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 于滨铜 张熙 王志刚
摘 要:我国是世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非洲猪瘟的爆发为我国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基于此,本文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通过对辽宁省沈阳市459位消费者进行调研,分析非洲猪瘟风险背景下消费者猪肉消费行为的变化。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爆发期间,消费者猪肉购买行为显著下降;农村消费者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程度更高;认为非洲猪瘟会产生人畜交叉传染的感知风险是非洲猪瘟爆发期间影响消费者猪肉购买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家庭成员越多,受非洲猪瘟对购买影响的程度越大。对此,本文提出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媒体应坚持公正报道、企业要严把猪肉质量关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洲猪瘟;感知风险;购买意愿;猪肉消费
非洲猪瘟简称ASF,是由一种具有较高发热传染性的过滤性病毒所引发的急性傳染病,发病过程短,死亡率极高。2007年1月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扩散、流行,特别是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在此背景下,中国是全球第一猪肉消费大国,市场上生猪的数量、库存和猪肉制品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自2016以来,中国猪肉进口稳步增长。据海关统计,2016年全年进口猪肉162万t,进口量同比增长10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猪肉年平均消费量超过5 000万t。因此,非洲猪瘟的爆发给猪肉制品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2018年,河南郑州、浙江温州、辽宁沈阳以及江苏连云港等多个地区都爆出了非洲猪瘟疫情。由于猪瘟疫情持续爆发,生猪市场行情也有了一定的波动,其中山东、北京、辽宁等北方省市生猪价格跌落,而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省市猪价小幅上涨,尤其浙江地区涨幅较大,由于浙江省内猪源相对较少,90%的生猪来自于周边养殖大省,生猪由北向南的运输线路几乎被全部封锁,产销区间的运输呈现割裂状态,造成了销区价格暴涨(浙江部分区域高达20元/kg)、产区价格低迷(如河南猪价维持11~12元/kg),同时也造成了产区养殖户销售困难,种猪企业出现滞销后母猪转肉猪销售的情况。自2018年8月初非洲猪瘟全面爆发以来,疫情周边的老百姓心存芥蒂,过分夸大猪瘟的危害而不敢食用,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消费恐慌,在经过媒体和政府的正面引导之后,消费市场有所稳定。
基于此,研究非洲猪瘟对我国消费市场的影响,探究消费者猪肉消费行为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程度,对降低消费恐慌、稳定消费市场、保护猪肉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辽宁省沈阳市520份消费者猪肉消费的问卷调查,深入分析非洲猪瘟爆发背景下其对消费者猪肉购买选择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现有针对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以及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市场冲击的相关文献,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研究。王二朋[1]以三氯氰胺事件发生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者对风险感知情况为调查对象,研究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消费者风险感知和应对行为以及影响消费者风险感知的因素。王慧敏等[2]根据北京市993个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下,实证考察了影响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认证猪肉的意愿不强,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风险感知、对认证食品的认知对其购买“绿色食品”认证猪肉有显著影响。王志刚等[3]研究了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个城市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程度和消费信心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会对消费信心的恢复有显著影响。
其次,消费者肉类消费行为研究。周应恒等[4]通过对南京市消费者食品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得出消费者在受到外界信息影响后消费行为会发生明显变化。杨炳成[5]在禽流感疫情爆发后,通过对广州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研究了特定风险背景下禽肉类产品的购买意愿及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检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此外,国内学者通过对上海市家乐福超市消费者的调查,采用交互分析和 Logistic 模型方法研究了影响消费者肉制品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可追溯性及标签的认知水平与信任程度,是决定其是否购买市场上可追溯标签牛肉的主要因素[6]。
