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亮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国际的关键方法。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出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形成全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处理好传统文化、读者和出版物三者的关系,让优秀传统文化当下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光发热。
关键词:传统文化读物;图书出版;文化传播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抢占文化输出高地,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如果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是全球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力量值得被全世界的人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要深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研究受众接受心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加国际话语权。
1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出版与文化传播现状
1.1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出版情况
笔者对我国现有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出版类型主要包括史学出版物、古籍出版物和民族传统文化出版物。其中史学出版物中,相对典型的包括《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等,这些书籍通过现代的眼光看待历史,其理论是相对科学客观的。古籍出版物中,结合当当网古籍分类方式,主要将其分成经部、史类、子部、集部等,从中可以发现最近几年中我国更加关注古籍出版物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出版物方面,有很多工作人员和学者对国内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展开探究,将其写入书籍,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
1.2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文化传播情况
文化传播方式各种各样,不同的传播方式中有着各自的价值,但是这些传播方式有着一个共性,即都是面向广大社会群众进行文化传播。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分析传统文化出版物,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不足表现为亮点:
第一,有关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物的内容解释上还需要改善,尤其是史学出版物,读者对其中的部分解释并不理解,无法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第二,有关传统文化出版物的深刻意蕴的解读不到位。在当下东西方文化相互流入,相互影响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出版物的文化传播要面向世界,而不单单只面向国内市场。出版物的深刻意蕴解读不到位,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误会,或者读者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整体上而言,国内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文化传播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传播效果有待改善。
2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建议
2.1增强传统文化本位意识
国内优秀传统文化出版问题的有效解决上,需要我们能够形成强烈的文化本位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中,出版业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在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各大出版社要面向读者出版精品。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方面,要形成强烈的道德和责任意识,以专门的法律为著作权提供坚实保障,以科学的方案和政策,推动出版物质量的提升。传统文化凝结着一代代智者的精华,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出版社需要形成强烈的传统文化文本意识,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做好出版工作,提升传统文化读物的价值水平。
2.2编辑的自身建设
出版过程中,编辑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在优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还需要编辑人员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编辑人员要形成正确的三观,做出科学的文化选择,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高度认可传统优秀文化,才会将传统优秀文化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另外,编辑人员也要强化“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编辑能力,形成更高的职业水平,参与到出版活动中,将更优质的传统文化读物提供给广大群众。通过出版物的模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其中必然包含极大价值。编辑在当今时代中的文化传播发扬中承担着中介的角色,必须要保证出版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拒绝劣质出版物。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出版的思考
3.1要理性认识其产生基础、基本特征,形成实践前提
做好“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必须要了解“传统文化”产生的基础和背景,包含经济、政治、社会、伦理、文化的基础,这对于把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是经验性的、直观性的、感性的还是伦理性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批判或继承的实践前提。
3.2要批判性地改造与选择其文本精粹,形成实践基础
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地去解读与构建。
着重于“发现闪光点”的立场去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的内容出版,要广泛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以活泼的形式、生动的内容来具体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认可并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着眼于“与传统对话”的方法去革新文本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有其时代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但也不能一味否决,而在于能否取其精华。着眼于“与传统对话”的方法,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如“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崇尚天伦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表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匈奴未破,何以家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体现的功业抱负,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
3.3要坚持科学的方法,形成实践关键
3.3.1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做到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体现民本思想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体现精神境界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位卑不肯忘忧国”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精神需要继承。而“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推崇守旧思想的迂腐精神则需要扬弃。
3.3.2兼收并蓄、包容海涵
人类文明的发展使文化出现同质化现象,但一味推崇文化同质化则会导致文化的衰落、民族的消亡。工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现代化,中间或许有个漫长的过程。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融合、共享已成为趋势,但如何在交流共享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是一个需要尤其注意的问题。兼收并蓄、包容海涵,并坚持自身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才是文化发展的可取之路。
3.3.3超越传统、丰富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不断创新的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的维新运动,都展示了它的自新能力,其不断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以及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调节、相整合,使我们能适应时代的变迁,超越传统,保持民族的旺盛力。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丰富内涵,比如丰富勇敢坚毅、血性充盈的内容,没有这个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是被欺凌的文化。
4结语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全面学习社会,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再次成为一项热点话题。传统文化读物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当下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出版成为很多杂志社所热衷的工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国内传统文化出版事业的不断改革是离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原彦平.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新任务——以古籍整理出版为中心[J].出版广角,2018(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