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探究

2019-09-10 07:22:44张羚羚
高教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

张羚羚

摘  要:新时代,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延伸,世界多极化进一步深入,文化多样性进一步凸显,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提升。文章结合时代背景和办学特色,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梳理总结出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的三大要点、四大难点和四项重点,以期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把握要点、解决难点、稳抓重点,从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优化思政教育质量,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教育国际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6-0152-03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xtends further, the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deepens further, the cultural diversity becomes more prominent,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evelops further,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s further promote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and summarizes three main points, four difficulties and four empha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It is hop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ly-run schools, the key points should be grasped, the difficulties solved, the key points should be firmly grasped, the level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Modern complex international talent.

Key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青岛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四大主场外交展现了中国实力,彰显了中国魅力。新时代,我们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在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掌握国际水准专业本领、熟悉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发展态势、精通跨文化交际内容和国际通则、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的国际化人才。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新时代的五大特征为我们指明了当今的国内外形势和发展态势,也为我们认识新时代、把握新时代、服务新时代提供了方向和支持。其中,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支撑,是世界多极化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多样化的关键助力,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既是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也是教育国际化的成果,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运行管理,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质量,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将有效促进教育国际化,进而推动新时代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已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模式之一,合作高校涵盖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内容涉及文、商、理、工的多个专业,合作区域包括欧、亚、美、澳的多个国家。数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成效颇丰,包括“2+2”、“2.5+1.5”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一致认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顺利完成国外阶段的学习后,绝大部分主动选择回国就业,立足个人专业本领,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我们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当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重中之重,是需要优先考虑和着力研究的内容。

一、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关键要点

中外合作辦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之一,首先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因特殊的培养方式,又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坚定立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外合作办学首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培养模式,其最根本的教育目标即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保证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保证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让思政教育切实在学生中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坚定立场,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思政教育;坚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帮助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大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增强本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为青年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乎教育工作的成果和教育事业的成败。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指导性原则,是思政教育的首要问题和关键要点,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青年的基本保证。

立德树人,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把大学生德育工作作为基础性、常规性、关键性工作来抓,切实发挥好思政教育对其他各项内容的引导性作用。思政教育队伍要认真贯彻执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升思政工作水平,增强思政工作能力,拓宽思政教育路径,加大思政教育实效,真正形成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

(三)理想育人,培养志向远大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强化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因其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尤其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调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要坚定信念,守住底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作为个人理想的关键指引;要培养学生勇于担当、不懈拼搏、矢志奋斗的精神,樹立远大志向,躬身学习实践,努力提升价值;要鼓励学生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行动指南,扎实钻研学习,不断提高本领,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科学知识,增强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最终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具备一流能力、服务社会主义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现存难点

中外合作办学成果丰硕,接受中外双重教育的学子在各行各业发挥专长服务社会,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也因此受到认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改革创新的今天,思政教育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在政治认知、政治意愿、政治评价、政治情感、政治动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1]。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冲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的矛盾、学生价值取向和原有管理模式的冲突等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2]。时间、空间、师资、文化等诸多因素是思政教育必须面对的客观难题,多元文化的冲击又迫切要求思政教育筑牢学生的意识形态防线,守好学生的精神家园。

(一)时空所限,教育方式方法有待突破

时间的不一致、空间的距离感是中外合作办学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难题。随着办学成果的显现、办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模式的完善,中外合作项目获得极大地发展,合作高校遍布欧、亚、美、澳等区域。由此,在国外学习阶段,学生的日常作息同国内教师的工作时间存在或多或少的时差,信息传播不顺畅,精神传达不及时,造成了思想引领的滞后性;由于较少配备思政教师在国外全程指导,因而思政工作队伍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进而无法直接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凡此种种,都使得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国外阶段的思政教育力量薄弱,不能充分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介于此,应该在认清中外联合培养的时空特性的基础上,努力寻找不同于常规的指导路径,积极运用新媒体和高科技,力图实现国外阶段思政教育的新突破。

(二)多元碰撞,意识形态防线仍要加固

文化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网络的普及,新媒体的时兴,社交平台的流行都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大学生本身就面临着大量文化元素的冲击。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培养阶段,学生直接置身于异国环境之中,亲身经历不同的文化历史、感受不同的宗教民俗,对来自各方的观点难以准确判断,对不同的声音和论断无法给出明晰的选择。这是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区别于其他办学模式的问题之一,随着我们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不断靠近,这一问题也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多元碰撞的环境中,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状态的及时把握,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有效提升,对学生意识形态防线的持续加固;更要强调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引导学生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四个自信”,坚持严于律己,谋求进步,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专业施压,学生重视程度还需提升