再次,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研究。刘星辰等[7]基于对北京市居民的探究发现,家庭组成、个人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年龄区间以及收入水平和猪肉的价格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其支付意愿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黄艳平[8]选取猪肉作为安全农产品的具体种类进行购买意愿的研究,从南昌市安全猪肉消费为切入点,总结出可能影响安全猪肉购买意愿的因素,从政府、企业、媒体等角度提出安全农产品发展的对策建议。在疫情管理方面,董银果、徐恩波[9]对台湾爆发口蹄疫进行了案例实证分析,演绎了生猪传染性疫病对猪肉贸易的重大影响,指出疫病预防和控制以及国际认可、国家兽医体制的控制能力以及生猪适度规模饲养是猪肉贸易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主要针对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肉类消费行为及猪肉消费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证成果,但对非洲猪瘟疫情爆发背景下消费者肉类消费行为变化,即非洲猪瘟究竟对我国消费市场造成了怎样的市场冲击方面研究鲜有涉及。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非洲猪瘟对我国猪肉消费的影响。
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2.1 疫情状况与消费者认知
2018年8月2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疑似疫情,8月3日确诊为非洲猪瘟。截至10月17日,省内沈阳、营口、鞍山、大连、锦州、盘锦、铁岭先后发生疫情,共涉及存栏生猪41 980头,发病2 276头,死亡1 963头,扑杀8 116头生猪。辽宁是生猪调出的重要省份,有20多个生猪调出大县,每年调往外省的生猪占全省生猪的1/3。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对辽宁省生猪生产、销售产生了严重影响,生猪售价不断下跌、外销量急剧减少。相关数据表明,相较于未发生时,发生疫情之后生猪收购价格平均下跌0.2~0.4元/kg,调出生猪数量较疫情爆发前下降83%。
基于此,本文对非洲猪瘟爆发后的消费者行为变化进行研究,问卷发放地点主要选择大型超市、生鲜市场以及熟食品商店等,采用现场调研的方式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沈河区、铁西区、于洪区、沈北新区、和平区、东陵区、浑南新区8个区开展随机调研。共计发放520问卷,回收问卷483份,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95.03%。本次调查中,男性受访者186人,占比4成左右,女性273人,占比接近6成,女性相对高于男性;年龄分布方面,以30~50岁间的中年受访者居多,占比约为3/4,30岁以下的青年受访者为15.9%,60岁以上的老年受访者不足10%;城乡分布状况来看,城市受访者居多,共为426人,占比92.81%。农村居民33人,占比7.19%;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与大学学历居多,分别占比40.52%、38.78%,初中及以下和本科以上学历分别为7.62%、13.07%,整体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特征;家庭人口方面,以三口之家居多,占比47.06%,两口之家次之,占比30%左右,单身及四口之家以上仅占20%左右。
在对非洲猪瘟事件的关注程度方面,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群众危机意识较高,且对食品安全话题较为敏感。在459位受访者中457位听说过非洲猪瘟,占比高达99.56%。受访者对非洲猪瘟事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关心,17.65%受访者对非洲猪瘟疫情表现十分关心,45.53%消费者表示关心非洲猪瘟疫情,27.02%受访者对非洲猪瘟疫情关注一般,表示对非洲猪瘟疫情不太关心以及完全不关心的消费者仅占10%左右。在疫情获取渠道方面,网络、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非洲猪瘟疫情的发展并加深对疫情传播的科学认知,超过一半以上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资讯了解疫情状况,通过报纸和电视了解疫情状况的占比也接近一半,仅有3%左右的消费者是从亲朋好友的口耳相传中得知疫情事件的。且消费者对非洲猪瘟的科学认知程度较高,近90%的消费者认为不会发生人畜传播。由此可见,经过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消费者对非洲猪瘟的疫情传播具有正确的认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引发群众恐慌(表1)。
2.2 非洲猪瘟爆发前猪瘟消费状况
为深入分析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对消费者猪肉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对疫情前后肉类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首先,从非洲猪瘟爆发前的消费情况来看,80%以上的消费者每月肉类消费在500~1 000元之间,近10%的消费者表示购买花销在1 000元以上,表现出肉类消费水平较高的特征。在家庭购买肉制品频率方面,每月购买2~4次和4~6次居多,分别占比36.82%、48.8%,说明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新鲜肉制品,不会一次性购买过多。在购买肉制品的渠道方面,51.42%消费者选择在大型超市购买肉制品,33.12%消费者选择在农贸市场购买,仅有10%左右的消费者选择在街边商铺、电商平台购买或者到养殖场直接购买,整体上表明消费者在购买肉制品时较为注重其品质与安全。在肉类消费占比方面,猪肉消费最多,近1/4的消费者表示以猪肉消费为主,羊肉和牛肉次之,分别占比22.44%、18.95%,19.39%消费者主要消费鸡肉,14.38%消费者主要购买海鲜或是素食主义者。在消费者猪肉消费的食谱占比方面,44.01%受访家庭购买猪肉制品占总消费比例在40%~60%,14.38%受访家庭购买猪肉制品占总消费比例在60%~80%,5.23%受访家庭购买猪肉制品占总消费比例超过80%,表现出消费者以猪肉为主要肉类消费品的特征。在猪肉购买频率方面,消费者每月购买猪肉类制品次数在2~4次和4~6次人数占比最多,分别为34.2%、51.2%,表现出猪肉消费频率较高的特点(表2)。
2.3 非洲猪瘟爆发后受访家庭消费行为
