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强军梦背景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路径创新

2019-09-10 07:22:44周静静
高教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国防教育大学生

周静静

摘  要: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强军梦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在强军梦背景下,大学生国防教育要巩固军训效果、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及国防教育模式,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时代性与影响力,培养一批具有强烈国防意识、爱国思想及初步军事技能的优秀国防后备力量,使强军梦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追求与使命担当。

关键词:强军梦;大学生;国防教育;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6-0029-03

Abstract: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students' nationaldefense consciousness and patriotism, and an important link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goal of the dream of strengthening the army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strong military dream,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consolidate the effects of military training, innovate military theory teaching mode and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mode,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time and influence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a group of strong national defense awareness, patriotism andoutstanding national defense reserve force of military skills makes the strong military dream become the value pursuit and mi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dream of a strong army;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path innovation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家安全意识,向全体公民开展的核心思想为爱国主义的、与国防和军队紧密相关的思想、知识及技能的一种普及性教育,其中学校国防教育乃国防教育之基,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国防教育由高等院校、军队等各军事单位联合开展,面向全体高校师生员工,以国防政治、思想品德、体质提升、军事技战术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组织性与计划性。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这一思想将强军梦与时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强军梦不仅是中国军人的梦想,也是需要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筑就的伟大梦想。在新时期强军梦背景下,要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就需要不断探索新路径,通过新生军训、军事理论课、社团活动及新媒体平台等环节,统筹发挥各环节教育效能,使其能够相互配合、补充,提高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时代性与影响力。

一、新时代强军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

(一)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军梦的后备人才保障基地

强军梦的实现,大批高素质新型综合军事人才是其关键因素,大学生作为全社会高技术人才队伍最为聚集的群体,是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首要培养对象,目前,国防生的开展越来越广泛,征兵政策也在不斷向大学生倾斜,普通高校正日益成为新时代国家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国防教育是高校必修内容,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我国军事国防历史、周边形势、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等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尚武意识;通过军训,使学生能够掌握多项初步军事技能,为学生参军入伍的选择提供感性与理性双项基础,使其能够更快地成为合格的新型军事人才。军事武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是实现强军梦的必要因素,高技术装备的不断投入,使一线直接参战人员得以减少,后方则需要大量知识、技术熟练的保障与设备使用、维修人员,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政治觉悟、思想品德、科学思维,有助于大学生在战争爆发后快速从军事潜在力量转化为实际战斗力,将自身丰富的知识投入到实际战斗中,因此,高校国防教育为我国强军梦的实现准备了一大批在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更为可靠的后备力量。

(二)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军梦的精神推动力

强军梦不仅是中国军人的梦想,还是全民族、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需要全社会关心、热爱、建设、保卫国防才能真正实现强军梦。和平时期培养国防意识、爱国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国防教育。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最具活力、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在社会中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并成为全民国防意识、爱国情感的重要感染源与推动因素。国防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就是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国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高校国防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不断提高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份情感投入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成为全社会实现强军梦的重要精神推动力。

二、巩固大学生军训工作效果,打好国防教育入门基础

(一)更新军训认知与理念,做好军训思想政治工作

新生军训是高校新生入学后第一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第一课,也是培养国防意识的入门环节。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高技术人才群体,从年龄、知识积累、综合素质方面考虑都是现代化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首选对象,要深化对大学生军训的战略认识,更新理念,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要将学生对军训的认识提高到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全局意识上,要将军训与强军梦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军训方面的优势与缺点,把握大学生特点,与军训实际工作和要求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军训整个过程中,将军训作为提升学生国防观念与军事技能的必要途径。

(二)要加强对高校军训的统一管理与领导

要将高校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军地双方的统领作用,以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各高校成立各层级的军训领导小组与军训工作办公室,将高校军训作为国防与军队改革体系、军民整合式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系统中进行考核,规范高校军训管理与领导工作,健全军训保障机制。建立全面的高校军训监测评估机制与年度报告机制,为高校军训工作选择优秀的军事师资力量,完善军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军训教官评聘与奖惩机制。

