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虚实手法在提高诗歌结构紧凑性、形象鲜活性和内涵丰富性等方面的多重价值,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分析诗歌中虚实手法以及造成的艺术效果,从而揭示出诗歌中有限之实,无限之虚,景物之实,情感之虚,正写之实,侧写之虚,现实之实,过往之虚,写己之实,写彼之虚,丰富的内涵,以及造成的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化对虚实手法的认知,提高学生诗歌虚实手法鉴赏能力。
关键词:语文;诗歌;虚实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古诗艺术手法,虚实手法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法。“实”如何定义,一般是指客观世界中客观存在的象、事、境等,这些都是人们可以借助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它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描绘,是具体可感的;“虚”是相对于“实”而言,一般为想象的景象,它凭借人们的思想意识,能够调动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古诗中大量的存在,它的内涵也是丰富的,对诗歌中虚实结合手法进行鉴赏,能够引领学生感受到诗歌魅力。
一、高中语文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艺术价值
高中语文诗歌中,虚实手法的欣赏能够引领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诗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虚实结合手法在提高诗歌结构紧凑性、形象鲜活性和内涵丰富性、意境丰富性等方面的价值。
(一)提高诗歌结构紧凑性
“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它言简意赅,字数较少,形式短小。”[1]然而,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诗歌形式短小的特点,对诗歌结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些诗人为了提高诗歌结构的紧凑性,常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由实到虚,虚实相生,从而使诗歌的结构清晰化,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美,从而使诗歌在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并且紧凑的结构又较好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二)提高诗歌形象鲜活性
“诗歌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借助意象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2]因此,如何塑造形象成为诗人要面临的重要命题,诗歌形象的鲜活性也成为衡量诗歌品质的重要评价元素。诗人为了提高诗歌的鲜活性,除了对诗歌表现的对象进行独具匠心的“实”写外,常常又超越客观之象,以客观形象为基点,进行“虚写”,从而使诗歌表现的意象更加鲜活、丰满,从而大大提高诗歌形象的感染力,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二、略谈高中语文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划分角度不同,虚实手法的内涵也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有限之实,无限之虚
有限和无限是一个相对的哲学概念,有限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无限则需要借助想象的手段加以创造。因此,高中诗歌中,虚实手法表现为有限之实和无限之虚的区别,有限之景是无限之虚的基础,无限之虚则是对有限之景的思维创造。
如在《涉江采芙蓉》一诗中,借助虚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情感上的转变,从欢乐转为悲伤,这种悲伤在无限之虚的扩展中,营造出一个无限的凄凉、寂寞之境,可谓天地、草木,无论是是现实之景、还是现实之境,都在虚实中得以交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有限和无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虛实手法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凭借有限之境,循序渐进地进入无限之境,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诗歌阅读创造活动,避免学生诗歌鉴赏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裹足不前。
(二)景物之实,情感之虚
情感和景物是诗歌重要的构成要素,在诗歌表达过程中,诗人常常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景物是可见的,具体的,情感则是相对抽象的东西,情感和景物的特质,使得诗歌情景形成虚实相生的效果,景物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抽象的情感则借助具体的景物得以呈现。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一诗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借助景物之实,又虚实结合,赋予景物以深层含义。它借助现实之景,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鉴赏“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写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性。景物之实和情感之虚,造成了诗歌情景交织的美好境界,让诗歌富有感性,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鉴于虚实手法造成的情景交融效果,需要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从解构景物的特征入手,通过赏词析句,获得对景物特征的具象了解,再引导学生在情景之间建立起关联点,从而凭借现实之景,深入到诗歌的情感世界。
正是角色的转变,使学生进入多重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基于虚实手法的特点,引导学生立足于诗人立场,再借助角色转变进入另一重角色,最后再引导学生理性地回到诗人立场,在角色互换中感受虚实手法之妙。
总之,虚实手法让诗歌的艺术魅力更加显著,它不仅使诗歌的结构、形象和内涵等得到较好的提升,而且无限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给予读者创造了阅读创造的机会,使诗歌阅读常读常新。
参考文献
[1]朱丽娟.高中语文古诗虚实相生的意趣之美[J].剑南文学,2017(05):45-45
[2]何耀东.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新[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06):23-24
[3]韦怀波.动静虚实妙趣横生——浅谈古诗中动静虚实结合的妙处[J].语文教学之友,2017(07):23-24
[4]董少林.换位以表情虚写之妙笔——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换位方法”[J].学语文,2017(01):90-90
[5]李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拾遗——以《天净沙·秋思》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08)
[6]周娜.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1)
[7]张伟娜.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34)
[8]李绍艳.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11)
[9]程列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写作的几点启示[J]. 双语学习. 2007(09)
[10]朱志刚.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J]. 名师在线. 2019(18)
[11]王小涛. 虚实相生:普通高中校本教研高位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05)
作者简介:包颖,女,籍贯:辽宁省阜新市,中级,本科,高中语文;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科技大街盘锦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