而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后,结果表明,有237位受访者在此期间购买过猪肉类制品,占样本总量的51.63%,而没有购买过的受访者有222位,占有效样本量的48.37%,显然非洲猪瘟爆发确实降低了消费者对于猪肉类制品的购买。而在仍然选择购买猪肉的消费者
实证结果表明,受访者年龄、居住地、家庭成员、对疫情的认知情况等因素会对猪肉消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首先,年龄在5%的水平上表现显著,且与非洲猪瘟期间消费者的购买量呈正相关。说明在非洲猪瘟爆发期间,男性更有可能继续购买猪肉。原因可能在于男性对于非洲猪瘟安全风险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对于疫情更可能表现出“蛮不在乎”的态度,因而猪瘟的爆发并没有对其购买意愿产生太大影响。其次,居住地在10%的水平上表现显著,且与非洲猪瘟期间消费者的购买量呈正相关。说明在非洲猪瘟爆发期间,城镇居民更有可能继续购买猪肉。原因可能在于城镇居民更容易接受新闻媒体报道,能够理性对待疫情爆发,因而在非洲猪瘟爆发期间没有对其购买意愿产生太大影响。再次,家庭成员在10%的水平上表现显著,且与非洲猪瘟期间消费者的购买量呈负相关。说明在非洲猪瘟爆发期间,家庭人口数量越多,越不愿意購买猪肉类制品。原因可能在于出于对家庭成员身体健康考虑,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为了避免发生不可必要风险,降低猪肉类制品购买频率及数量。最后,人畜传染认知在10%水平上表现显著,且与非洲猪瘟期间消费者购买量呈负相关。说明在非洲猪瘟爆发期间,消费者对非洲猪瘟的感知风险是引起其猪肉购买量下降的关键因素所在。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四点主要结论:第一,非洲猪瘟的爆发对我国猪肉消费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样本中有近一半的消费者选择停止消费,即非洲猪瘟的爆发显著降低了其猪肉消费行为。第二,相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农村消费者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程度更高,猪肉消费减少更显著。第三,认为非洲猪瘟会产生人畜交叉感染,即非洲猪瘟感知风险是疫情爆发期间影响消费者减少对猪肉购买的关键因素所在;第四,非洲猪瘟对猪肉消费的影响程度与家庭成员呈正相关,消费者家庭成员越多,猪肉消费减少程度越大。据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加强对餐厨废弃物的市场监管。通过建立餐厨废弃物登记机制和规范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餐厨废弃物流向生猪饲养场。二是媒体应严谨、科学地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媒体应本着尊重事实的态度进行报道,不能任意夸大和扭曲客观情况。三是猪肉类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应严把质量关。企业应严守原材料进货渠道,保障原材料质量,同时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明确产品质量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二朋.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2]王慧敏,乔娟,宁攸凉.消费者对安全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城镇消费者“绿色食品”认证猪肉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2,48(6):48-52.
[3]王志刚,李腾飞,黄圣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及其消费信心恢复研究——以“问题奶粉”事件为例[J].消费经济,2013(4):2-23.
[4]周应恒,卓佳.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基于三聚氰胺事件下南京消费者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2):89-96.
[5]杨炳成.禽流感风险背景下消费者对禽肉类产品的购买意愿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6]周应恒,王晓晴,耿献辉.消费者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牛肉的购买行为分析——基于上海市家乐福超市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5):22-32.
[7]刘星辰,杨静.居民安全猪肉支付意愿调查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农业展望,2011(9):56-59.
[8]黄艳平.南昌市消费者安全猪肉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江西农业大学,2013.
[9]董银果.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中,以购买鲜猪肉和到饭店消费居多,占比在60%以上。与此同时,在购买途径方面,非洲猪瘟爆发后,在大型超市购买猪肉类制品127人,占有效样本量53.59%,在农贸市场购买95人,占有效样本量40.08%,即非洲猪瘟爆发后90%的消费者选择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猪肉,相对于非洲猪瘟爆发前有所提高。最后,在猪肉类制品消费量减少方面,调研结果显示,9.8%消费者减少数量在1kg以下,21.35%消费者减少购买数量在1~2kg左右,16.78%消费者减少购买数量在2~3kg左右,48.37%消費者直接选择不购买猪肉,这说明非洲猪瘟的爆发造成了较大的市场冲击,显著减少了消费者的猪肉消费量(表3)。
3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非洲猪瘟爆发期间,消费者是否购买过猪肉类产品为被解释变量。如果购买过则定义y=1,否则,y=0。基于前文分析,本文选取受访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疫情认知以及是否认为会产生人畜交叉传染等方面作为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使用Stata12.0统计软件,对非洲猪瘟背景下影响消费者猪肉消费的关键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