(三)优化军训内容,增强军训时代性与实效性

高校军训要转变单纯汇报演示、队列等科目训练,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拓展军事技能与平战结合等实用性技能训练平台,将军用枪射击、捕俘拳、单兵技战术、无线电测向、战场救护、定向越野、障碍跨越、野外生存、灾害规避、防空逃生及自救互救等实用性科目训练内容作为主要军训内容,提高学生的战场生存、应急避险及自救互救等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军事素质,培养更多有高军事素质的后备兵员,提高国防动员能力。

(四)提高军训的科学性,巩固军训长期效果

第一,拓宽军训教官选择渠道,选拔合格的军训教官,可采用部队教官与学生教官共同施训的方法,建立部队主训,军学共训的军训机制。高校可在假期选拔优秀学生骨干到部队集训,待集训合格后,获得学生教官资格,与部队教官共同为高校新生施训,发挥学生教官在军训中的作用,使学校军训能够成为长期工作,保证军训效果的长期性。第二,合理安排军训时间,军训作为学生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等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可适当延长军训时间,增加军训频次,将军训时间安排在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保证学生能够在每学年接受2-4周的军训,同时,每次军训注意训练项目与主题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三、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接受国防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将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国防教育主阵地,创新管理与教学方法。

(一)以军事理论课为教育基地,提高学生国防思维

第一,要将国防理论教育作为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奠定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国防教育作为主线,派专门的军事课教师为学生教授基本军事理论、军事知识,将军事与政治、历史、科技等知识紧密结合,深化对军事理论的认识。第二,要不断创新国事理论课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规划、教学内容等方面与高校现代教学特点紧密结合,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第三,从国防思维、国防视野的角度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根据新时代国防教育要求、强军梦目标,要将军事理论课教学放在国家战略思想的高度对待,引导学生开拓眼界,从宏观上提升国防理念,建立国防战略思想。要在军事技能教授之外,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与国防思维,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军事理论中切实完成德育培养任务,将国防思维、国防意识寓于军事知识教学中,在完成军事科学文化、军事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国防思维。

(二)重视军事理论课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

军事理论课教师是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职、专业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转业退伍军人作为专职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高校教师则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教学,高校亟需建立一支专业化、专职化的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引进或培养大量有军事、国防相关教育背景的高水平研究生、专家学者充实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定期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外出培训学习,组建专门的军事教研室,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师专职化建设。高校要将军事理论课学科化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其建立明确的学科门类,使军事理论课专业教师可进入系统职称评定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认同度,進而稳定教师队伍。

(三)以军事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与践行的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决定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军事理论课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通过军事及其与政治、经济、科技关系的探讨,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强化学生对于国家的信心、认同感与归属感,确立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而不断奋斗的意志,激发学生捍卫主权、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爱国心、报国志,引导学生将其落实在日常行为,积极参与到建设祖国与保卫祖国的日常实际行动中。

四、创新国防教育模式,提高国防教育时代性与感染力

(一)要将传统国防教育方法融入到时代特色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的优势与重要途径,国防教育仍然要重视这一传统工作,将这一情感交流与思想转化的过程融入到国防教育工作中,重视国防教育的动态化、创新化。如,各高校可针对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九·一八国耻日、全民国防教育日、各地战争纪念日等特殊节日与现代国防教育相结合,作为国防教育的重点环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专题纪录片、参观革命战争纪念馆、实地采访老革命、军事题材专题报道、当代中国军事发展情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与使命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忘战必危,忘战必殆”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感,让学生在传统国防教育活动中,感受思想的砥砺,正确认识我国当代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树立国防建设意识。

