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落实,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了焕然一新的发展变化,教育工作者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提升相关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同时,高中体育与健康也越来受到重视与关注,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教学效率也逐渐提上了日程,本文分别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三方面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改;策略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对促进高中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与众不同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体育学科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与学生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主要学科的学习上,甚至会占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间,随着新的教学改革的开展,体育与健康逐渐得到了重视,学校与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其教育意义也有了全新、深刻、具体的认知,因此,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感受到身心素养的良好变化,这就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
作为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成长的高中体育教师,教师要深刻体察指导自身教学实践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对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认知,确实提升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在教学中逐渐传达给学生重视体育学习的观念,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不能有失偏颇,尽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发展的潜力,使学生获得身心上的实质锻炼与提升,这样才有利于高中体育课堂的有效开展实施。
例如,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师应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在课堂准备之前应当对学生的体育知识的了解状况以及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身体而深入的了解,以此为教学依据结合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最终的课教学目标提供必要的保证。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用学生喜欢的音乐缓解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情绪,为学生播放他们感兴趣的比赛视频或体育明星,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发挥主体意识
高中体育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观念的同时,与此对应的是,丰富高中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数是按照准备活动、教师示范、集体训练指导最后在进行自由练习的一整套流程来组织课堂,可是这样长久以来学生感受不到課堂的新意和乐趣,认为体育课堂不过如此甚至产生一定的倦怠心理,对体育学习不够认真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对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科学恰当的改变,采取新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学习地位的组织方式,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训练、教师示范点评纠正等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对广播体操的相关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播放标准的体操动作视频,在结合视频口号对每一动作进行分解教学,为学生讲解动作,注重运用巧妙的语言,发挥语言的启发作用,用有趣的语言组织课堂,使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针对课上学习的体操动作分组练习,各组选出小组长,在组内有秩序地展开练习,实现互帮互组,教师在巡回指导,最后邀请各组在班级内展示,进而使学生快速掌握动作。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效果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方法的组织下会产生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为了适应学生不断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特征,高中体育教师用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有趣新颖的教学方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利用多媒体资源、组织恰当的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项目的魅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积极地汲取体育知识。
例如,针对乒乓球的教学,教师可以整合网络上的视频资源,为学生展示我国乒乓球在各项国际比赛中的风采,让学生围绕乒乓球以及我国的名将自由讨论,点燃学生的激情。为了锻炼学生发球、接球的熟练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两人对打,逐渐加快速度直到一方输球再换另一名学生上场,在强有力的实践中提升学生能力。针对篮球的教学,在准备动作中组织“小渔网”的配乐游戏,由担任“渔网”的学生触碰其他学生,被捕捉到的就加入“小渔网”的行列,从而进行有效的热身,教师可以创设比赛情景,让学生模拟真实的篮球比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虽然已经逐渐得到的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提升课堂实效性,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素养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芦岩.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问题探讨[J].体育时空,2017,(8):164.
[2] 万振海,罗豪.新课改环境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探究[J].新课程·下旬,2016,(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