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现状探析

2019-09-10 17:54周梨洪李晓雯
青年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校现状

周梨洪 李晓雯

摘 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效果、教师队伍素质状况看,目前思政课程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本次探析以重庆理工大学为统计样本,分析研究思政课程现状,不可能面面俱到研究思政课程的所有环节,而重点对思政课程体系的设置、内容体系、思政课程实际效果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现状;统计样本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思政课程的实际现状,现以重庆理工大学为统计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统计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现状、教学效果等情况。从思政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制作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分析的目的和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重庆理工大学为统计样本,学校思政课程在内容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与文化的要求;2、高校思政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3、思政课程内容在时间纵向维度上安排是否科学、合理;4、思政课程教学是否达到学校立德树人预期目的和标准。本次调查面向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60份。

一、课程体系设置

从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政课程是以“05方案”实施为主要标志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等选修课程,专业上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必须学习并且通过必修课程的考试或者考查;最后,从大一至大四,每学年均设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的课程学习,括理论讲授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课程设置具有相对稳定性,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和以往水平保持一致,理论课程基本上达到培养合格大学生思政素养的目的。从道德认知发展论上,课程体系设置不仅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德育认知发展相适应,还能够适应时代对德育素质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对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需求重视不够等弊端,课程之间或者一门课程当中不同时间不同章节设置某项相同内容。比如:西南地区中学阶段强调过的法律规范和道德部分,大学阶段再次重复出现。“05方案”对西南地区思政课程的价值性导向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全性。

二、课程现状

(一)理论课程现状

首先课堂理论教学采取传统的单项灌输式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为教材为中心,进行单项灌输式教育。西南地区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大多数采用4个班级集体上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属于大课堂教学。大课堂教学使得其目的性取代了学生的主体性,尽管课堂整体气氛较为活跃,仍然存在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课的现象。学生参与率较低,上课玩手机、睡觉、蒙混过关的现象时有发生,迟到、早退和逃课现象较为严重。

(二)实践课程现状

思政课程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社会实践这一部分显得薄弱,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丰富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真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实践课程目前只趋于形式,学校针对思政课程内容印发一本实践手册,手册基本内容大致为读书笔记、社会调查、调查报告等,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其学分为2学分,由于班级过于庞大,学生社会实践无法真正落实,只有极少数学生是社会实践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其他都是观望者、成果受益者,没有达到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

(三)课程检验现状

关于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程成果的检验,长久以来,西南地区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采取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教师严格按照高校思政课程考试大纲列出期末试题,题型多为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总分为100分。大多数学生考前临阵复习,仅仅把课程当做考试科目,熬夜背诵知识点以弥补课堂课程学习的遗漏,没有真正明白思政课程的实效性。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为了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积极性,采取了开卷式考试模式,这种模式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成果甚微;甚至认为开卷考试似乎不需要平时的课堂教学,逃课、旷课的现象愈演愈烈,效果适得其反。

三、师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及形势政策教研室主要承担全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20余人。9名专职教师职称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获得博士学位7人,平均年龄不到40周岁,是一支团结向上、充满朝气的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成立于1986年,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1人,博士6人,主要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负责我校近现代史纲要和综合实践等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是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学科研团队。

思政课程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较好,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较为掌握,能够运用现代化的基本教学手段,課堂拓展知识一般能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但是教师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教师主要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教师教学实力和专业知识实力和覆盖面悬殊较大。而重庆理工大学在思政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存在着不足,这使得教师间实力两极化的问题更为严重,严重地影响了思政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从样本数据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尽管高校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在以课程为核心的高校教学中步伐缓慢,其中高校思政课程尤其缓慢;2、其新理念、新思想没有真正体现在课程中,国家思政课程在学校实施过程中没有真正涉及到思政问题的本质,内容上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推导; 3、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未融入校园文化氛围,学生重视度不高,思政课程迟到、早退的现象层出不穷;4、高校思政课程实效性低、道德状况差成为普遍现象。

参考文献:

[1]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研讨式五环教学法[J].熊辉,吴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2]大学生理性精神的弱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应对措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J].吕云峰.法制与社会.2009(35).

[3]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以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本科生为例[J].刘一鸣.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猜你喜欢
高校现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