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 要: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校体育教育,它是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强化学校体育教育,能在实现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6-042-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素质的道路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与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顺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性决定。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为此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學校体育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学生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也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不同形式的对抗能力是体育运动的特点,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项目,都可以使其外在的肢体对抗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对比法、观察法和示范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们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的发展;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的运用,也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2学校体育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上肢、下肢、躯干和头部得到锻炼,有助于强壮体型和塑形,体育运动可以增强食欲,提高睡眠质量,体育运动可以增强血液循环,使骨骼强壮肌肉发达;体育运动还可以防止营养过剩和体重超标的肥胖现象的发生。学校体育对于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落实贯彻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要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这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定的体育素养,还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以此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使得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3学校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如体操、田径、球类、游戏等项目来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运动都是在集体注视下进行的,然而其中的竞赛又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所以作为运动的学生们由于心理上的展现欲望他们都会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为此,学生们就会不断练习与训练,开发和接触适合自己的新的运动与方式,以求更大的发展。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进取精神,能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各种新事物。为此,学校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4学校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需要不断奋进,这就要求要拥有励精图治、始终不渝的顽强精神。没有一项体育运动成绩不是人们在长期磨炼的过程中获得的,而在这之中顽强的意志品质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才会去克服那些困难。不仅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同时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历炼。例如在我们平时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们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需要他们克服一个个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和困难,每提高一点往往都要让他们付出极大的努力,然而胜利和成功往往就取决于这再坚持一下中。因此,只有长期、系统的体育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5学校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当代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而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学校体育,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各种队列队形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各种教法方式的运用,以及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是在让学生接受这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熏陶。以此来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以提高学生们表演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6学校体育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体育活动中的娱乐性、游戏性、合作性、竞争性、艺术性,以及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新颖性,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等,都可以使学生们精神振奋、心悦神怡,快速消除在文化课学习中产生的疲劳感和乏味感以及精神的紧张感等,这是非常有效的精神调节剂,同时对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也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相互帮助、相互保护、相互观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这对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
7结论
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我们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并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时代的建设者与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吕争荣.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2.
[2]赵保强,张庆利.论中国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03).
[3]王东升,马勇占,孙毅.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