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旦加措
【摘要】:卓尼禅定寺是安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藏传佛教寺院,因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其法舞富有地域特色。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调查以及翻阅相关资料,试以论述卓尼禅定寺法舞的源流及其艺术形式。
【关键词】:禅定寺;法舞源流;艺术形式
法舞是东方文化花圃中一簇殊异亮丽的奇葩,“一种以舞蹈为主要修习手法的修行仪轨,其核心宗旨是供赞神佛,祛除魔障。”法舞在藏语中叫做“恰姆(vcham)”,意为动词“跳”。但在长期的延用中,“恰姆”已约定成俗地成为藏传佛教法舞专用代名词。佛教是极其睿智的宗教,它从诞生之际就善于借助其他事物传播教义、弘扬佛法,尤其是艺术,它诞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一个以将宗教视为生命,将舞蹈作为依托的“神物一体”的国度。佛教便在此繁茂的舞蹈沃土中积极吸吮其他宗教及民间舞蹈精华,孕育出了“佛舞一体”的法舞。公元七至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公元742—792)时期。吐蕃第38代赞普赤松德赞大力推动佛教思想的传播,在如今的山南地区建了藏传佛教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在桑耶寺的落成典礼上以从印度传入的密乘金刚舞为基础, 融入更易为当时藏族先民所接受的苯教仪式、民间拟兽图腾舞、人物面具舞等传统艺术因素的法舞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藏传佛教法舞艺术的滥觞。当时印度佛教发展到密宗鼎盛时期,因此法舞作为密宗仪轨传播到西藏是历史的必然结果。然而当时并没有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每年例演的宗教仪式。后弘期时期佛教从多康和阿里两地复兴传入卫藏,并逐渐本土化,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在此时相继形成,各教派为了宣扬和发展本教教义和仪轨,相继继承和改革早期的“金刚步舞”,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教派各具特色的法舞。且藏区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形成了形色各异的地域文化。法舞作为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成份。即使它有共同的渊源,在不同历史积淀的雕铸下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法舞,卓尼地区在历史上处于汉藏的交界处,唐蕃古道的要塞。卓尼禅定寺的法舞不仅是藏传佛教长期发展的硕果,更是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本文笔者通过研究法舞以管窥藏族先民的审美理念、美学思想。蠡测其丰富的宗教内涵与文化寓意。
一、禪定寺金刚法舞源流
(一)禅定寺法舞学院
卓尼禅定寺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古刹,在7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它在汉藏文化交流以及安多地区宗教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禅定寺始建于公元1254年(元),当时萨迦第五代法王巴思八应元世宗忽必烈之邀赴京途中小憩于此,见此地山清水秀,林木葱葱,翠柏苍松,四面群山环绕、山势巍峨。邃命佛法造诣颇高的弟子萨迦格西喜饶益西在此地建一寺庙,并赠蛇心檀木雕刻的释伽牟尼站佛一尊及佛经佛塔三宝作为奠基纪念物。喜饶益西将原有的宁玛派寺庙改宗萨迦派,并将寺院委托与卓尼第一代土司姜地掌管。此后几百年的历史中,在历代土司扶持下,先后将卓尼禅定寺改宗为格鲁派,建立了四大学院以及众多佛殿,雕刻了享誉古今中外的卓尼版大藏经,培养了很多历史名人,因此日益兴盛卓尼禅定寺名声大噪,对安多地区乃至全藏区的宗教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据《安多古刹禅定寺》记载:“于明正德八年(1440年)前后开始组建的。在未创建法舞学院之前,已有大致有七十多被叫做班革(指不长期居住在寺院的僧人。藏语叫作‘班革(ban rgod)’的僧人演习。称其谓“法舞僧‘(cham pa ba)’。”可见在法舞学院尚未组建之前,禅定寺已有颇具规模的法舞团体,为后来组建法舞学院夯实了基础。尔后,“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前后,时任卓尼大寺僧纲的仁钦伦布巴的提议下卓尼禅定寺创建了法舞学院(恰巴扎仓)。”恰巴扎仓直属于尚书阁,其内部管理机制为,琼奔(`cham dpo)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及排练工作;琼本下设一“干巴(rgan pa)”负责法舞教练,“捏巴(gnyer ba)”负责财务管理。措德有琼奔,干巴,捏巴及高年资法舞僧组成,人数不等,以议决学院重大事项。而学院教育机制如下:设四个学级,每学级学制三年。一到三年级的学院主要学习宗教律学,般若学等仪轨和恰姆(法舞)的基本功,‘恰姆(法舞)’的艺术和法舞的宗教内因。到了四级,主要学‘恰巴扎仓(法舞学院)’业务最相关的密宗续部学院的密宗经典《四家合著》《坛城仪轨》《续部经》《佛赞》等是四级学员的学习主课和必修课。同时卓尼大寺所有时段的‘恰姆’(法舞)表演由四个学级的学员(僧人)分别练习和演出。
