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一、关于复述的认识
1.复述的优势确认
复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①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②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可见,复述是一种“重复表达”的话语行为,而这种行为背后的支撑是与言语表达相关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显性体现。此能力可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学得。
统编教材中关于复述的教学,被一线教师广为重视。为什么?首先基于复述本身自带的、显而易见的能力发展优势。具体表述为四类:
其一,复述有助于语言素材的高效积累。复述前,必须要熟悉复述的内容。熟悉、记忆、理解、内化的过程,就是最佳的积累过程。在复述时,需关注内容的各个细节,如词语、修辞、构思、风格、表达方式等,复述无疑是一种集中且高效的积累方式。
其二,复述有助于言语表达模型的获取。复述前,必须认清原文创作的模板,多次反复练习复述,就是对模板的固化,强化后形成自己可用的某一类言语表达模型。复述一篇,掌握一类,打通一条路径。
其三,复述有助于话语表现的得力训练。复述时,需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讲到让读者、听众喜欢,能接受,话语的表现力自然得到切实的训练。
其四,复述有助于表达自信的快速建构。不善于言说、不敢当众表达的学生,借助复述这一有效且相对简单的练习,能快速提升自信。
2.复述的教材呈现
统编教材对复述能力的重视,从编写的与复述相关的任务高频出现就可见一斑。以统编1~3年级教材为例,和复述有关的教学信息非常丰富。例如,从一年级下册开始,课后要求就开始出现和复述有关的内容。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出现6次和复述有关的教学内容。从最开始的“结合插图,串联问题说一说”到“把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再到“提供关键词、部分语段进行复述”,复述的难度、形式都在变化与提升。二年级下册中,与复述有关的课后练习达18次。三年级共18次。三个学年教材中的复述练习,基本形式为“说一说”“讲一讲”,也设计了内容图示、关键词提示、结构线索图、表格等多样支架,让学生在复述时参考,辅助其顺利完成复述。
3.复述的教学存疾
笔者在一线观课中,发现复述教学四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方式简单。大多依赖记忆,形成短暂记忆型复述。这是一种复述假象——课上能复述,下课就忘记。没有真正触及能力提升。第二个问题:一步到位。对复述的要求没有分年级、分层次提出,而是要求一步到位。不少教学中都强调精准复述,类似于背诵。第三个问题:综合拔高。部分教师喜欢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复述,边说边演,边演边编。复述中添加了太多的演绎成分,反而丧失了其最应承担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这一功能。第四个问题:机械指令。对复述能力的构成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只要让学生复述出来就算完成。注重结果,缺乏对过程的指导,复述的教学简化为发出指令,完成任务。
二、关于复述的教学定位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应对复述教学有准确的定位。复述教学的定位,就是指在不同学段,面对不同的文体的复述教学中,应清楚地明确当下到底要教什么,这一次要教到何种程度,教后测评怎样才算达到标准,合乎要求。
1.基于标准的定位
课标中关于复述的要求,原本就是分学段的。比如,第一学段关于复述的要求是在对“口语交际”的阶段目标中提出的:“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第一学段注重对故事性强的作品的情节的复述,就是要求学生复述时能捕捉基本的情节,复述出故事大致面貌。比如,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复述要求是“说一说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的教学中,复述就牢牢定位在“聽故事记忆”与“对情节把握”这两个要点上。教学中,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记住故事的大致内容。之后了解8幅连环画中蕴藏的情节逻辑,即“一个怕一个”,引导学生找准逻辑的起点“太阳”,之后按照逻辑关联完成对故事中出现的角色的记忆,顺势推演故事情节,辅助完成复述。
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口语交际”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此学段的复述,文体上转为对“叙事性作品”的关注。不仅仅关注情节,还要关注作品的其他方面。比如,从语言角度看,有“优美的语言”;从情感上讲,要关心“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效果上考量,还要感受“生动的形象”。作品内容的更多关注,能让复述的练习更为切近能力提升。因为复述的结果要和原作更为接近,这就要在复述过程中更加注重语言的积累、言语表达的方式、话语的感染力等,在复述中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例如三年级下册《赵州桥》的复述,课后提出“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教材中提供的词语为“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重点词语,复述中温习赵州桥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凸显雄伟与美观特色的写作技法。接下来分享三年级下册寓言《鹿角和鹿腿》教学片段。此片段的复述教学,定位在对情节的把握、对关键词的借力,以及对故事高潮部分蕴含道理的感知上。
局部复述:指向故事高潮部分
师: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小鹿从喜爱鹿角到讨厌鹿角,转为喜爱鹿腿了呢?原来是发生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接下来同桌先合作学习,集中复述这一段最惊险的故事。(出示要求:再读故事,同桌说说转变中发生的“紧急情况”。生合作,尝试复述故事的高潮部分。)
指导复述:借关键词给予提示
师:我们邀请同学试一试。我提供一些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出示:逼近、奔跑、挂角、挣脱。生复述。)
师:太棒了,有声有色的复述,使我们好像来到了森林,看到了整個追逐的过程。
此环节教学中,教师将设计重心放在关键词的选择上。首选的“逼近”,是狮子的动作,开启了整个故事;次选的“奔跑”,是和鹿腿有关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小鹿靠什么脱险;第三个“挂角”,关于鹿角,对比感受在此时此刻,“美丽的鹿角”带来的意外结果;最后一个“挣脱”是故事的结局。关键词选择要精练,要对推动故事发展有益,同时还要有利于对寓意的揭示。同时,在复述时,和寓意有关的“奔跑”与“挂角”,要引导学生更为详尽地复述,还可以边复述边增加评述。
