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广铝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印度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该经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极大。从东晋十六国到唐,曾由鸠摩罗什、菩提留支、真谛、玄奘、义净等人先后五次译为汉文,现存译本六种,其中以姚秦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
本遗书为鸠摩罗什译本,首脱尾全。现存9纸,181行,计360.3厘米。原状未整修。另附启功题字,题字装以护首、玉池。首部经文起自“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尾全,存尾题。唐楷, “世”字有缺笔。从原件形态考察,确属藏经洞所出敦煌遗书。为7到8世纪唐写本。由周绍良收藏。
卷尾有题记两行,作: “我愿常侍佛,遂愿得出家。常修净梵行,世世度众生。/【虚】空法戒(界)净,我愿亦如何。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佛宝。弟子范光晖共(供)养。/”与经文正文非同一人所书。
卷首玉池有启功鉴题: “唐人写金刚经。启功题耑。”题字右上钤圆形阳文硃印,直径0.8厘米,印文为“启/”(反字)。题字后部钤2枚印章:一为长方形阴文石朱印,0.9 xl厘米,印文为“启功/私印/”。一为正方形阳文硃印,0.9×0.9厘米,印文为“元伯”。卷首下边有正方形阴文石朱印,1.5×1.5厘米,印文为“周/绍良/经眼/”。此外,本号附一纸笺,略残,上书: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弟子范光暉供养。/止E卷经文旁间有梵字音注,与众卷不同。亦/一特色也。亦翁识。戊寅蒲节。/”下有正方形阳文硃印,1.5×1.5厘米,印文为“李家/章/”。
周绍良所藏此卷在行间对一些汉文词语注有藏文(亦即附笺所谓“梵文”)。藏文的书写规则应为从左到右横向书写。但因古代汉文为从上到下竖向书写,故本号行间加注的藏文也一律竖向书写。笔者寡闻,在3600多号敦煌遗书《金刚经》中,此种在汉文经文旁加注藏文本,唯此一见。
在历史上,藏文化曾先后六次大规模向汉地传播。8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上半叶,敦煌曾被吐蕃统治60余年,为藏文化第一次向汉地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号上的藏文,应为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某位兼通汉藏文字的人士,在读诵该《金刚经》时所作的标注。
我们知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著名僧人法成曾从事藏汉佛典的互译。英国图书馆至今保存有当年他翻译圆晖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疏>所用的汉文底本,不少文字旁注藏文,以为翻译时参考。那么,本号《金刚经>上标注的藏文,是否也是法成或其他哪一位计划将《金刚经》由汉译藏前所注?还是某位藏族僧人阅读汉文《金刚经>时所注,以供本人参考?凡此种种,颇有兴味,值得深入研究。
此号《金刚经>可谓第一次汉藏文化大交流的又一见证,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田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