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冬雪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建筑文化遗产、遗址文化遗产同属文化遗产范畴,通过对工业遗产、建筑文化遗产、遗址文化遗产三类主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规划原则、内容、措施及遗产价值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的一般适用方法,结合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可以得出适用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的普遍方法。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分析、保护措施
1、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的原则
1)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的共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农业文化遗产是有机的生态系统,不能只对其中一个遗产要素进行保护与发展规划,要以整体性原则为指导,将农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进行统一保护,包括农耕技术、农业器具、土壤植被、气候条件、农业习俗等。只有采用整体性保护发展原则,才能保证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2)原真性原则。遗产的价值主要来源于其独特性和濒危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遗产的使用价值,又不能损害遗产的本体价值,即在保护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原真性原则,真实再现农业文化遗产所具备的历史价值。
(3)全面性原则。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发展物质方面的遗产要素,更要注重农业文化、技艺、习俗等非物质要素的保护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采取全面保护原则,才能促使农业文化遗产发挥本身的价值魅力,避免在利用过程中造成遗产价值损毁。
2)适用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特殊原则
(1)原址性原则。农业文化遗产与其它遗产不同,基于其系统性和不可移动性,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原址性原则,使遗产本体不与当地物质与人文环境相脱离。一旦农业文化遗产脱离周围环境存在,就不再具有完整的研究价值。
(2)活态保护发展原则。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是通过农业实践进行,人在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活态保护发展原则就是要求将农民融入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之中,运用传统农业耕作经验,采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业文化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因素代代相传。
(3)可持续原则。农业文化遗产的濒危性和不可再生性导致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保护发展措施不当,很容易造成遗产永久消失。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護与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使用。
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的内容
1)物质内容。包括农业遗址、农业工程、农业工具、农业物种、农业景观。
2)非物质内容。包括农业技术、农业民俗。
3)混合内容。农业文献、农业品牌。
3、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1)适用于文化遗产的共性价值
(1)历史价值。农业文化遗产是历史累积的产物,传承下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文化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人们了解农业发展历史,探寻不同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研究与农业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艺术发展水平。
(2)文化价值。农业文化遗产既是物质遗产,又是非物质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主要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俗习惯、民族文化与劳动信仰,并产生与之相关的民间艺术,这均是遗产文化价值的体现。
(3)技术价值。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以农业生产方式的存在为主,其中农业器具的发明与使用技巧、农业耕作方式及生产经验等都具备技术价值,通过代代传承,为人们生计提供了稳定保障。
(4)经济价值。农业文化遗产经济价值主要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出的农副产品及与之相关的乡村旅游收入。间接经济价值主要来源于与农业相关的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等。
(5)艺术价值。农业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遗址建筑、农业工程等物质遗产体现的设计美、外观美;二是农业民俗、风情体现的人文美;三是农业景观表现出的自然美;四是民间艺术体现的文学美。
2)适用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
(1)精神价值。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有几千年历史,同一地域的农耕文化容易形成区域文化认同感,增强群体凝聚力与向心力,提振精神士气,形成群体精神纽带,有利于发掘共同文化理念,使群体的文化身份趋同。
(2)生态价值。由于农业文化遗产是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特点。在生态价值方面,从纵向看,可保证生物基因代代相传,实现物种延续;从横向看,多样性的有机生态系统又可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产品价值。产品价值是指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动植物、土地、矿山、水等资源的利用,得到的农、林、牧、渔等产品而产生的价值。由于遗产地自然资源有限,在追求产品价值时,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关系,严格控制资源挤占,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平衡。
4、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措施
1)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的共性措施
(1)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使保护工作具有强制执行力。(2)体制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体制。(3)多方参与。(4)理念推广。(5)建立博物馆模式。(6)旅游开发模式。(7)建立遗产景观公园模式。(8)综合保护模式。
2)适用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特殊措施
发展有机农业。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处于偏远地区,主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技术手段运用少,生态体系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态环境敏感,农业产业化发展慢。正因如此,遗产地农业系统受人为侵害和污染少,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成就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有机农业既能为遗产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又能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存续提供动力。
通过对规划原则、内容、遗产价值、规划措施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规划相比工业遗产、建筑文化遗产、遗址文化遗产来说,既有共性内容,又有其特殊性。充分将共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才能制定符合农业文化遗产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规划,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经济、社会、地区建设、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黄明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复旦大学,2009
[2]李婷.辽宁桓仁“京租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J].北方水稻.2015,45(1):77-80
[3]郑重.转型期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规划研究——以当涂大公圩为例[D].福建.东南大学.2015
[4] 魏家星,姜卫兵,武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遗产保护耦合发展研究.中国农史.2017,1:136-142
[5]舒也,吴仁武,晏海等.人竹共生,农业文化遗产的范式——安吉人竹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思考[J].竹子学报.2017,3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