(二)禅定寺金刚法舞的源流
禅定寺有三种恰姆的源流,即相传从印度传来的印度恰姆。从扎西伦布寺的南杰扎仓传来的旧恰姆、从第却林传来的新恰姆。据《安多古刹禅定寺》《卓尼宗教历史文化》等文献记载,在卓尼禅定寺法舞学院设立之前,该寺就有七十多人专职法舞僧(cham pa ba),“相传这时表演的恰姆是从印度学来的古印度法舞。”禅定寺法舞学院始建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440年)。而卓尼禅定寺从萨迦派改宗为格鲁派是始于仁钦伦布从西藏学成归来的次年,即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可知在禅定寺法舞学院建立之时该寺属萨迦宗派,所传承的恰姆也应是萨迦派法舞。
旧法舞是源自扎西伦布寺南杰扎仓法舞。该法舞被普遍认为是由第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1567—1662)在1645年编创的。“因为第四世班禅相传奇迹般地到过香巴拉或理想国,他在哪里看到跳舞,所以回到扎什伦布寺便创造了那个舞会,”旧恰姆在每年正月十三日,十月二十二日,十二月二十八日表演。而其表演的剧目有:寒尸(dur khrod)二人舞、四人舞、六人舞、八人舞。雄鹿舞(sha ba)、阿乍热(a tsa ra)、骷髅舞(thod skam)、长寿舞(gnas brtan)、八大多闻子舞(rnam sras gtaer brgayd)、怖畏偕倦舞(`jigs byed `khor bcas)、黑帽聚会舞(zhwa nag chos `khor)、怖畏为首二十八聚会舞(`jigs byed `khor brkayd)等。
新恰姆(`cham gsar)是从西藏四大皇寺之一第却林恰姆学习而来。在每年的正月十六、六月初四,十月二十六日表演。其节目种类有:群舞、鹿驱魔舞(sha ba)神牛舞(gyak)、怖畏金刚携眷舞、阎罗魔王携眷舞(`chos rgal `khor bcas)、邬魔天母舞(dpal ldan lha mo)、多闻天王八大携眷舞(rnam sras gter brkayd)、黑帽会聚舞、奈旦舞(gnas brtan)等。
(三)禅定寺法舞内容
几乎所有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无一例外地会在每年正月举行祈愿大法会,届时四面八方的信众将以万人空巷之势,纷至沓来,参加一年当中最神圣最隆重的节日。在明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为纪念佛祖释伽牟尼在拉萨大昭寺大转法轮。大师逝世后,二世达赖恢复此法会。禅定寺宗作为安多历史悠久,颇具影响力的格鲁派寺院,会在每年农历正月举行为期13天的正月祈愿大法会,期间,在13日和14日由法舞学院组织并表演法舞。除此以外,恰姆亦会在重要的宗教节日或法会期间表演。如农历二月十一日为纪念释伽牟尼诞生日,二月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本寺历任堪布圆寂纪念日,二月二十八日至尊·扎巴谢珠圆寂纪念日。三月初三纳浪活佛·贡乔噶丹嘉措纪念日,三月初四叠布绒哇·曲玛塘哇圆寂纪念日,每年農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为期三天四月发愿大法会。六月初四释伽牟尼大转法轮纪念日。七月二十五日,俄莽道阿祝黎贡乔丹增桑仆圆寂纪念日。每年农历九月的弥勒传昭发愿大法会。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圆寂纪念日。十月二十五日西藏摄政王·二世策墨林·阿旺姜贝嘉措纪念日,二十六日色拉寺创建人大慈法王圆寂纪念日。十月二十六日本寺施供大法会。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施工驱魔仪式。等重要的宗教节日或本寺重要高僧大德的纪念日时都会表演不同形式、规模、种类、内容的的法舞。
二、金刚法舞的艺术形式
(一)法舞的艺术形态分析
金刚法舞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面具、服饰、音乐以及舞蹈。它把民间传统的 驱崇避邪与祈祷人寿康泰相结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法舞面具在藏语中叫做(`bak)。是用纸、布、木、石、泥、金属等原材料制作而成,在跳恰姆舞时舞者戴在头上,用以区分神人等不同的角色。恰姆面具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如在恰姆中的善相面具如佛、菩萨、高僧、圣人等表达佛尊对众生宣法时的静善端庄之态,然而大部分恰姆面具都是怒向面具,即在密宗出现的各类本尊神和护法神。表现神佛护卫法界、降妖除魔的力量。主要人物是佛和菩萨的变化身,如马头金刚,大黑天神 ,怖畏金刚、吉祥天、尸陀林主属此一类。卓尼禅定寺恰姆面具主要以阎罗魔王,怖畏携眷金刚、马头明王、邬魔天母金刚、吉祥天母、不动明王、白度母、绿度母、黑财神、黄财神等以及他们的眷属和侍从组成的法舞队伍为主。
