活,其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的过程是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内在固化和自觉践行,并最终以具体化、形象化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

(一)以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认同主体将核心价值理念不断固化的过程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其认同意识是个体或群体认可和共享某种文化形态所凸显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其形态表示出认同性、肯定性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一致,以此引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如同文化对于民族构成具有的重要价值,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识、维系国家生存的基础和纽带,是一个国家的思想之基和力量之源,其实质是促进沟通,消除差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自信的过程,是认同主体通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将核心价值理念不断沉淀、固化、选择、重构的过程。

(二)以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身文化不断理解和确认的过程

“认同”即具有同一性、共同性或者傾向性的共识,指主体与他人或群体在信仰、情感、心理等方面产生的认可或者一致性的过程,即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达成一致,体现相似的价值取向或相同的价值内容。“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观,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14]很显然,在群体或社会生活中,个体通过自我发现和身份认同,确认共同的风俗、信仰、习惯和感情,形成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定位。也就是说,其行动和意义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由此形成了价值的趋同性。基于此,认同的实质就是对某种价值观的共同确认,包括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其中文化认同是核心和关键。“文化认同意为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对他们所拥有共同文化的确认,表征为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相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15]文化认同有助于人们选择一定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与观念,形成一定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这个意义上,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信教育。

(三)以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认同是传播者与接受者视界不断融合的过程

价值观教育是个体或群体培养价值理性、建构价值观念、增强话语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选择。当然这种理解和选择的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之上产生,通过文化影响社会群体和个人行为习惯并以实现文化认同为基础,因而涉及传播者与接受者两种不同的视界,这两种不同视界的融合就成为实现文化认同和增进文化自信的基础。“视界融合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者的现在视界同对象内容所包含的各种过去视界融合而成的新境界。”[16]增进文化自信,就必使两种视界摒弃原有的一切,不断开放,运用文化思维实现融合,开创一个全新的视界。这一过程就是视界融合的过程,是在不断变换的视界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超越既有视域,达成共通的效果。总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视界融合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面临的文化困境

作为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成员的精神支柱和促进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更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行为具有引领作用。但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关于文化的认知、理解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坚定文化自信面临不少挑战。这一切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和成效。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我国获得了经济上的自信,但在文化层面,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轮番冲击,各种矛盾和碰撞随之凸显。其带来的影响是单一性的传统理念被多元化的思维所取代,统一的主导价值标准日益丧失,“我是谁”的身份定位模糊,“相信什么”的疑虑和困惑依然存在,无形中降低了对本国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从国际形势看,西方在输出技术和资本的同时也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入我国,严重影响当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理想、道德发生异变,稳定的价值评判标准被打破。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降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蔓延,追求炫耀、奢侈之风应运而生。这一切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愈来愈多样性、多元化,其价值判断的盲目性和绝对性依然存在,价值选择上容易出现偏差。另外,近年来,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党建活动方式单一,党员功利意识较为严重,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部分党员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文化理念把握不准,甚至对国家和民族文化产生认识偏差。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基层党建工作亟须加强。

(二)民族文化的认同淡漠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是延续民族生命的基础,只有内心高度认同和信赖本民族文化,方能自觉践行。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辉煌的历史,积淀了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共同的情感价值。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讲仁爱、崇正义、重和谐、讲诚信的美德,加之无数仁人志士非凡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和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资源,显示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各种社会思想冲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西方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仍有市场,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明显,传统文化自信和认同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实践不全面,历史知识碎片化,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在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西方文化的话语植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文化霸权开始出现且从未停止,西方多元思想文化借助互联网、大众传媒和影视作品等形式进行话语植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试图使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西方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以解构的形态严重侵蚀中国本土传统文化,抵消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效力,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爱国主义、传统礼仪等传统文化教育弱化,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在社会蔓延,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意识受阻,主流话语的大众引领价值呈消解趋势。这些“文化霸权”策略无疑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不仅要面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摆脱西方主流话语的控制,还要以此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重建文化自信。另外,当代西方各国走过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消费文化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这种消费理念鼓吹大众进行超前消费、炫富式消费,与历来倡导勤劳节俭的中华文化背道而驰,严重冲击并影响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四)核心价值观认同融入日常生活不足

众所周知,作为抽象的理论,核心价值观属于非日常生活领域,其前瞻性、普遍性、抽象性与日常生活的实践性、实用性存在隔阂和冲突。但日常生活是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基本实践场域,包括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日常消费等活动,是核心价值观被认同的深厚土壤。核心价值观须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对接,情景化的碎片潜隐于日常生活之中,进而转换为形象的、生动的生活事实,方能内化为大众的价值追求。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领域的多元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观念,引导和健全大众日常行为规范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但在现实中,核心价值观关涉日常生活的认同培育和长效机制不完善,融入日常生活不足,同时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的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去意识形态”现象突出。

五、基于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社会价值理想的追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增强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的“血液”中,使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内化到社会成员的思维模式中,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增强文化的理性认知能力,营造文化自信的舆论氛围

