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璐萍 孙远东 谭新中
摘 要:高考全国卷是指导学生备考的风向标,本文通过分析2016-2018年高考理综生物全国卷“遗传与进化”模块试题特点,为“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学习与备考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学习效能。
关键词:生物全国卷;稳态与调节;试题分析;备考建议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稳态与调节”模块属于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课程[1],均在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考试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及内容范围内,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植物的激素调节三大板块。学习本模块内容能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及活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积极科学态度的形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经笔者分析考生反馈情况,“稳态与调节”模块仍是许多考生的失分点,基础薄弱的学生尤为突出。鉴于此,本文以近三年高考生物全国卷为研究对象,分类整理有关稳态与调节的试题并分析比较,为高中生物学习与备考提供参考。
一、近三年高考全国卷“稳态与调节”模块试题分析
高考全国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卷命题中心组负责命制。到2017年,共计25个省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使用全国卷统一考试。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命题中心组将全国卷分为全国Ⅰ、Ⅱ、Ⅲ卷,使高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2]。本文以近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为基础,结合考试说明的“稳态与调节”模块内容考查的要求进行分析,本模块核心考点分布统计见表1。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中,本模块基本考查形式是1道選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填空或问答题形式),每套试卷中的分值范围为6-25分。“稳态与调节”模块是2017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对象,全国Ⅰ卷中增加了一道选择题,全国Ⅲ卷考查模块的试题分值增加到25分。到2018年,全国Ⅱ卷此模块分值占比为15.6%。可见,“稳态与调节”模块的考查比重略有浮动,仍存在较大研究意义。
1.1题型分析
“稳态与调节”模块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实验设计与分析题等,近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均有六道选择题,非选择题中主要为填空题且试题形式多样化,实验设计与分析题较为常见,既有表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的,也有书写实验过程、实验思路的,是高考推进生物学核心素养考查的体现。
1.1.1选择题分析
该模块选择题共10题60分,命题重点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及激素功能等主干知识上。2016和2018年都涉及到神经调节,其中,大脑皮层的功能属于识记层次,兴奋的产生与传递过程这一考点,需要考生会通过膜电位变化分析判断传导方向与特点,可用直选法或辨析法解答。近三年激素调节的考查内容为激素的种类、功能及相互关系,激素分泌的调节和激素的应用等。可见,高考的发展趋向于培养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注重考生对知识的挖掘、对比、剖析、运用能力。
1.1.2非选择题分析
除2018年全国Ⅲ卷,每年均有此模块非选择题,共计9题79分。试题多集中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与三大基本调节方式两大板块。下面以2018年全国Ⅰ卷第31题为例分析:
[例1](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1题)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4]。
本题考点可定位于水盐平衡调节机制和高等动物激素的作用,试题设问为填空式和问答式,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第(1)问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和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思维与探究。随着高考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生物试题将进一步突出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3,5]。
本题所涉及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表现及其级别见表2。
1.2内容分析
《课标》中“稳态与调节”模块主要包括内环境与稳态、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植物的激素调节三大板块,各板块在高考全国卷中所占比例及侧重点均有不同,但仍有规律可循。
1.2.1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调节
人体内环境的常考点集中于其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及作用,此板块极注重基础,解答时采取直接记忆法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内环境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众多,学生极易混淆。人体稳态调节主要有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要求学生能结合真实情境,分析说明为维持内环境稳态,人体相应结构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是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又一体现,每年高考此板块分值在10分左右。如2016年Ⅲ卷3题由日常生活引发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让考生对水盐平衡调节有更深的理解;2017年Ⅲ卷31题以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背景设计实验,考查了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要求考生能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1.2.2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三种调节方式相互协调配合,为生命活动的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条件。在考纲中,神经调节包括人脑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调节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如2018年Ⅲ卷3题从课本小体字部分及模式图出发,考查静息状态时由K+和Na+造成的膜内外电位差,若考生对高中知识学习得不全面、不系统,就容易理解错误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
体液调节是考查考生知识是否夯实的良好素材,考查内容为激素的种类、功能、应用及相互关系和激素分泌的调节几部分,常以探究实验形式出现,鼓励学生从实践层面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方法。2018年Ⅱ卷3题与29题均考查了体液调节,但侧重点不同:第3题题干较简洁,指向明确,其创新点在于将真实情境与激素分泌的调节联系,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和灵活运用能力。第29题则呈现出相对完整的实验流程,以补充实验步骤的方式考查,考生应对体液调节相当熟练,能快速辨析出造成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
免疫调节的考点分布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学的应用和免疫功能异常产生的三大病征,特别是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与预防,这一考点契合《课标》要求: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特点及育人价值[1]。如2017年Ⅰ卷4题综合考查了激素、神经递质、抗原及呼吸抑制剂的功能,对考生信息提取和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有较明显的区分度。
1.2.3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调节由于其激素种类与功能众多,常结合应用实例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对当前生物学知识在科研技术和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有一定了解。如2017年Ⅲ卷30题以干旱条件下ABA缺失突变体为素材,考查考生对植物激素作用的掌握情况,植物激素的应用为常见考点,但将逻辑思维融入坐标曲线图分析并不常见,这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高考命题原则。
2.备考建议
2.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课本是试题之魂,重视“双基”,备考中要熟悉《课标》,整体把握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突破重难点。同时要注意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用概念图、思维导图、联想记忆等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考点的大综合、大融通,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2.2重视实验,明确高考方向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全国卷中实验探究题常被设计在“稳态与调节”模块,考查学生是否能有效获取信息并整合,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是高考命题热点。研究高考生物试题也必不可少,能得到近年考试考点、难易程度、题型及变化规律等,促进有效复习。
2.3关注热点,提升学科素养
本模块的激素功能和免疫系统常以科研热点为背景,如植物生长调节剂、人体免疫防治等。這就要求学生在接触到生物相关概念或新闻时,能基于生物学知识对其作出理性判断,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2],是高考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仍需在如何有效提高高三备考效能方面持续努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21610)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25-31.
[4]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生物部分[J].中学生物学,2018,34(08):60-62.
[5]龚雅茹,陈云贵,黄智刚.浅析高考试题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生物试题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8(17):58-61.
作者简介:欧璐萍(1996—),女,汉,湖南郴州,研究生,生物学科教育;孙远东(1975—),男,汉,湖南邵阳,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生物课程教学与研究及鱼类发育生物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