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锌历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评价的多樣性,为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介绍“1+N”的教师评价和多渠道的学生评价的实施情况,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
一、引言
作为一所民办独立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以下简称希望学院)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号召,也为了满足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探索转型改革之路,提出了培养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及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为了紧跟学院改革步伐,外语系提出了“一专二能三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英语基本功和行业专业英语基础,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从2015年起,外语系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深入细化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思路,把教师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而课程评价是一项能够有效检验课程成效的手段,因此,伴随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课程评价模式的探索也应从原本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模式迈进。
二、多元化评价的理论基础
Howard Gardener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每人都同时拥有8种智力,这8种智力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及其组合特点。[1]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了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不能停留在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上,而应该不断探索创新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模式,采用多元,多样,多层次的形成性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成效,而不是最终的分数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探索
1.采取“1+N”的考核模式,全面评价学生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2]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形成性评价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和期末试卷分数等考核手段。这样的方式存在许多的弊端,比如,形式单一,结果片面等。同时,这样的考核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也是负面的。许多学生只需要在期末的时候背诵一下老师勾画的重点知识就能轻松的通过考试,这也导致了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明显。从2015年希望学院外语系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1+N”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的“一考定终身”。如图1所示,“1+N”模式中的“1”代表了期末卷面成绩,占课程分数的40%。“N”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分数体现,占课程的60%。“N”是由4次作文,4次听写和9次借助FIF口语系统完成的口语测试构成的。除此之外,学生成绩还会有额外的加分和扣分项。加分项分为课堂表现和学科竞赛两类,旨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和各级别的英语竞赛和活动。扣分项主要是考核学生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全新的“1+N”的考核模式,能更加全面,客观地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成效。在分阶段、分模块的考核中,教师也能更好的掌握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便在课程设计时突出重难点,有的放矢。
2.学生线上线下评价,积极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相长。在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希望学院还注重建立多渠道的学生评价体系。每月学院会要求教师上传月度工作资料,从课件、教案、作业布置和批改、师生座谈交流、科研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学生每月也会通过教务系统,对教师当月的教学方法,态度,教案设计等教学常规进行评价。教务处也会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线下的问卷访谈,以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这种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层次的学生评价模式也使老师能更清晰学生的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打磨高效、有吸引力的课堂。
四、结束语
希望学院外语系的课程评价模式改革已进行了三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调查,95%的学生均认同这样的评价考核模式。但该模式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例如,在今后的评价体系中还应更加深度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以此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林小平,王静.“3+1”课程设置模式下大学英语多层次、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
[3]金艳.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山东外语教学,201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