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锦山
摘要:随着国家《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的出台,特殊教育事业又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时机。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的“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十九大的“办好特殊教育”的伟大举措。
关键词: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思考
一、教育技术改变特殊教育
(一) 人工智能的发展,助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促使特殊教育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化。特教资源中心的互联互通,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我校把课程资源划分为部编教材和校本教材,全部上传特教云平台,每个教室的多媒体随时可以访问使用。学校开发了教学课件资源库,分年段、班级,逐年完善教材和课件。节省了教师备课收集资料的时间,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课堂教学。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让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化、智能化。今年,我校首推钉钉软件的使用,使考勤、会议、审批、文件传达等日常办公无纸化。而所有这一切,都将对特殊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扩大辅助技术的应用。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纳入“智慧校园”“数字化课堂”建设的优先项目。
(二) 医教结合,呼唤特殊教育现代化
《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指出,要改革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究特殊教育教学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必须要根据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身心功能状况及特殊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技术配备及特殊设施建设,灵活多样地在教学中使用康复技术。目前我校根据实际运用的效果,改进了感统训练和多感官训练的一些设备。比如以往的训练中过多的集中于色彩分辨、颜色观察等重复项目。今年我们增加了特教资源教室的实用性、可操性的项目,引入了体感游戏康复训练器和自闭症检测仪。丰富了康复教育的手段,把融合教育和自闭症康复教育作为医教结合的切入点。有效解决了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同时又把自闭症教育的难题作为特殊教育教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 构建智能化校园,提升特殊教育的品质
特殊的群体更需要人工智能化的辅助。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各个层面,推进智能化校园的建设将有助于学校办学的效率。人脸识别系统、走失定位系统、一键报警系统、智能化的灯控系统等,为残疾孩子的生活起居提供了极大方便,确保学生的安全。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配备了助听器,改善学生的功能缺失。大力推行信息管理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方便教师的网络学习培训。智能化的校园建设,既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提升了学校的安全保障。
二、放大特殊教育的格局
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指出,应该加强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应该放大特殊教育的格局,人性化地管理,唤醒教师的职业尊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特殊教育从管理到唤醒和引领
新时代新征程,管理应该从唤醒每个教师的信仰、引领每个教师的理想开始。如果学校的管理成为教师们身上的枷锁,那无疑这种管理是低效的。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需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能动性,培育优良文化,建立科学的激励管理机制。按照动力=需求X价值的理论,尽量让教师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动力。例如,我校绩效考核中,在计算考勤情况时把考勤统计中缺勤扣分的情况一公布,立马引起很多教师的反感和抵触。后来我们改进办法,行政人员以身作则,坚持打卡考勤,并且采用了反向统计的管理办法,对于缺勤的不扣分,对满勤的进行加分和奖励。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大家出勤效果更好。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要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更应该唤醒和引领教师的价值取向。
(二) 构筑同心圆,选择适合自己的跑道
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往往更应该跳出特殊教育来看待特殊教育。在相对封闭的特教环境中,我们更需要的是高情商高、互动的教师队伍。我们所欠缺的恰恰是其他普通学校教师所富余的。而今的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已经从以前的大特教、全学科教学,到现在的语、数、体、音、美、康复、个训、自闭症、送教等细化专业教学。要引导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现更好的自己。新的特殊教育应该强调融合学习、网络学习、自主学习、校本探究的学习形式;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领域。在我校,为年轻的教师分发了成长调查表,了解教师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研究方向。学校根据调查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建立学习研修群,搭建牵手结对平台。通过开展教师讲坛、课题研究、团队协作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在教师风采栏目里,把年轻的骨干教师摆在前列,开展“每季度一明星”的评选。汇聚力量,凝聚人心,构建学校发展的同心圆。
三、特殊教育要回归本原
我校主动与普通中小学、职校、企业、社区联系,建立特教学校学生能进能出的安置方式。推进普通学校与特教学校教研、康复训练等工作的交流合作,促进融合教育深入实施。利用学校里陪读家长多的特点,建立家长协作机制。组织实施生活化社区教育活动,活化特殊教育課程建设。通过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增强特殊学生与正常人群的积极互动,让他们学会交流沟通,增强自信心,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尊重残障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是特殊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因此,我们应该主动行动,加强管理有效落实,努力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智障学生康复训练与日常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jjgzx19-121)研究成果。
(责编 张 欣)
参考文献:
[1]裴洪光. 办好特殊教育 建设和谐社会[J]. 现代特殊教育,2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