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2019-09-10 09:18朱明江
学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

朱明江

摘要:本文通过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与常规教学对比分析,观察两组学生学习效果和意见反馈,研究结果突显了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关键词: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常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前言  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意义,利于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深入探究并提出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践行策略,以期实现体育教学质的提升。

1.两种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

抽取国内四所高校(其中2所采用常规教学法,2所已引进俱乐部教学法)体育专业一年级的1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常规教学组学生580名,俱乐部教学组学生620名。具体研究如下。

1.1 常规体育教学法

580名学生接受常规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实际运动技能和体育成绩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常规教学法操作流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教师示范讲解并提出要求、教师指导练习、分组模仿练习、巩固应用性练习以及结束单元教学。

1.2 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

620 名学生接受俱乐部型体育教法。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三自主”原则为基准,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兴趣特长等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班级、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等的一种开放型教学模式,旨在归还学生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效果分析

2.1 两组学生成绩对比

两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通过理论考试(100分制)及体育技能测试检验教学效果(两项测试项目、内容、形式完全相同)。结果显示:常规教学组理论成绩优秀率为31.9%,体育技能测试优良率为73.8%;而俱乐部教学组理论成绩优秀率为41.1%,体育技能测试优良率为89.5%。对比两组学生成绩可知,无论是理论考试成绩还是体育技能测试成绩,俱乐部教学法的优势均能明显地体现出来。具体对比结果参见表1。

由此可知,传统的体育教学法已经不合时宜,难以满足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体育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体育教学方式,积极推行俱乐部教学法是科学、明智的选择。这跟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大力培养“智能型”和“创新型”体育人才这一理念不谋而合。

2.2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意见反馈

研究结束后,给参加调研的1200学生下发1200份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准确率为98.8%。统计结果:两组学生在对常规教学法和俱乐部教学法教学效果认同感上存在差异。

2.2.1 认同度不同,俱乐部教学组学生对所接受的教学模式认同度显著高于常规教学组。

2.2.2 教学理念侧重点不同,传统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俱乐部教学法则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

2.2.3 课堂教学手段不同,传统教学组没有突破“满堂灌”模式的局限,直接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俱乐部教学组主要通过合作学习、情景教学法等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方式科学、丰富;

2.2.4 课堂设计存在差异,传统教学组设计不符合学生个性特点或兴趣爱好,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而俱乐部教学组课堂设计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同;

2.3 对比两种教学效果的理论分析

教学评价应该发挥诊断、调整和激励教学的作用,以分数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本质上与全面发展理念相悖。以健全的评价体系为基准,要求人人在“ 相对的标准”中掌握各自的教学目标 。两组教学效果理论分析如下。

2.3.1 重理论,轻技能。常规教学的一学期内,理论版块教学进程较快,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问答不够积极,课外锻炼较少,在理论考试与体能测试中的高分层学生较少,不及格学生居多,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由此可知,常规教学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技能培训。这一结果跟钟卫红提出的务必改变高校体育学生“高分低能”现状这一观点达到了统一。

2.3.2 统筹兼顾理论与实践。推行俱乐部教学法的一学期内,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互动环节较多,学生均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课程内容与课堂活动有效结合展开,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较为理想,在理论考试和体能测试中高分层学生人数较多,不及格人数大大减少,教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这跟叶晓萍等提出的“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3.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3.1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要以“双主体论”为前提。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丰富教学方式,适当增设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思考,发散思维,让思维的触角延伸到问题的每一个关节,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有效培养了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2 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的软硬环境。做好高校资源匹配和规模建设工作,适当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强建设体育场馆,购置必要的器材设备,为体育教学的顺利、有效建设创造条件,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社会输送出一批应用型体育人才。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效创新俱乐部教学法,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与能力,重组和优化师资结构。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结论:传统“重体能,抓技能”的体育教育模式已不合时宜,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手段均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在授课前,应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进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辅助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准确定位,挖掘潜力,科学推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转型。

參考文献:

[1]许绍哲. 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刘志敏.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J]. 体育学刊,2013,02:78-80.

[3]邵伟德,尚志强. 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1:85-87.

注释:

①刘志敏.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J]. 体育学刊,2013,02:78-80.

②邵伟德,尚志强. 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1:85-87.

③李敏卿.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13,05:87-89.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
浅谈对班级的创新管理
石油工程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