一般情况下,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国内阶段需要修满足够的学分,同时还需参加出国资格审核所要求的语言考试,因此往往比非项目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在国外阶段,需要经历前期的环境适应、中期的课程考核、终期的毕业设计,同时还需考虑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和升学深造的问题,因此往往比非项目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来自所学专业的多重压力使得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全过程各阶段的紧张学习中,故而无法顾及专业课程之外的其他内容。因此,学生普遍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理论成果的掌握浅尝辄止、疲于钻研。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教育理应更加深入细致,然而受专业学习的客观限制,其现况却不甚明朗,令人堪忧。

(四)模式固化,价值引领途径亟待创新

纵观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教育,虽然内容不断丰富,但教育模式却未能完全做到与时俱进,内容与形式的不同步阻碍了思政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价值引领的质量。现阶段,对学生思想状态的了解与把握主要是通过日常观察交流和学生骨干的定期反馈,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教育与传达主要是通过主题学习和班团活动等。随着新媒体的时兴,网上思政教育日益强大,但其具体运用实效还有待提高。线上教育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便于学习巩固,但学习质量无法保证;线下学习可以实现直接的交流互通,便于探讨研究,但学习频率无法保证。新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敏感度更高,思政教育应抓好这个关键点,设计出融合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模式,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的创新。

三、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发展重点

毋庸置疑,新时代下,中外合作办学仍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路径,是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劲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新时代下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础上,善抓重点,攻破难点,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一)打破时空壁垒,丰富教育形式

时间和距离是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必须跨过的障碍。以课堂教学、日常教育、专题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模式无法完全满足中外合作办学思政工作的需要。由此,强化网络思政教育,丰富教育形式,将成为我们保证育人成果,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

网络思政教育需主要关注以下三点。第一,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跟进学生思想动态,保证此类媒体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渠道畅通;第二,加强微课堂应用,通过独立软件或其他视频播放软件为国外学习的学生进行远程授课,保证对理论知识、精神内涵的宣传与教育;第三,适度开拓思想引领阵地,结合时下最受青年大学生欢迎的各种网络形式,经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监管,与时俱进地将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融入学生国内外学习阶段的方方面面,实现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

(二)强调思想引领,发挥党员作用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培养阶段,一方面学生与各种意识形态的接触度大大增加,而辨别力、评判力仍有待增强;另一方面,受媒体的影响,国内先进思想、国家大政方针、社会发展大事等信息难以准确顺畅地传达给学生。由此使得该阶段的思想引领工作稍顯薄弱。学生党员本身就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对思想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把握要优于其他同学,且党员同志会保持对国家社会大事的关注,因此学生党员理应成为国外培养阶段思想引领的重要参与者。

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首先要强调学生党员自身的学习与提升,要求其在国外期间保持同国内所在党组织的定期交流,按时汇报思想动态,及时学习理论和精神,保证紧跟党的步伐,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员身份,承担党员责任。其次要注重学生党员服务职能发挥的平台建设,让学生党员参与到国外学生管理的队伍中,为其服务同学、影响同学提供机会。最后要着力培养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服务同学、奉献同学的过程中维护党员的良好形象,履行党员的应尽义务,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以实际行动实现思想引领。

(三)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全程育人

受客观因素限制,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国内阶段,且课程分布密集,这种安排固然可以为学生出国打好基础,但也面临着国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价值引领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教育,还需从全阶段全过程统筹考虑,整体规划。

由于中外联合培养的特殊性,思政教育在国内培养阶段和国外培养阶段各有侧重,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思政教育全程育人体系。具体而言,在国内阶段要以专业思政课程为主,形势与政策课程为辅,突出中外思想意识形态比较,筑牢学生思想根基,为防止学生在国外受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筑好防线。在国外阶段要以专题学习为主,紧密结合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微党课教学,以学生党员为先,带头进行自主学习讨论,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初心使命不忘记。适当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新时代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注重育心与育德相结合[3]。

(四)注重中国元素,增强文化认同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教授、传播和弘扬,以期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提升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抵抗其他思想侵蚀的底气。要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在培育爱国情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爱国信念的过程中,着力推动中国文化的教育,提升文化认同感。

以文化为基,思想教育才更有内涵;以文化为帆,价值引领才更有方向。这就意味着,要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革命文化的学习与发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孕育着新希望。新时代下中国的发展定位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展现了新的期待。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至今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诸多栋梁之材,中外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得到广泛认可,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背后,思想政治教育功不可没。

纵观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教育,坚定立场、立德树人、理想育人当为关键要点;时空限制、多元碰撞、专业施压、模式固化确为现存难点;丰富教育形式、发挥党员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增强文化认同须为发展重点。

青年之兴,在于励志明德求实;青年之强,在于勤学明辨笃思。青年肩负国家发展之大任,教育肩负青年成才之大任。本文抛砖引玉,新时代下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结合时代背景和办学特色,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严瑶婷,何华玲.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转型[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267-270.

[2]罗志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89-93.

[3]黄晓时,林坤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工作方法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18(08):101-103.

猜你喜欢
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41:10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10:29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28:08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5:15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