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
摘要:通过对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和学困生能力低态度差、储备少方向“盲”、基础差思维僵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分层走”、“提前走”、“牵着走”、“小步走”和“自觉走”的预习策略,使学困生预习成为一种可能,激发学困生预习的兴趣.
关键词:初一数学;学困生;预习;策略
为了解决学困生的预习问题,我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县小学未真正进行课改,小学生不熟悉课改模式,没有储备一些必备的模式与策略,而且刚入学的初一学困生以机械记忆为主,知识基础差,自主性不强,探究能力缺失,学习十分吃力,再加之初一是初中学习的起始年级,因此重点研究初一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预习策略是当务之急。
一、初一数学学困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农村学校初一数学学困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标准高关注少,预习失去信心
面对知识、能力、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往往很少实行因材施教,而是多数以中等生为底线,教学要求“一刀切”或随意拔高,这种统一的要求,势必击碎学困生脆弱的心灵,表现在课堂学习中,参与度不高,多数人持观望态度,完不成学习任务,使学困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因而学困生不是很多老师眼中的“美”,是“负担”,易受“忽视”。
2、基础差态度“恶”,预习敷衍了事
由于我县小学未真正进行课改,小学生不熟悉课改模式,再加之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好,以致于耗费时间长,学习效率低下,在相同的时间下,不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中手忙脚乱,跟不上学习进度,即使能听懂,也做不起题,预习只能靠敷衍了事.如果学困生还不预习,困难将越积越多.有的学困生是基础差不能完成,而有的学困生则是能做,但缺乏学习激情,导致态度不端正,不想完成,所以学习效率低,预习敷衍了事,以致于越学越困。
3、储备少方向“盲”,预习寸步难行
因小学未参与过课改,学困生学习的自主性差,探究能力缺失,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储备一些必备的模式与策略,在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引下,知识、方法间的联系转化未模式化,故預习不知道何去何从,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要干些什么,晕头转向,找不到预习的方向。
4、能力低思维僵,预习存在困难
刚入学的初一多数学困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不灵活,能力低,学习十分吃力,不知道预习从哪里入手,也不知道如何下手,“点”一下,“跳”一下,预习存在困难,体会不到优生从预习中获得的快感,而只有无法预习的自卑,预习成了无赖之事,只能靠抄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如前面的片段一,对学优生来说非常简单,而学困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力差,思维简单,只能望洋兴叹,动不了手.即使做得了一两个,也于事无补。
农村学校初一数学学困生存在诸多预习问题,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设计策略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慢”的过程,学困生的成长尤其不能快、要求太高,也许对学优生的“消极”要求,就是学困生的最高要求,或者合理化策略。
1、分道走
针对教师“一视同仁”的统一要求,学困生常常无所适从或根本就完成不了预习任务的情况,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1],在大致统一的前提下设计出AB两类或ABC三类导学案,尽力实现因材施教、分类要求[2],让学困生走自己的路。
2、提前走
针对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基础差以至于效率低,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要求学困生必须要提前预习,所以老师要提前为学困生量身定制预习案,并在当天学习任务结束后,专门安排时间预习,让学困生保证足够的预习时间,通过预习,让学困生“笨鸟先飞”。虽然多了预习时间,但能使学困生课堂更主动,而且减少了课后整理消化的负担,降低了因做不起作业的大量时间的浪费,学困生的自信也会慢慢形成,学习的乐趣自然也会产生,态度慢慢转变。
3、牵着走
针对学困生思想方法模式策略储备少、目标不明确,找不到预习方向的情况,教师在预习案设计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练习或流程图的方式,指引学困生预习、探究,使学困生的预习有的放矢;在每次探究学习后,增加思想方法、模式策略的提炼,有意识地引领学困生模式策略的储备,也是预习不可忽视的任务。
有些预习案习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代替学困生不易操作的开放性探究方式,创造学困生探究可能,且使探究具有指向性,结论也更容易生成;预习案片段还从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如小学所学的数的乘法、整数的变化规律等)入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设计,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方法之间的类化,使预习水到渠成,让学生慢慢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完成知识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的迁移过程。
4、小步走
针对学困生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不灵活,能力低,学习吃力,不能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教师在预习案设计时,要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化为熟悉的问题,把综合性强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3],通过对问题的多级拆分和低起点设计的原则,降低问题难度,使学困生能学习,并愿学习。
5、自觉走
通过提前分层设计和问题引领与细化等方式优化教学起点,让学困生能预习,并在预习中找到我能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产生数学乐趣,从而自觉、自愿预习。
遵从农村学校初一数学学困生的心理和教育认知规律,以预习案为载体,使学困生有机会实现“笨鸟先飞”,学习到“渔”的本领,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让学困生自觉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关注弱势群体,服务于弱势群体,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王益辉.“导学案”之思与辨[J].教育科学论坛,2011(9):22
[3]皮宇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