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例新发现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2019-09-10 07:22陈芹芳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19年5期
关键词:麻风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

陈芹芳

【摘要】目的 对临床新发现的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有效探讨,为病症的防控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为结核样型麻风,1例为瘤型麻风病;1例44岁,1例55岁,均为中年人;1例病期长达5年,1例3个月。结论 明确麻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加大对临床麻风患者的确诊,对减少临床误诊,提高病症防控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麻风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麻风病因感染了麻风杆菌而诱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多损害到患者的皮肤与周围神经组织,不仅对患者个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且日渐成为了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例1 女,40岁,由于面部红斑伴蚁爬感1月前曾在当地诊所就诊,诊断为皮肤过敏,予以其抗过敏治疗后无好转,而且左踝关节外侧皮肤出现感觉障碍,来我站就诊。

例2 55岁,男,由于因手背手指溃疡1月余眉毛外三分之一脱落在当地诊所就诊,经体检发现,该例患者BP 为132/75mmHg,P为74次/min,而心肺腹并未出现异常体征情况,四肢的肌张力也提示征程,颈部略朝右方外斜,而左侧的斜方肌、肱二头肌与胸锁乳突肌存在压痛感;经实验室检查发现,CK为220U/L,LDH为420U/L,肌皮神经运动的传导速度为82m/s,波幅是4mv,而其它相关影像学检查与实验室检查显示基本正常,诊断为皮肤感染,给予其抗感染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来我站就诊。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检与实验室检查结果。

2结果

2.1麻风类型

1例为结核样型麻风,1例为瘤型麻风。

2.2发病年龄与病期分析

1例44岁,1例55岁,均为中年人;1例病期长达5年,1例3个月。

2.3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第1例患者,入院后,经询问得知患者无系统性疾病史,未有麻风病接触史,经专科检查,显示该名患者双下肢的肌肉出现轻度的萎缩,而右足底的近根部可看见一面积大约为3cm×2.5cm的溃疡,且溃疡的周边皮肤出现增厚情况,感染有渗液,而臀部和双下肢的胫前、脚背与底部皮肤存在麻木与感觉障碍;经神经干检查,该名患者的左右腓总神经存在粗大情况,且质软有压痛感;经实验室检查,给予该名患者行常规的采集组织液查菌处理,结果显示其抗酸杆菌为阴性;经病理检查,显示该名患者病的表皮出现萎缩情况,而且在真皮网状层的血管与汗腺周边存在少量的淋巴细胞,且上皮细胞浸润小灶,并累及到部分表皮皮肤,AF(-)。故结合该名患者的各种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是结核样型麻风,应该给予其少菌型的麻风+化疗方案进行有效对应治疗。

第2例患者,全身多处出现皮肤损伤与溃疡、淡红斑,感觉也逐渐缺失,故来院再次就诊。经检查提示存在耳大神经与尺神经粗大情况,被给予麻风细菌检查阳性5(+)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为瘤性麻风病。

2.4治疗与转归

两例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疗,即每日给予100mg氨苯砜,每月给予600mg利福平与300mg氯苯吩嗪,连续治疗2年。结果,2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且皮损消失,相关麻风反应也消失。

3讨论

麻风病属于一种因麻风杆菌诱发而出现一种全身型的慢性传染病,有着较长的潜伏期且起病比较隐匿的特特征,该病症的临床表现多为患者皮肤与神经的损害,进而造成患者局部出现肌溃疡与缺失,出现麻风病的各类症状[1]。而据相关文献报告显示,一旦患者满足下列四个选项中的两项就可确诊为麻风病,即①出现皮肤感觉障碍;②周围神经粗大;③经检查发现有麻风菌;④出现特星星组织病理变化,以上四个选项中,①②为病症的临床表现,③④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故笔者认为,主要患者满足上述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中的一项或是几项,就可确诊为麻风病[2]。在本次研究中,第1例患者四个选项均满足,第2例患者满足①②③项,故被诊断为麻风病。一般来说,在麻风杆菌侵入到机体之后,多需要潜伏平均约2~5年,长者可达十年以上,短则有数月,一旦发病,多数是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而在典型症状开始前,患者多半會感到全身的不适,且肌肉与关关节会出现酸痛感,四肢也会出现感觉异常,这些表现不存在特异性,若患者的免疫力比较强,则朝着结核样型麻风发展,若患者的免疫力较差,或是存在缺陷的患者,则朝着瘤型麻风发展,而且不同类型的麻风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体格检验与实验室等相关检查结果也会有所不同[2]。本次研究中,1例为结核样型麻风,1例为瘤型麻风。

同时,有研究显示,早期的诊断与规范治疗,可使该类患者病变细胞在出现自体溶解之前就使之病情发展停止,进而降低患者出现肢体残疾的概率,最大限度减轻该病症对患者生理与心理造成的损伤[3]。为此,对麻风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以准确掌握该病症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与发病因素,对病症防控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次研究中的2例患者均为误诊患者,究其原因,可能同临床医师本身对麻风病的警惕与认识性不高有关,认为当前我国基本上已经消灭了麻风病,故在临床诊断中未将麻风病考虑进去,从而造成误诊。为此,为最大限度减少该病症的误诊,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该病症的防治知识宣传,提供公众对病症知识的知晓度,以尽早发现病症;同时,加大对临床医务人员关于该病症知识的培训,特别是神经科与皮肤科的医生需提高自身警惕与诊断水平,接诊时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给予其全面的体格检查、细菌检查与组织血检查,进而在综合分析各类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诊断,以做到病症早发现、早诊断与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万昌蔚.西畴县2000~2010年新发现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3,35(01):61.

[2] 方菊芬,周文红.宜春市2001~2011年麻风病新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09):1623-1624,1637.

[3] 唐慧文.1993-2012年亳州市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2):1527-1529.

猜你喜欢
麻风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分析
斯诺医生——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创立者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日本向麻风病患者道歉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大肠埃希菌肠道外感染及其治疗的研究近况
成团泛菌感染及其诊治的研究近况
消除麻风在行动
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人员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