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

2019-09-10 23:46李吉林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想象儿童情境

李吉林

结合30 多年为儿童学习所作的艰辛探索与潜心研究,回顾反思自己所上的课以及所参加的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我想略述从中获得的体验及感悟。

一、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对策:整合知识,选择最佳途径设计情境

学习知识对于儿童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人们习惯上认为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学习科学阐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结构的状态相互联系地处于一定的系统中,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儿童的阅历浅、经验少,学习知识又必须与社会、与经验相连,还得经过自身的建构过程,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性。教学设计如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象,化单一为与事件关联呢?我们的策略是:整合知识,选择最佳途径,设计生动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是首要之举。

(一)利用经验设计情境

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学习科学特别指出,儿童自己已有的知识形成的经验,对他们学习新知识具有支持性。因此创设的情境首先要有意识地与儿童经验相联,通过情境达到整合知识的目的,使知识镶嵌在生动的情境之中。这样,儿童获得的知识是有背景的、相互联系的,是可以體验、可以感悟、可以周转应用的;而不是僵化的、黯淡的、只会背不会用的惰性知识。如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的唐诗《春晓》,虽然只有四行,但结构上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是有难度的,教学需精心设计。

我让全体学生担任“诗人”,按照儿童生活经验中的时间顺序,体验诗人写诗前所经历的情境。再通过导语设计,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情境——“夜深了,诗人你读书睡着了。”“半夜里,你被风雨声惊醒了。”“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这样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担当角色,为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作了必要的铺垫。(播放鸟鸣录音)“清晨,你听到一阵阵鸟鸣声,你便吟起诗来,你先吟了哪两句?”“诗人你忽然想起昨天半夜里风吹雨打的情景,你又吟了哪两句呀?”“小诗人”们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争先吟起诗来,仿佛诗句真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热烈的情绪便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角色,很快就学懂了全诗,而且特别快活。儿童学习不仅要快乐,还要高效,蕴含着的知识不仅要学得活,还要学得扎实。于是,趁着学生的兴致,我进一步设计落实诗中关键字眼——“眠”“晓”“闻”的语意,并通过语意让学生记住它们的偏旁。这样,利用儿童经验创设情境,在语境中学词,诗中的字眼可以顺其自然地得到整合,儿童获取的知识便是相互联系的,与自己贮存的信息相融合。情境中呈现的背景、事件,都给儿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整合的知识往往具备了较强解决问题的功能和迁移能力。音、体、美学科的情境学习同样要求把知识、技能的训练镶嵌在情境中,且从中萌生出许多学习的乐趣。

(二)利用艺术设计情境

情境学习的课堂呈现美感,显现出特有的魅力。那怎么优选途径设计情境呢?对于儿童来说,其要素就是三个字,即“美、智、趣”。而艺术恰是最理想的。图画、音乐、戏剧、表演角色这些艺术活动都是受儿童普遍欢迎且乐于参加、投入其中的。概括地说,情境学习便是利用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创设与教材相关的优化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教学变得有情有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别小看教材内容简单,越是年级低,越要精心设计。优质的设计,首先基于设计者准确地把握教材,利用视像和想象走进教材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小的船》四行儿童诗,我早已熟读在心,设计前我仍然反复品读诗作。这首小诗从眼前的实景到坐上月亮幻想中的虚境,这结构上的跨度、语言的跳跃,寄托了诗人期盼孩子们飞上月球、探索天体奥秘的意愿。这是诗中精彩之处,也是难点所在,必须要很好地把握。我体验着诗中的情感,带着想象去设计。

其中,我选择了图画、音乐、担当角色等多样化艺术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途径,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从设计的片段中,图像、空间、音响、语言都整合在“我飞上天了,坐在月亮上”的事件中。由于有事件,儿童很快就接受了,因为大脑特别擅长事件的记忆,加之音乐、图画,这些美生成内心的愉悦感,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课堂上经常地运用艺术手段,儿童还可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幼小的心灵得到润泽,从而促使儿童的个性在甜美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小小的生命体同样显现出多元的色彩。

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具有唤情的作用,可以唤起和满足人的情感。情境学习利用艺术的美,让课堂在美的魅力诱导下,使儿童快快乐乐地学习。

