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内部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9-09-10 17:54刘明昕
青年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内部环境盈余管理影响因素

刘明昕

摘 要:在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盈余管理问题因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而日渐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在我国,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赋予管理者相当程度上的灵活性,所以如果仅靠外部监管的力量,是不足以完全消除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内部环境入手,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深入探究了内部控制和股权结构这两方面内部因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不同影响,以期为未来进行有关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突破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内部环境;影响因素

一、前言

盈余管理对于公司平衡利润、持续融资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为上市公司关注的一个焦点。分析当前文献成果,我们发现关于盈余管理内涵的界定在国内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并不完全相同,但总的来说,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或控制企业需要对外公布的会计收益信息而使主体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一种行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各要素市场发展的还不够成熟,使得外部治理机构不能很好地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有力的约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上市公司内部入手,通过探索盈余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运作机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二、盈余管理内部影响因素

本文从上市公司的内部环境出发,主要整理了内部控制和股权结构两个主要内部因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逐一对其加以分析。

(一)内部控制

在西方,学者们大多从内部控制缺陷入手来进行关于内部控制影响盈余管理这方面的研究,如Doyleetal.(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应计利润相关;Ashbaugh-Skaifeetal.(2008)研究得出对于主动对其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的公司,其盈余质量往往相对较低,异常应计相对较高;Chanetal.(2008)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主动对其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的公司,其应计盈余管理也相对较高。之后,Altamuroetal.(2010)研究得出通过监管内部控制可以使盈利持续性提高,从而使财务报告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在国内,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针对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学者们主要得出了两种结论:一种结论是内部控制同盈余管理之间是不存在相关性的。张国清(2008)、王美英(2010)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高质量并不意味着盈余质量的高质量,而且,改善内部控制也并不会使盈余质量相应的提高。而另一种结论则恰好相反,认为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是有很大影响的。张军等(2009)、张龙平等(2010)和董望等(2011)分别从内部控制审核、鉴证及指数三个方面入手,一致得出内部控制是可以提高会计盈余质量的,而且能够降低应计盈余管理。之后,学者们将盈余管理又进一步细化,划分为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两方面来进行研究。方红星等(2011)、金玉娜等(2014)均发现内部控制高质量是可以对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产生抑制的。陈汉文等(2015)则研究得出企业良好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能很好地抑制真实盈余管理中的异常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盈余质量得到提升。周雪梅(2018)同样从真实盈余管理方面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内部控制质量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性。

(二)股权结构

盈余管理与股权结构也存在着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上市公司较为集中的股权会导致较高的盈余管理程度。在国外,学者们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了关于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这方面的研究。FamaJesen(1983)首次提出上市公司中的独立董事存在维护自己声誉的动机,这种动机能够使其内部监督机制变得更加有效。此后的研究基于上述原因,学者们纷纷从董事会特征出发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Peasne(2005)为代表的多数结论均认为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确实能够有效提高董事会的监督能力,提高盈余管理的控制能力。同时,也有学者比如Beasley(1966)、Klein(2002)等认为独立董事的比例带动盈余质量的提升对公司绩效没有正向的影响,随着独立董事的比例的增加与之而来的是管理层对公司经营的不熟悉。

在我国,关于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的相对较晚,但发展至今,其取得的成果还是十分丰富的。我国早期这方便的研究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王俊秋(2005)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根源是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掠夺及侵蚀。夏云峰(2006)认为由股权过度集中引发的“一股独大”现象使得非控股股东不能与控股股东制衡,加剧盈余管理行为。在实证研究方面,乔旭东(2003)、张秀梅(2004)均证实了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空间就越小。王卫星和杜冉(2016)在研究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引入股权集中度因素,发现当公司股权集中度增加时,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会相对减弱。徐姣等(2016)同样得出了越高的股权集中程度越倾向于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结论。鉴于此,金迪(2018)利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了二者存在的双重门槛效应,即仅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处在13.77%-17.73%之间的情况下,股权集中度才会促进盈余管理的产生。

三、研究成果述评及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因素,国外学者大多从内部控制缺陷入手,较为一致地提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对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而国内学者则不然,一小部分学者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关系,而大多学者则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观点, 并从内部控制的审核、鉴证及相关指数等方面对其观点进行了论证,而之后的学者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关于股权结构这一影响因素,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上市公司较集中的股权会导致较高的盈余管理程度,并从独立董事制度和比例方面进行了论证,仅有少部分学者认为二者的关系不大,而国内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从规范研究到实证研究的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独立董事、股权集中度等因素均有所引用,2018年金迪的双重门槛效应更可谓是相关研究的一大突破。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们对上市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多,而且单因素、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均有所出现,但主要是对各种影响因素对于盈余管理的单向影响进行讨论,并未出现盈余管理的反向作用研究,而且相对于单因素的影响,多因素的影响明显出现得比较少。因此,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深化研究内容,进一步开展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双向相关性研究,探析相互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与此同时,发掘新的影响因素,探析盈余管理与单因素、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也可以成为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内部环境盈余管理影响因素
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与新模式的构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对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内部环境控制研究
“控制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