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思敏
什么是“饥饿式”的语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设置足够的悬念,让学生从心理上充满着无限的学习渴望,保持学习的热情,呈现想学习、要学习、爱学习的精神状态。只有如此,学生面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时才会走心。
笔者观摩过的一节四年级习作课《练写生动的人物对话》。下面我们重温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以上教学板块非常清晰,层次明显,是一节精品课。但本节课有没有值得商榷之处呢?有!那就是缺乏教学的“饥饿感”。这就好比,你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你才教什么。因为没法激起学习欲望,课堂效果也事倍功半。
笔者以宋运来老师执教的童漫作文课例《多吃与少吃》来谈谈可以从哪些方面持续课堂教学的“饥饿感”:
导入“吊胃口”。课始,宋老师是这样导入的:“我担心这一幅画有大部分人看不懂,只有小部分人才能看懂。这样的一幅画,你还要看吗?”如此设置,学生就会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中行”的刺激感,瞬间就把儿童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
设障“吊胃口”。在学生汇报出“小狗喜欢吃骨头”时,宋老师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且意思不能变。在此处设置障碍,抓住了学生“自以为知道却果不其然”的心理,学生既感到困难,又很想思考,再一次有效地点燃了学习兴趣。
过渡“吊胃口”。为了引出《多吃与少吃》的故事,宋老师是这样过渡的:有一个小朋友也喜欢吃一样东西,想知道吗?看看这个故事中,什么又是谁的最爱?由于有了前期的小狗故事铺垫,这样的过渡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评价“吊胃口”。在迁移练笔的过程中,宋老师的言语评价指向同样散发出“饥饿式”的味道。当学生在观察后汇报感叹号与问号在田字格的位置时,宋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掌声只给她一次,还有第二次,因为她只说出了这两个标点符号是在田字格中的左边。”如此评价,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再说出这两个标点符号应在田字格横中线上的中间位置。在学生自行评价自己}向练笔得分时,宋老师巧妙地用语言的幽默感激发起学生对评分的好奇感與新鲜感,他是这样说的:“一条香肠,两个鸭蛋。”在提取《多吃与少吃》的中心思想——“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时,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不太精准,宋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我知道你会说,但你还不会浓缩。”如此,既没有打击这位孩子的积极_生,又给予了适当的提示,促使在座的孩子积极思考。
中医认为,“过饱伤人,饿治百病”。同理,“饥饿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可以牵引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爱联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