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的项目学习:为了真实的需要

2019-09-10 07:22周艳霞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项目学习小学数学

摘要:将项目学习的理念引入数学课堂,以真实的生活问题为驱动,整体规划学习时间,重新架构学习路径,变“先学后用”为“为用而学”,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元、角、分》单元的项目学习共4个课时,立足学生起点,围绕驱动性问题,通过模拟购物,让学生学会布展、学会推销、学会选择、学会合理使用资金等。这些单元项目学习当中的“副产品”,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并不亚于原初学习模式当中那些“主产品”知识点。

关键词:项目学习 小学数学 《元、角、分》 驱动性问题

长期以来,数学学习总是基于严谨的知识框架,把整体的知识模块按照课时进行适当的切割,基于螺旋上升的原则,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学习内容的确定不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要,而是基于教材的总体安排;学习目的不是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而是指向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习视野过度集中在学科领域内,忽视与生活实际的勾连,忽视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笔者尝试将项目学习的理念引入数学课堂,从单元入手,重新构架学习路径,整体规划学习时间,以真实的生活问题为驱动,变“先学后用”为“为用而学”,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本文以《元、角、分》单元教学为例,阐述数学学科如何开展项目学习。

一、分析教材,找准学生起点

《元、角、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用4个课时让学生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不同单位间的进率,在认币、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学会使用人民币。学生在生活中一般都见过人民币,有些人还有用人民币购物的经历。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不是“零起点”。

笔者在课前做了前测。先是认币。对于现行的较为常用的人民币,学生能够根据币面的数值和单位分辨出面值,尤其像100元、50元这样的人民币甚至可以只看颜色就认出来。再是取币。多数学生能按要求正确取出6角、8元、1元8角和35元5角,但是速度有一定的差别。而换币、付币和找币,学生之间的差距就较为明显了。

因为购物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不仅会涉及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识别,而且会涉及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涉及不同单位人民币的换算,所以将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能初步解决购物活动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明确目标,确定驱动性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定海神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在购物活动中产生认识元、角、分的内在需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2.经历认币、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初步理解简单购物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体会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二)确定驱动性问题

依据数学学科课程标准、本单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元的驱动性问题为:在班上举办一次真实的微型跳蚤市场活动,小朋友们既可以将自己带来的物品卖出去,也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保证这次活动获得成功?

三、项目实施,催生深度学习

本单元教学共4个课时,对应如下4个阶段。

(一)联系生活,发布驱动问题

1.回忆跟家人购物的过程。

提问:如果要玩购物游戏,需要怎么做?

角色分配:顾客是买东西的,商家(包括营业员、商贩、推销员)是卖东西的。

需要准备的东西:商品,购物用的钱。

2.发布驱动问题。

教师发布上述驱动性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班级交流。“顾客”确定购买的物品,准备购物用的钱。“商家”准备出售的物品,给物品确定价格,准备零钱。

3.初步体验。

提问:跟家人一起购物一次,自己买一件物品,看看你选中的物品价格是多少,记住是怎么付钱的。用合适的方法将过程记录下来,介绍给小组内其他同学。

讨论:怎样记录自己购物的过程?需要记录什么?

预设: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要记录购买的物品是什么、物品的价格、付的钱是多少、找回的钱是多少。

(二)交流购物过程,学习基本知识

1.小组交流购物体验。

提问:结合自己记录的购物过程,说说自己买了什么,价格是多少,用人民币样币演示是怎么付钱的。

小组评价与交流:(1)购物过程说清楚了吗?(2)怎么看价格标签?0.8元,3.40元是多少钱?(3)演示的付钱方法准确吗?

2.组内互助认识人民币。

提问:我们购物的时候用的钱,叫人民币。关于人民币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我國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预设: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根据列举,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人民币样币出示。

提问:是100元吗?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根据颜色、人民币上的数字、文字等。

3.按不同的方法将人民币分类。

预设:按纸币、硬币分;按元、角、分三个不同的人民币单位分;按面值分……

4.了解人民币的进率。

预设:1元=10角,1角=10分。

提问:关于人民币,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

(1)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2、5、10、20、50、100?

(2)有比分小的人民币单位吗?

(3)怎么识别假币?

(4)古时候的钱是什么样的?也叫人民币吗?

(5)外国的钱也叫人民币吗?

(6)人民币上的图案都表示什么?