二、儿童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对策:以情激智,唤起持久投入的内驱力

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的变化、作为学习者的儿童之间的差异、学习者个体本身情绪的不稳定,决定了在即时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对话的碰撞甚至冲突,教师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瞬间产生的反思、教育智慧即时的发挥和顿悟、随机应对与引导,等等。这种变化中的学习过程必然是动态的,儿童也随之浸润在一个不确定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在面对儿童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预设对策的同时,必须看到积极的方面,那就是教学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它是规律的揭示,是教学的真谛;而且,儿童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情绪也是可以预见的,可以从学习过程中的线性的因果规律性中去把握。教师的教学设计只需充分地把握教学原理,珍视教育现场中可能出现的良性现象,并由此拓展开去,“以不变应万变”,以确定的干预获得确定结果。正因为如此,教学设计也才有它现实的积极意义和价值。简言之,我们的策略是以教学原理不变的稳定性,抗衡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来把握儿童的动态的认知过程。情境教育孕育的儿童快乐、高效学习的范式,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作为情境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学习科学亦明确指出,这二者的结合正是“儿童学习的核心”。

(一)满足需求,形成驱动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脱离儿童的经验,把课堂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切断,舍去教材的情境,单纯符号式的讲解,违背了儿童学习应该遵循的规律,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产生学习动机。

积极情绪的参与恰恰是主动学习的关键。情境学习的教学设计正是以儿童为中心,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激起儿童的学习需求,形成学习动机。比如,《海底世界》是一篇三年级的常识性课文,没有角色,也没有情节。我便将课文情境化、拟人化,把知识镶嵌在相关的情境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层次,针对儿童的好奇心,设计了“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运用现代化仪器”“搜集标本”“展览汇报”等模拟的且具有普遍应用性的系列情境,把知识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把“海底世界”作为儿童探究的对象。当儿童自己成为探究知识的主角,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观需求时,儿童便会主动投入学习过程。

心理场的理论告诉我们,当学习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时,必然会产生向着教学目标的内驱力,而且,教学内容的多元组合“丰富性中的力量就会显示出来”。这些“力”都十分可贵,它们必然会驱动着、导引着学习者积极参与,勃发出很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不确定的学习过程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是由预想的结果所决定的。

(二)把握情感脉络,推进学习过程

情境学习运用艺术的直观创设情境,儿童进入情境感受到的美,唤起了儿童的情感,学习获得了愉悦的满足。我曾无数次目睹儿童热烈的学习情绪、情感推动着的学习活动现场,积极情感的驱动可以帮助学生逾越障碍,可以预防、抵御不良情绪的产生,消除瞬间的涣散。于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动便融合起来了。

情境学习过程中课堂上群体形成的这种热烈的情绪、真切的情感,渲染了积极学习的氛围,引起学生普遍的内心激动,这正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推进的宝贵的环境。因为这种热切的学习主动性,使儿童自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儿童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对策:链接生活,凭借活动历练实践才干

基于学习发生在一个多元的情境中,儿童情境学习主张课堂学习与生活链接,提出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的具体策略。通过儿童持久的系列活动,来历练实践才干。课堂教学活动更要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力作为教学的中心。

(一)建构知识

针对学习系统的开放性,情境学习明确提出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的融合,通过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热情地投入其中。其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途径,就是活动。

课堂设计的活动引起儿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他们关注的新知识以及提出的问题,会形成建构知识的拉动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的情境,找到知识的根,感受知识的文化意蕴。记得我和数学教师一起讨论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们以开放的理念,把学生带到知识产生的历史情境中,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知识。

设计的情境以叙事的形式作导语,并以简笔画勾勒了古代老农的小屋和小屋前的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把学生带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还未发现的那个年代中,让学生担当古代小小“数学家”。教师再从数学史的角度告诉学生,人类发现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后,只用了不长的时间就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中,自己是小小“数学家”,手上都拿着同样面积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古典音乐的伴随下专心地端详着、思考着、比对着。最终破解了难题,公式由他们自己发现了,然后再进行现场测量计算。学生们兴奋不已,顷刻間仿佛自己的人格也提升了,颇具成就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模拟操作

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突出了知识在应用中理解,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中被灵活运用,才是有价值的。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数学教学,我常常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野外。在这些非正式学习的模拟操作中,将知识与世界相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课堂上的模拟操作、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和劳动的场景,这些都让儿童感觉似曾相识,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像具有相似性。儿童不仅感到特别亲切,而且又可亲自动手、动脑,角色扮演又往往颇具“游戏精神”,在互动中历练技能、技巧,对儿童更具诱惑力。所以模拟操作对儿童来说是形式特别生动的、有意义的知识学习。

(三)对话共进

学习科学指出,人们对世界认识、理解,总是不得不受个人视阈的限制,所以现代社会需要共同体,需要协商。为了更好地生存于社会,几乎任何人都终身需要进行对话活动。

对话让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且体现出事物间的因果、转折、假设。由此让学生运用多角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理解和分析问题,看法不同,鼓励求异,从而获得新知。