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口语交际”中还强调“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很明显,这是在第二学段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例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这就是在复述的基础上鼓励融合自己的“印象”,让复述的内容也成为一种“微创”“仿创”,有个性化色彩。同时,复述的要求从“详尽”转为“简要”,更倾向于概括能力、信息提炼与加工能力的培养。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明确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样是复述教学,合理定位就要采用不同策略,就要有所侧重,实现阶段目标后逐步抵达终极目标。
在具体实施定位教学时,应关注两个要点:其一,关注“变化”。课标对复述要求是一以贯之,同时又是时时变化的。从内容上看,第一学段注重“故事”,在意“情节”,第二、三学段注重“叙事性作品”。从要求来看,第一学段只要“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二学段提升为切中“主要内容”,带有“转述”的要求,模仿中夹带着创作;第三学段则更为简约,更加关注“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从归属上看,第一学段的复述,重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落实。第二、三学段,则需要在阅读、口语交际两类教学中都有所涉及。复述,应视为具有专属特性的综合能力。其二,关注“行动”。复述教学不能停留在讲技法、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上,应特别注重“真说真练”的实践主义。比如,第一学段的“叙述”,第二学段的“概述”,第三学段的“描述”,都落实在“述”上。没有具体且大量的练习,无法实现从第一学段的“把内容清楚、明白地叙述”,再到第二学段的“删繁就简,加工提取,把握核心要义”,再到第三学段的“细致描摹,生发感悟,合理融入”的目标。“述”这一核心动作,贯穿始终,成为复述教学的生命线。
2.基于教材的定位
统编教材的编写严格按照课标的阶段目标,体系严密,逻辑清晰。要实现教学定位,可以充分信赖并参照教材的安排,合理设计教学,规范教学操作,就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教学的“到位”。同时,教学设计如果能更加科学、新颖、合乎学理,还能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是教材中第一次提出和复述有关的学习任务,具体表述为:“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可见,编者的意图在于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实现简单复述。再看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二年级的第一次复述,教材中提出的要求为“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依然是要求“讲一讲”,同时提供了图例。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提出了“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进入第二学段,要求有所提升,学生需先绘制路线图,之后再结合自己绘制的图复述。《带刺的朋友》则提出“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其中的“用自己的话”,提出了带有创造性复述的简单要求。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的复述教学的总体要求可归纳为六个字:“低要求,易成功”。纵观统编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到三年级的数十次和复述有关的安排,基本都是以“说说”“讲讲”为主要的练习方式,同时还提供了课文插图、关键词语为支架,有的还精心设计了思维导图,实现情节的可视化。这些编写的意图都是为了降低难度,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复述。
三、关于复述的进阶教学
强调教学“定位”,并非固守现状。定位的同时,我们还要思考“移位”。教学中,我们虽不指望一步到位,但要力求不断抵达阶段目标后,形成目标之间的关联,越来越接近终极目标。在具体教学中,为实现更大程度的推进与提升,还可以在三个方面予以着力:
1.在教学理念上,更关注能力发展
复述教学的进阶,首先是理念上的调整,不要为训练而训练,不要为复述而复述,要为能力而教,为发展而学,教学要有益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一年级下册《听故事,讲故事》为例,如果只是一味训练记住故事,复述故事,那就和“故事妈妈”们的操作没有区别了。专业的口语交际教学,要关注方法的获得,指向能力的发展,同时完成具有艺术气息的复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设。要将“讲故事”的复述水准,提升至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层面,教师可以选择语言表现力强的优质的音频进行播放,并让学生关注音频中讲的故事和老师讲的有什么差别,着力模仿更具艺术性的讲述方式,尝试融入自己的肢体语言等进行创造性复述。同时,同步培养“倾听”的能力,营造讲故事与听故事的交际场,借助口语交际,实现复述的进阶教学。
2.在教学实施上,更大胆地“落架”
教学之初,我们很强调搭建支架,为的是教师易于操作,学生易于成功。随着教学层次的推进,教学难度也应有所提升。此时,就要想办法去除支架,少用支架,或者搭建隐形支架,让学生更多依靠业已形成的能力进行复述,获得更为有效的发展。统编教材在编写时也有这个倾向。比如,三年级下册只有三篇课文安排了支架,《鹿角和鹿腿》提供词语支架,《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提供表格支架,《漏》提供示意图支架。此外,其他有类似复述要求的课文,如《陶罐和铁罐》《赵州桥》《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童年的水墨画》《肥皂泡》均为直接复述,借助的就是之前形成的能力。
3.在教学设计上,更勇于解放思想
复述进阶,就要解放思想,不要用一种模式重复练习。可以大胆地采用多种视角,让复述更具创意。(1)复述可以基于本色,从读者的角度切入。学生阅读之后,产生个性化的感受、体验、理解,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复述。基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个性化的复述为原文带来个性化演绎与更为丰富的情节补充。例如三年级下册的《漏》,复述时就可以结合自己对“漏”的理解,对《漏》这个故事的阅读感受,夹叙夹议,自由发挥,给听者更多启发。(2)复述可以具身介入,借文中角色的视角展开。指导学生将自己化身为原文中的具体角色,以角色特有的身份进行观察、表述,让复述更有现场感,带来更为真实的审美体验。例如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复述时就可以任选文中的一个角色,以其口吻来复述。(3)复述可以在旁观者立场,以第三方的姿态,冷静、客观地再现。让学生所处的视角更为中立,更加如实地陈述,用最为切近真实的语言与立场来回顾情节,介绍来龙去脉,给他人全景式的感受。例如三年级上册《掌声》,复述时就可以故事的知情者身份如实复述,客观评述,让听者感同身受,从中受到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