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荣
摘 要:在新课改的实施下,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所以广大学校除了重视文化课程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之外,对音、体、美这类艺术课程也逐渐重视了起来。因此,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要对高中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长久的探索,以求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开展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课堂活动;因材施教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紧张,而开设高中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且从高一到高三设有体育课程,课件国家对体育的重视。所以,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要明白教学体育的意义,应当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方法做出深入探讨,拼尽全力构建出一个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从事高中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方法作如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
体育课不光是将学生从课堂带入体育场给学生自由娱乐的时间那么简单,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缓解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要发扬体育精神。而体育教师应当明白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出现不单单是为文化课设定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同样也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因此,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具有体育精神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提高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阴雨绵绵的时刻,于传统教学而言,大部分学校都会让学生上文化课自习,大部分高中体育教师也赞成这种方式,但是我们如今处于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之下,决不能再消磨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因此,身为高中体育教师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关于我国运动员取得奥运冠军的视频竞赛,或是教师在教学球类技术或是跑步要领等体育项目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规范的动作,使学生在直观情境下感受到高中体育与健康的乐趣,意识到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样,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既缓解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压力,同时还发扬了体育精神,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践行了新课改中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组织课堂活动
新课改要求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体育教学而言,组织课堂活动十分有利于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上的主体地位。因此,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要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进而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一个提升,以求能够达到提高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足球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有关于足球世界杯的比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将学生带动了足球场上,对学说道:“足球是世界上广大人群喜欢的一项运动,也是高中体育运动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所以我们要对足球的引起足够的重视,接下来,咱们按照足球的比赛规则进行分组。”在学生组成球队之后,我为学生介绍了足球比赛中最基本的比赛规则,在开展竞赛活动之前让学生做了准备工作,以防学生在实战中拉伤肌肉。紧接着,我便以裁判的身份让学生开始了这场竞赛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对学生的足球基本功和学生在活动出现的规则性的错误进行了中肯的点评,让学生理解了足球這项运动的意义。这样,我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释放了学习的压力,大大提高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注重因材施教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总是以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而新课改中多次提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所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能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占据着很大一部分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为学生合理分配适合于他们的体育项目,再顺着学生的发展趋势进行教学,因势利导,从而使高中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例如,在上课初始,我们可先带领学生做完准备动作,将各类体育器材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器材进行活动,我们再通过仔细观察学生所选择的体育设备看看学生是否具有这方面的特长,进而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器材的正确方法,使学生从喜欢变成热爱,从热爱变成精通。这样,我们便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让学生有了拿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得体育场真正成为了学生放松身心的乐园,达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自身要明白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意义,进而结合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找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达到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绽放精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伟.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内容开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371-372.
[2] 张厚学.简析高中新课程改革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变化[J].运动,2015(0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