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志武
摘要:作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由于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获取学习信息和资源的范围比较小,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由于无从下笔、没有思绪会产生抵触心理,对写作失去兴趣。但其实作文是一种很好的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长期坚持写作会让学生从写作中获得一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本文从农村小学的教学情况出发,分别从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方面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写作,通过作文引导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策略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作文时往往都以考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点,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了一定限制,局限在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中,甚至有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去背作文,这些情况都表明了农村学生对作文学习的不主动性。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作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信心。其次,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教师要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
写作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对写作的要求不能太高,教师只要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记录下来,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对生活的态度。教师开展写作课程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缓解农村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
在开展作文课堂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客观记录。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一些有关地震的视频和新闻,然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对向地震灾区捐款这件事的看法。学生在轻松和融洽的氛围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再让学生简要概括关于地震的信息,主要记录与同学之间交流的过程和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互动性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叙事能力,培养学生在写作时的逻辑思维。
二、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让学生写作
写作来源于生活,无论是写作的灵感还是素材都需要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和小事,以此应用于写作中。但由于农村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帮助学生留下有创意的想法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写作活动。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前行。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任务,让学生观察家里的一种植物,可以是花草也可以是一棵树,并连续观察这种植物两个星期,让学生每天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植物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带到班上分享,记录内容包括植物的特点、生活习性、种类等等。这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教师要通过作文引导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写作的一大魅力就是作者在创造作文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并通过文字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或者对人和事物的看法传达给读者。这种表達形式的前提就需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温度的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这个题目的作文时,要先让学生思考想诉说的对象和内容,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亲人、朋友,表达的内容可以是感恩、喜爱或者其他想说的话。主要是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吐露自己的心声,把内心的情感写出来,如与父母表达这么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以及父母对自己的包容、理解和照顾,这些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的素材。如果能够让看到这篇作文的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简单来说,作文就是在写生活、写人物、写事件,是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和感情的一种体现和方式。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带来的惊喜和失望。除了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语文成绩,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现写作的乐趣,通过写作记录生活、观察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写作习惯,感受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杨宗梅.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 学园, 2014(9):123.
[2]唐永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 才智, 2014(8):40.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