恰姆表演中的音乐艺术,恰姆表演时的乐器主要由莽号、唢呐、法螺、小法号、长柄鼓、大钹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成。“藏传佛教各教派鼓吹乐对的乐器编制方式比较统一,区别仅在于乐器的数量多寡方面。”但仍存在微观差异,卓尼寺禅定寺表演法舞所匹配的乐器有:击打器乐、多种管乐、各种弦乐和各种号乐,以及一些特殊乐器如海螺号和少女股骨号,这两种乐号是驱逐妖魔鬼怪法舞器乐中的主要法器。说海螺号能唤醒万众之亡灵,少女股能驱逐一起不净之物。此外,还有锣、鼓、钹、小腰鼓、金刚铃、铜金乐等击乐,长一丈五尺的的大号、长一丈二尺的小号等大小不一的号乐。有唢呐、个萧、排箫、笛子等管乐。有胡琴、二胡、板胡等弦乐等器乐。
服饰艺术在恰姆表演中的主角多是护法神,护法神的服饰在恰姆表演中为了舞蹈表演的需要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印象于造像不太一致。法舞作为各个神灵形象在舞蹈中的再次显现,他们的形象是以佛教经典中的描述为依据的,同时又收到舞蹈这种表现载体的限制,因此恰姆中的服饰有她独特的形式美。恰姆中头饰有帽子,黑帽咒师的帽子最为普遍,藏语称“夏那”,是黑色宽沿法帽。云边的披肩,脖子上带护心镜,腰间系黑蓝色绘有愤怒神像的围裙。其他护法神的帽子也是宽沿圆顶法帽,有骷髅,孔雀翎、彩绸等的装饰,所不同的是颜色不同。恰姆表演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用五颗骷髅装饰的王冠,还有五官佛,藏语叫“格瓦日阿”,有五页连缀,上面绘五种佛大日如来、不动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光如来和不空成就如来像。还有勇士戴的插有旗帜的头盔,也有以头巾装饰的护法神。服装除骷髅鬼卒等少数穿短小精悍的裤装外,大部分都在僧袍上穿华丽的绣花宽袖长袍。
(二)艺术形式的象征意义
正如黑格尔所言:“象征是通过外表形状,暗示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符号,它让人意识到的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目的不是说明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表达暗示着一个隐含、普遍的意义。”法舞中的面具、法器、服饰、音声、色彩、手印等无不充满着象征意蕴。如面具的色彩,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不同的寓意,白色象征长寿、温和、吉祥 、高尚、纯洁。红色象征权力、正义、奋进、智勇、热烈,蓝色象征坚毅、威猛、勇敢、沉着、理智,黄色象征广博、圣神、肃穆、忠实、威严、功德广大、利益众生。绿色象征生命活力、胜利、功业、成就、德行。黑色象征凶怒、威严。不同的手印、音声皆有不同的象征寓意,如施依印,掌心向外、指尖向上,手指上翘,屈无名指与拇指相触,一般在胸前结印,有时两手手指之间相触形成圆,该手印象征佛法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轮回,三根上翘的手指分别代表佛、法、僧“三宝”,指尖相触形成的圆代表方法和智慧相结合。如乐器中的海螺号能唤醒万众之亡灵,少女股能驱逐一起不净之物。等众多的艺术象征体表达了甚深密宗法舞的宗教涵义。构建了法舞的神秘世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禅定寺法舞初次传播到到此地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发展,它吸收了卓尼本土的民俗风情以及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内涵与文化蕴意,宣示着当地人民的审美理念与美学思想。是研究藏传佛教法舞的重要材料,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对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觉乃·洛桑丹珠,冰角·婆帕次仁,安多古刹禅定寺[M]. 甘肃民族出版社. 兰州,1995.
[2] 克里斯托弗等编·向红笳译, 《西藏的宗教舞蹈》,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 第六辑) 拉萨, 西藏人民 出版社, 1989.
[3] ( 保加利亚) 亚力山大·费多代夫著、严申村 译, 《西藏宗教舞蹈“羌姆”向中亚的传播》, 国外藏学 研究译文集( 第六辑)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9.
[4] 李安宅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 [M]. 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5]杨茂森, 卓尼禅定寺法舞艺术 [J].《西藏艺术研究》 2006-2.
[6] 伦珠旺姆, 拉卜楞寺院的宗教舞蹈钦木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7] 张庆有,拉卜楞寺羌姆 [J].《西藏艺术研究》,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