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华
【案例背景】
在参加我市优质课团队赛课活动10天的时间里,担任磨课手的我对大班科学活动《蜘蛛网的启示》的磨课历程有很深的感触。择取本次教学活动原因有:1.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动物正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在孩子心目中,动物世界有趣而又神秘,而蜘蛛和蜘蛛织网这一现象在幼儿生活中很常见,也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2.有助于幼儿经验的拓展。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根据蜘蛛网的特点和启示,联系到生活中的各种网状物品,再延伸扩展到其它动物的仿生现象,以此使幼儿在生活经验层面上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感知印象。
【案例描述】
一、摸索尝试——定重点
只有具体实施后,才能确定教学活动设计是否可行。因而,对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定位后,马上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试教后主要发现以下问题:1.缺乏贯穿整个活动的情境创设;2.操作探索过程的作用未体现;3.对网状物品作用概括不清楚,不简洁。
第一次试教后,我再次深入分析了《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教育精神,研讨后认为: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应该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情境化的环境,使幼儿在情境化的环境中宽松、主动地探索学习。
根据《纲要》精神和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以“帮助蜘蛛妈妈”为情境贯穿整个活动。
认识蜘蛛妈妈织的网一一由蜘蛛网联系到生活中的网状物品一一帮助蜘蛛妈妈“用网分物”。使幼儿在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中愉快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
2.层层递进,主动交流、分享。在帮助蜘蛛妈妈一一“用网分物”重点环节,设置问题,逐步增加难度,引导幼儿三次探索。
3.概括网状物品的作用。在幼儿观看了解了各种网状物品的作用和应用后,教师用课件简单概括网状物品的作用:过滤、透气、保护。使幼儿更加直观、明了地加深对网状物品的作用的了解。
二、修改后的尝试——拓展经验
经过研讨修改,我就紧锣密鼓地进行了第二次的试教,活动重点部分得到了圆满解决,但又出现了以下问题:1.目标定位不够严谨;2.经验拓展不够;3.课件不够精细,对幼儿干扰太大;4.上课教师和现场点评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清楚地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上课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学现场?
所谓“旁观者清”,通过互相观摩能够更加清楚地发现问题,从而寻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1.把目标进行重新组合整改,修改为:
(1)知道蜘蛛网与生活中网状物品的关系,了解网状物品的特点。(2)通过操作,探索网眼的大小不同,用途也不同。
2.联系主题,拓展经验,增加第四环节。
3.对课件进行整改,让课件更好地服务于活动。如“蜘蛛妈妈”从头开始织网;针对过滤、透气、保护三大作用对网状物品的图片进行筛选;挑选三种动物(鸟、鸭子和螳螂)的仿生现象。
4.采用一课多研一一两位教师一起上课,互相观摩的方式,让参赛教师更加清楚地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使上课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现场。
三、修改后的再次尝试——一课多研互相观摩
采用一课多研的方式,进行了第三次试教,发现以下问题:1.提问的有效性:2.教师语言不够严谨,有些语言归纳不够;3.目标2“通过操作,知道网眼的大小不同,用途也不同。”定位太大。
提问的有效性能够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科学活动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述更加严谨、简洁,让幼儿科学、轻松地获得知识。针对以上问题,研讨后寻找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将问题进行筛选、修改:删除“刚才蜘蛛妈妈是怎么织网的?”和“织出来的网是什么样的?”;将“蜘蛛妈妈为什么要织网呢?这个网有什么用?”整合成一个问题:蜘蛛妈妈织网有什么用?
2.科学概括归纳性语句,提高语言的严谨性。
3.将目标2改成“通过操作,初步掌握网状物品的过滤方法。”
四、定稿后的演习——磨细节
在经过前三次的打磨和改进之后,这次试教下来,让我大大的惊喜:重难点能较好地克服了,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一些细节处理还不够到位。俗话说:细节是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于是我从每环节汇总提出细节问题,再次润色。
1.操作材料的选择。
“用网分物”操作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而操作作用的达成与否与材料的投放有很大关系。在前两次的试教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会将米洒出去,而且米较难分出来,因此,我们将每组操作材料中减少米的投入量,同时,准备较大的脸盆,,这样能够比较好的避免幼儿将米等食物洒到地上。
2.其它细节
如:幼儿操作时用不用桌子?教师对一分钟操作时间的把握?教师的坐姿、动作等我们都进行了仔细考虑。
【案例反思】
1.“说”和“做”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这里的“说”是指教学活动的设计,“做”既教学活动的实施。所谓“梦想总是美好的”,最初我们总是凭借自身的已有经验设计教学活动,然而只有通过实际的教学,才能验证设计内容可行与否。
2.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自由探索。科学活动中的很多问题和结果都要求幼儿通过亲身探索去发现、获得,然而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若结合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探索兴趣,还能为他们创造另一种心灵体验的机会。
3.引导幼儿整理、提升零散的知识、经验。幼儿是好学的,然而幼儿缺乏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师要充分体现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幼儿概括归纳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活动中,在了解“网状物品的作用”时,幼儿都能说出建筑的防護网、幼儿园的网状围栏、电扇上的安全网等的实际作用,教师再帮助幼儿归纳概括它们的作用:保护。
经过十天的努力付出,最后所展示的活动真的是一场演奏会,尽管还有生涩,但包含了我们辛勤的汗水。尽管不是特别完美,但其中的快乐和成长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