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愉
【摘要】名著阅读是部编教材的着力引导的其中一部分内容,而阅读也是语文教与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名著本身的艺术特色,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以阅读滋养生命,以阅读促进成长。
【关键词】名著阅读;活动设计;反思
一、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1.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第四学段(7-9年级),学会指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发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名著阅读有定量的要求,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2.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在2019年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覆盖使用。新教材注重1+x的阅读,即从课内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其中名著阅读就是课外阅读的主要部分。
3.新教材中名著阅读的比重加大,除了由必读名著,还有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
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有两个大的调整:一是在介绍某部书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如精读和跳读、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科普作品的阅读、古典小说的阅读等,意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二是在主要推荐的篇目以外,另外推荐2部自主阅读篇目,或与单元阅读方法的主题相契合、或与主要推荐名著类型相似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下为初中阶段六册语文书中名著阅读的篇目。
4.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名著阅读越来越受重视。
从2014年广东省中考卷中,不难发现名著阅读作为附加题考查,分值10分。随后都有名著专题考察的题目。就广州而言,名著阅读也成为市内各期末统考的热点,预计也会是广州市中考的新方向。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
1.分类思考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把目光先聚焦于六册书中必读的12本名著。从文体上来分,12本名著中,7本名著的体裁是小说,分别是《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其余分别是散文《朝花夕拾》;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科普作品《昆虫记》;书信《傅雷家书》;诗歌《艾青诗选》。在不同文体的名著中,部编版新教材都给予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例如,快速阅读、浏览、精读、略读、跳读,等等。这些都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有一定的抓手和指引。
2.考查形式与题型
除了在名著阅读指引中,落实各种不同阅读方式这些语文技能之外,笔者觉得还要根据考查的形式与题型来强化阅读的效果。
通过分析近些年广东省中考题名著阅读的试题,笔者发现名著阅读一般分“单篇阅读”和“比较阅读”两种形式。题型与考点集中在情节概述、人物形象概括与分析、艺术特色(语言赏析)、点评探究(理解主旨、聯系实际谈看法)等。而人物形象是重中之重。
3.落实能力点
①小说类
主要落实小说三要素:概括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主旨。
②散文、纪实作品、书信类
主要落实事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还有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旨情感的理解。
③诗歌类
主要落实整体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能结合关键语句谈理解。
④ 科普作品
主要落实到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科普作品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
当明确了名著阅读大致分类、考查形式与题型以及要落实的能力点之后,笔者认为要开展名著阅读教学,首先教师要进行先读,整体把握名著的内容与特点,根据文本特点来设计阅读指引。其次,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拟定阅读计划。第三,也是关键的一点,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趣味性,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习惯。最后就是适时地点评与评价,有效促进阅读的有序自觉进行。
1.小说类
对于小说类的阅读作品,主要是抓住小说阅读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把这三方面都阅读透彻了,那么小说的主旨也就能够清晰明白了。以《儒林外史》和《简爱》为例子呈现笔者的设计阅读方案。
(1)《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因为把握人物形象和感受讽刺的艺术手法是这本书的重点。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①《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让学生自主设定阅读计划(利用寒假,每天读3回,选你喜欢的一个回目填写下面表格)
②专题一:故事会
梳理故事情节,选择你喜欢的6个故事,绘制故事提纲或情节结构图,注意记录一些生动的细节,让故事更有吸引力。
③专题三:体会讽刺艺术
鲁迅先生言,“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阅读《儒林外史》时,要抓住意蕴丰富的细节,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
(2))《简爱》
《简爱》叙述的是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着、聪慧过人的女孩,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
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学生对“追求幸福和情感”这个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以“电影推荐”的形式设计了以下活动:
现要将《简爱》翻拍成电影,请你以推介人的角色,按以下模块向他人推广该电影:
①剧情介绍:概括书中的主要情节
②人物关系图:呈现书中人物的关系
③主角简介:以女主角简爱为主线,梳理她的人生经历
④主角介绍:分析女主角简爱和男主角罗切斯特的形象
⑤推荐理由:介绍你认为小说中最精彩的情节(3个),进行片花预告。
提示:一般情况下,出现矛盾、冲突的部分为精彩情节。
2.散文、纪实作品、书信类
这三种类别的文学体裁,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表达自己的所感。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傅雷先生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情况,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书信中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朝花夕拾》就是一部回忆性散文。所以阅读的时候可以围绕着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所做去阅读。从而感受鲁迅的“所感”,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希望。所以这类作品笔者以《朝花夕拾》作为例子去呈现。
根据作品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此书时,是以记录表作为载体开展阅读:
①记录鲁迅的童年生活(所做)
②记录鲁迅笔下的任务(所见所闻)
③归纳鲁迅的渴望与追求(所思所感)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感受到出现在鲁迅生命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如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也通过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在书中的记叙和描写的语句中感受作者对社会所表达的批判和追求。
3.诗歌类
根据九上的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就是诗歌活动单元。所以笔者设计了“青春诗语”诗歌赏析创作的活动课,结合名著《艾青诗选》进行阅读分享。具体实践如下:(1)小组赏析课内第一单元诗篇。以4人为小组,自选第一单元其中一首诗进行展示。
①(配乐)朗读第一单元中自选诗歌
②课件展示诗歌的赏析部分,包括a.介绍诗歌创作背景b. 分析诗歌中写景句和情感句,从而归纳诗歌中心主旨
(2)分享自創的诗歌
小组内推选出本组最优的自创诗歌,组员可互相给予一些修改意见;课堂上再朗诵该诗篇;最后由组员运用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来点评自由创作的诗篇,也可互动点评。
(3)赏析《艾青诗选》
①学生选《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进行赏析:探究意象、分析艺术手法、归纳主题情感。②分享后,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制作成书签,并配上美图加以装饰。
最后,还把学生优秀的创作汇编成册,把活动过程的照片和他们精美的书签制作成海报展出,汇聚成他们初中阶段美好的“青春诗语”。
4.科普类
科普类主要体现在《昆虫记》。这部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俗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
所以对于这部作品,笔者采取的是“读一读”“赏一赏”“仿一仿”的方式开展。
①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动物篇章进行阅读,通过“读一读”了解动物的习性,从而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
②摘录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趣最精彩的语段,进行摘录,然后给语段作一段点评与赏析,培养学生语言感悟和审美能力。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仿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
这样进行阅读,既能够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又能够进行文学素养的提升。
四、反思
1.名著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所有教学的设计都需要基于学情。初中学生对于阅读,还是比较停留于完成作业的心态,还没有真正理解到阅读于自己成长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实施名著阅读教学的时候,在初中开启之际,笔者认为有必要跟学生探讨一下,阅读的意义,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仅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和对生命、对思想的滋养。
2.名著阅读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所以作为教师也要转变一下观念。我们不能把名著阅读仅仅当成是一项作业布置,而应该是一种体验,一种对话,一种交流。甚至,笔者认为还是一种再创造。因为阅读所汲取的营养会变成一种表达,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字表达和气质体现。因此,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名著阅读教学也成为我们自觉研究的一种行为,让阅读更加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丁丽娜.初中生与名著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