四、儿童学习催发潜能的不易性——对策:着眼创新,不失时机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几乎每一个儿童的大脑都隐藏着巨大的潜能,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但潜在的智慧并非已成现实,这是一种“沉睡的力量”。既是沉睡,就需唤醒,且要及时唤醒。因为儿童的这种“可能能力”若得不到及时开发,便会产生“递减现象”。这是一种渐变的而又无法挽回的可怕现象。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每天走进课堂,每节课都认真地教学,并不见得都意识到自己辛辛苦苦的讲解、严格的要求、标准的答案,是一种划一的、统死的教学,是对儿童潜能的扼杀,把儿童智慧的嫩芽掐断,使之枯萎。可以说,这是一种“罪过”。基于开发儿童潜在智慧的不易性和因忽略而造成的不可弥补的危害,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在儿童生命的早期开发其潜在的智慧,深刻认识到儿童是一个活脱脱的小生命,有可能长成具有高智慧大智慧的人,我们必须对其悉心呵护、倍加珍爱、及时催发。

抓紧儿童最具想象力的关键时期,情境学习采取“让儿童在美的、宽松的、快乐的情境中,通过发展想象力来培养创造力”为催发儿童潜能的策略。想象是儿童最可宝贵的思维品质。因为想象孕育着创造的嫩芽,想象是开发儿童潜能、发展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教学设计应砸碎一切扼杀儿童想象的枷锁,引领儿童到更广阔的课堂中去发展想象力。情境学习着眼创造,不失时机地为他们的思维飞向创新的高地添翼。

(一)持续积累表象

儿童最善于想象,而想象正是创造的开始。针对儿童想象是由表象组合成的新形象,情境学习十分注重儿童表象的积累,精心设计许多让师生终生难忘的观察活动。由于这些表象笼罩着情感的色彩,储存在儿童大脑的记忆中,所以易于成为儿童想象的鲜活的材料。

作文是创造性很强的作业,除了语言能力还有创造能力。我曾教过的一届五年级学生在进行一次独立作文时,我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平日观察所得,选一种没有生命的物体,写出它的品格特点,自己选题,自己命题。学生感到很自在,很乐意。当堂完成后,我批阅时发现,所写题材各式各样,仅题目就有《歌》《铁》《路灯》《火柴》《石子》《北斗星》《太阳礼赞》《石灰吟》《蜡烛》《红》《绿》等20多个不同的文题。他们写出了真情实感,赞美了这类物品的特点,且富有哲理。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养成的观察习惯,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获得了“直接的印象”,为他们的想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新形象组合进行了重要的铺垫。

(二)即时嵌入契机

儿童的想象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契机引发,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为儿童提供“需要的推动”,形成想象的欲望。我在教学设计时很注意这点,只要教材有空间,便会根据教材特点,在设计中即时嵌入想象契机。其实,儿童常常是带着想象去阅读、去思维、去表达的。讓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是“正合他意”。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启发儿童走进情境,让其设计想象人物的对话,假如你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或者增添一个新角色、一个新情节;或者想象故事的细节,进入一个新时空,续编不同的结尾。从不同的、新的角度去思维、去想象,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引入广远意境

古代文论“意境说”中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来形容诗人创作时的情态,“千载”“万里”能想到千年之久、万里之远,想象时空可以是如此宽阔。古代的诗人尚且如此,何况21 世纪的儿童呢。作为教学的设计者我们应该意识到,孩子面对的未来世界,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是“可能”,是“不确定”,是“飘忽”“变幻”“互动”,从而使人们改变对世界的认识。为了开发儿童的潜能,我们很有必要打破程式化思维的定势,引导儿童主动地在自由宽阔的想象空间里思维,进入广远意境,追求创新。它虽然虚无缥缈,但却是可以操作落实的。通过设计,在没有束缚和统一规定的情境学习中,让儿童将课堂已激起的情绪和教材中的意象、学科训练结合起来发展想象力。

在情境学习的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与教材、与儿童生活结合起来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综上所述,情境学习多年来在学习科学引领下,窥视到儿童学习秘密的黑箱之一角。针对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学习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学习催发儿童潜能的不易性,我们以“利用艺术之美”“情感生成之力”“凭借儿童活动”“发展想象、培养创造力”为对策,进行教学设计。它体现了情境学习特有的“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它让儿童在与教师与小伙伴的互动中,与世界与生活相联中学习知识,它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营造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一个愉悦的、丰富的、安全的,且可以活动其中的环境,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更具创造性。

(作者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想象儿童情境
快乐的想象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一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感悟三角形的高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