“文化自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17]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基于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要取得实效,首先应增强文化的理性认知能力,提高文化认同的自觉性,尤其要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的原创能力。文化的理性认知能力是指在理解、认识文化知识和价值的基础上,理性判断不同文化的优缺点,建立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未来的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的创造能力。为此,其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如今,社会舆论日渐多元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须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文化自信的舆论氛围。改变传统单向说教的模式,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业,进行文化宣讲活动,关心大众的思想状况,提升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认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宣传教育方式,通过在线交流、访谈等形式,以坦诚、平等的方式与受众开展对话和交流,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培养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创造能力,有效规避个人价值取向迷茫的状况。同时,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舆论走向,使社会成员在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里领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形成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理论力量,在文化自信中提升价值自信,在对价值观的坚定信仰中培育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感。其二,创新思想教育管理理念,丰富思想教育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须建立在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基础之上。通过讲坛、专题讨论、知识竞赛等各类活动,使“套餐式”教育和“菜单式”教育有机结合,在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增强大众文化知识的积累,强化理论的自觉认知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论认同,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提高对低俗文化的抵抗力。

(二)增进传统文化的认同,创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机制

文化发展具有渐进性、传承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在新形势下呈现大发展的态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重建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其中“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文化理念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这方面,须引导社会大众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醒认识母体历史文化的价值,包括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从中汲取永恒的智慧,自觉地传承和创新,重建文化自信。其二,加强机制创新,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文化认同要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促进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为此,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资源,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机制创新,包括开发机制、管理机制、传播机制等。重点促进文化产业创新,为传统文化开拓新的时代内涵。这些对于拓展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推动传统文化认同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其三,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相关课程。例如社区学院等可开设诸如《论语》、民俗文化、茶艺课等课程,并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使其融入民族历史、风俗民情等教育,增强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进而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三)强化文化话语权建设,提升主流话语的感召力

作为社会活动中一种具体的言语行为,话语极具丰富和复杂的社会形态,它承载着主体的价值观念,指向社会权力表达,与文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面对多元话语的渗透冲击和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流话语的主导权无疑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度。传统的主流话语往往偏于政治性、书面性,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甚至仅靠权威驱使,难以实现接受者对相关价值理念的主动认同。在新的形势下,强化主流话语权的力量,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使主流话语融入生活,促进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的内在互动,例如发挥微电影、微博等新媒介傳播的功能,开放大众参与平台,开展“微公益”活动等,使主流价值理念融入生动鲜活的现实,提升主流话语的传播与表达,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和大众认同度,避免理论脱离生活实践。其次,要强化主体意识,树立人本观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方面,要实施个性化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差异,做到因人施教,让受教育者发自内心认同和真正信服,在行为实践中内化为自我生命力,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

(四)促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实践,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

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价值观源于现实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观念、日常交往、日常消费等活动。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因其关注现实、关注民众自身、接地气而受到大众的认同。因此,日常生活作为人生存的基本场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土壤,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深厚基础,更是文化自信转化为人的思想意识和现实动力的有效路径。在这方面,应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解释力,尤其要采取符合当代大众思维习惯、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方式,使抽象的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如融入节日庆典、纪念活动、各行各业模范人物事迹之中,从而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此外,鼓励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核心价值观解决突出问题,发挥其生动教育的效果,实现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的目的,使民众切实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力量。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萨伊德.文化与帝国主义[J].谢少波,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4):50-55.

[2]  李璐.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的共通因素及路径探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8(6):31-36.

[3]  宋佳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树立文化自信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17(5):37-40.

[4]  张磊.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76-78.

[5]  刘新庚,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

[6]  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70.

[7]  姚灵丽.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6):243-244.

[8]  席端平.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38-41.

[9]  冯丽霞.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84-86.

[10]  田华,张钰培.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基于文化话语权视域的考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16-21.

[11]  李晶.文化认同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60-62.

[12]  廖志诚.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逻辑[J].探索,2015(2):155-159.

[13]  杨柳新.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107-124.

[14]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42.

[15]  权麟春.从文化认同的视域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滨州学院学报,2015(1):43-46.

[16]  张宗峰,焦娅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认同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1):58-62.

[17]  許家烨.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7(2):11-14.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Wang Yingjie1  Zhang Chaobin2  Zhang Duo3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Party School of Hebei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2.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Personnel Department) at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Supply Compan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2;

3. the department of leadership research in Party School of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Supply Company of C.P.C.,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Abstract: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the high cohe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instream values, and conta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ully demonstrat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closely linked to core values.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maintenance and approval of core values; core values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lies in the core values of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ore socialist values have a unique process of dynamic confirmation, internal solidification and conscious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dentity faces many cultural dilemmas, includ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indiffer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discours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of core values into daily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must enhance the rational cognitive ability of culture, create a public opinion atmospher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e the cultural and modern integr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discourse power, and improve the appeal of mainstream discours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ore values into daily life practice, and consolidate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ural identity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