……

有这么多的问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组建研究小組,讨论:我们可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通过与家长交流、网络搜索、查资料等方法努力寻找答案。

5.班级“小讲坛”交流微项目学习成果。

研究小组内交流,推荐研究成果发布人。

问题1: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只有1、2、5、10、20、50、100这些数?为什么没有3、4这些数?

用1、2、5、10就能以最少的加、减组成另一些数,如1+2=3 、2+2=4、1+5=6、2+5=7、1+2+5=8(10-2=8)、2+2+5=9(10-1=9)。这样,购物时就可以使用不超过3张的人民币。1-10中,像1、2、5、10这样能用最少的加、减组成另一些数的数被称为“重要数”,其他的称为“非重要数”,如果将这四个“重要数” 中的任何一个数用“非重要数”代替,就会出现有的数要两次以上的加、减才能组成另一些数的烦琐现象。

问题2:钱是怎么产生的?

阅读绘本故事《钱是怎样产生的?》,形象地演绎“物物交换时代”“代币时代”“纸币时代”。

问题3:怎样识别假币?

出示家长义工带来的银行的人民币宣传资料。摸一摸,看一看,区分真、假币。

问题4:所有的钱都叫“人民币”吗?

列举近20个国家或地区的钱的名称。

(三)虚拟情境,角色模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和已经学习的人民币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驱动性问题。

1.“备货员”准备。

(1)每位小组成员准备5件左右的待售物品,合理确定物品的价格。

(2)小组合作:为每件商品制作价格标签,制作小组的货物清单。

2.“营业员”准备。

(1)讨论: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营业员?

(2)形成合格营业员的评价标准(见下页表1)。

(3)每组选出2—3名合格的营业员,可邀请老师、家长义工参与选拔评价。

3.观摩模拟购物。

教师和一名学生来购物,讨论买什么。

生(“营业员”)买一本《童话故事》吧,只要5元。

师4元6角卖吗?

生(“营业员”愣了片刻)卖。

师好的,我们各买一本。

生(付4张1元、1张5角和1张1角的)这是我的。

师(付5元)我没有零钱。

(“营业员”准备找钱,却发现盒子里没有能凑成4角的零钱。)

师应该找回多少钱?

生4角,可是这里面只有5角和一元的。

师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小组内帮帮忙,想想办法。

生老师,你有1角吗?他可以给你5角,你再给他1角。这样就行了。

生我们一组的人可以看看手边的钱能不能先凑出4角,先找给你,等他有了再还给我们。

生也可以找人把5角换成5个1角。

师这么多方法,能帮你解决问题吗?

(“营业员”用力地点点头。)

师如果我的钱包里都是1元的,我至少该付几张呢?

生5张。

……

提问:从刚才的模拟购物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1)同一个物品,有不同的付钱方法。

(2)如果找不了钱,可以将数额大的人民币换成数额小的人民币。

(3)购物的时候,可以讨价还价。售货员心中要有价格底线。

提问:在实际买卖中,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

(1)顾客对货物不是特别想买,怎么办?——送赠品、打折、捆绑销售。

(2)一个班十几个小组都一起活动,怎么才能让顾客到我们小组来买东西呢?——抢黄金地段、做海报、做广告、大声吆喝。

4.小组内自由模拟购物。

(1)明确目标:在活动中,经历学习元、角、分简单计算的过程;会进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并学习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真实的购物活动夯实知识基础、形成能力基础。

(2)回顾、讨论,完成微型跳蚤市场小组活动评价表(见下页表2)。

(四)真实微型跳蚤市场展示

1.张贴海报,布置店铺。

海报的设计要充满童趣,宣传语要有吸引力。店铺的布置、商品的摆放,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心思考。

2.积极参与,努力展示。

对照评价表,“营业员”卖力吆喝,妙招迭出,细心做好每一次交易的记录。

3.及时评价,分享收获。

活动结束后,每个组员分享各自在跳蚤市场活动中的收获:卖了什么,分别卖了多少钱,总共收入多少钱;买了些什么,分别花了多少钱,总共支出多少钱;最终是赚了,还是赔了。每个组交流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好玩的事,并对照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每大组推荐一个得星最多的小组进行班级交流。

四、结语

项目学习走进学科课程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养养成、促使深度学习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上述教学案例,同样是用4个课时,不仅圆满完成了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任务,还让学生学会布展、学会推销、学会选择、学会合理使用资金等——这些单元项目学习当中的“副产品”,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并不亚于原初学习模式当中那些“主产品”知识点。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的表情由沉闷变得生气盎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做出改变的理由。

(周艳霞,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数学教师。)

猜你喜欢
项目学习小学数学
项目学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