(二)开发高校文化资源,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紧密结合

大学生具有积极、活跃的思想与强烈的参与感,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校园实际情况与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各种国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国防意识。第一,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体平台,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在宣传平台开设国防教育园地专栏,将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傳达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国家所处环境,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知识,充分了解国防法规。在各个重大纪念日、节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时机,通过知识竞赛、专题展览、演讲演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国防教育的熏陶。第二,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校园文化载体优势,将国防教育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可以由一批具有良好军事格局与国防知识的学生组建一个专业的军事类社团,向全校学生开展军事历史、国际国内军事格局、武器装备、国防理论等知识的宣传与演讲,为学生普及更多国防知识,提高军事素养,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这类社团要注意由一群真正喜欢军事、国防并且具有相当水平相关知识的学生组成并领导,提高国防教育水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情感,为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有效的补充与延伸,拓展国防教育范围与内涵。如,在军事类社团活动中,可开展各类军事论坛与讲座;举办国防理论知识类与国防技能类竞赛;安排学生参观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营、军事博物包及红色革命圣地等具有国防教育与爱国教育意义的场所;定期开展军事图片、军事专题、军事手抄报等展览;定期向学生免费播放各类军事题材影视片与纪录片;协助学校学工处与武装部做好征兵宣传;定期开展国防、军事公益类志愿活动;为学生提供军体拳、捕俘拳、防身术等军事技能训练。争取做到每学期有一场以上大型国防教育活动,每月有一场中型国防教育活动,每周有一场小型国防教育活动,塑造浓厚、积极的校园国防文化扭转,不断加深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情感,起到积极的国防教育舆论导向作用。

(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建立国防教育基地

各高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就地取材,建立国防教育基地,有校园历史景观的可以建立校园景观基地,如复旦大学的抗战旧址、西南联大旧址等,均可以作为学生的国防教育教材。各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将国防教育、爱国精神符号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建立国防军事馆所、爱国主义教育馆所,如国防班、国防教研室等的建立,都能够为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与带动效应,定期为国防班与普通学生班的交流设置平台,共同开展国防教育;也可以与当地的部队院校联合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各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校外资源纳入到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与国防教育活动中。从经典战例、战斗英雄等历史中获取灵感,通过各种文艺活动形式传达历史事实,感染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国防意识、爱国情感感悟。要将红色资源融入现代国防教育中,提高其影响力与感染力。利用假期时间,各高校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向社会宣讲国防教育法规、军事理论知识,走访老战士与军烈属家庭,服务孤寡老人温暖社会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于革命军人敬意,听取老战士们的教导,激发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爱国之志。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开放性的国防教育网络平台

微博、微信、QQ群、论坛社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快、影响广、灵活性高、感染性强等优势,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录像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建立国防教育宣传网络,及时向本校学生、全社会宣传国防教育知识、国防教育成果等。要利用网站、专栏、手机报等形式,第一时间向学生、社会传递正确的声音,不断扩大高校国防教育影响力与渗透力。要开发更为立体、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宣传动漫、视频、影视等内容,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提高国防教育感染力与实效性。

五、结束语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兴旺、富强的根本,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思想最为活跃、知识积累最为丰富的群体,要肩负起民族富强、国家复兴的伟大梦想,要积极参与到强军梦的实现中,并带动全社会参与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建设中,高校、教育部、各军事部队单位要合力构建一个有时代性、实效性、感染力、影响力的高校国防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将强军梦做为其价值追求与责任担当,成为我国国防的重要后备力量,成为实现强国梦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国,闵涛.增强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路径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6(1):69-72.

[2]罗雄.“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5):37-38.

[3]姜春英.高校新生国防教育的四个环节——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2):24-28.

[4]惠为东.基于强军梦的目标实现探讨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模式创新[J].读书文摘,2016(16):077-077.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国防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西部学刊(2017年1期)2017-02-16 10:53:39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19:22
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1:53:21
高校军事理论课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26:02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5:52:26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0:56:27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