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摘要】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便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其中就包括了古诗词教学。经过调查统计、现象分析,笔者在实践中探究出了一些符合学生需要的,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效率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古诗 兴趣 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诗教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在学习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发达文明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便是充分尊重和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70首古诗词给小学生阅读背诵,其中每一册语文教材中,至少有5~7篇古诗词,这些精选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营养,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铸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能提高学生的语义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据此深入思考,在实践中探究出了一些符合学生需要的,能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放松身心,创设古诗词学习环境
1.放松身心,还儿童本真
笔者在平时实践中思考发现,过去的教师总是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要求很严格,学习一首诗 必要抄写字词和理解句意,然后背诵,默写再默写,就怕考试出现丢分现象。然而长此以往,发现事与愿违,反倒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需要。
2.创设环境,诗韵飘香
学生的心理得以解压,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古诗词阅读时间,并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室墙上应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在教室的黑板报上辟出一个小角落作为“古诗园地”,按期由学生轮流更换古诗内容:每位学生的课桌软玻璃下贴有一张古诗摘抄卡片,每星期学生在组内互换赏读:语文课开始五分钟,提倡读背一首古诗词:中午午餐后还设有“午间诗词小会”,让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师生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诗韵味的班级学习环境。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编织故事,推开古诗词兴趣之门
众所周知,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推开了古诗词之门,亲近了作者,进入诗词的意境。
教学三年级的古诗《枫桥夜泊》时,正值秋季,凉风习习。教师在揭示诗题之前,让学生关了灯,拉上教室的窗帘,仿佛沉浸在宁静祥和的夜色中。接下来教师将一个故事徐徐道来:“那日夜色已浓,夜幕笼罩下的枫桥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艄公站在船头……”此时,故事携着学生们一同穿越到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个忧愁寂寞的诗人身边,学生感同身受,再来学习这首古诗词时,他们早已进入到了古诗的情境中。
三、“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留有余地,播下古诗词美丽的种子
俗话说:“言为心生,诗为情发。”每首诗都蕴含了诗人不同的情感。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到底能理解、领悟多少?作为教师,该怎样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他们体味诗人的情感呢?笔者在一次研究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中受到了启发。
1.我们的教学为了谁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巧妙地营造出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深入進行探究,使不同的见解在相互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火花。
2.课堂教学怎样才能符合学生需要
(1)等他们想一想。学生有多大?他们不过是十来岁的纯真孩子。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师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也不会同步。就笔者而言,在教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节课时,为了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了很多的资料,才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相比较之下,怎能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蹴而就呢?所以课堂中一个问题在提出之后,教师要学会等待,满怀信任地等待,等待学生们想一想。不仅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在等待中,教师会聆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2)等他们独特的感受。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视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所以,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在诗句的关键之处引一引、问一问、等一等,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驰骋,允许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尊重并激发学生独特性的感受,不要轻易加以否定。
(3)等他们渐渐长大。笔者觉得意境的理解是终身的,而且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古诗教学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发掘得太深,拓展得过多是不适宜的。我们应尊重学生以个性的观点去理解古诗,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对古诗的理解是否接近作者的本真,笔者认为等学生渐渐长大,会有这么一天,当他们有了相似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印证,会突然顿悟,会想起这首诗。今天的教学不过是为了学生今后更深入更多样的体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粒诗的种子。
四、“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游戏引发,趣化古诗词学习过程
鲁迅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游戏。教师可以借用游戏的精神和特点来指导古诗词教学,让整个学习过程趣意盎然。
1.探索解疑.自主感悟
游戏的“好玩”之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游戏诱导着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探索,找寻游戏的结果。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受其启发,也可以开展探索解疑的发现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性,还让他们彼此之间学会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当学生理解了诗的意境,开始感悟诗人的情感时,笔者饶有兴趣地向学生们请教:“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能帮我解答吗?”学生们来了兴趣,瞪亮了双眼。“为什么诗句中说‘风光不与四时同’,此时明明是夏季,应该不与‘三时’同呀?”话题一出,学生们疑惑的声音四起。随着这个问题的抛出,笔者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他们全都陷入了思考,就像走进了游戏迷宫,既迷在其中,也乐在其中。这时,一个学生喜滋滋地举起了手,像是有了新发现。接着又一个、两个……然而笔者不急于让他们发言,而是让他们以四人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这下,学生们智慧的灵感相互碰撞,很快每个小组都有了更好的见解。最后全班交流,大家很快就体会出了诗人的巧妙用意,学生品出了字里行间诗人的深情厚谊,也为获得的探索果实而喜不胜收。
2.趣读歌诵,乐此不疲
为了增加情趣,教师应改变机械地朗读背诵模式,力求寓教于乐,让学生诵读不厌,且乐此不疲。下面介绍两种方式。
(1)变化节奏。低年级学生读背李白的《静夜思》,可以让学生变化各种节奏,他们可以边打拍子边有节奏地读背,或教师指挥学生读背。打拍子时可以拍手、轻敲桌子或轻轻跺脚等。整首诗可以用一种节奏读背,如“床前I明月I光,疑是I地上I霜。”。也可以一、三句用一种节奏,二、四句用另外一种节奏,如“床前明月I光,疑是地上I霜。”
(2)歌以咏之。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歌曲曲谱,填上诗歌歌词唱出来。如用民歌《蜗牛与黄鹂鸟》的曲调唱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爆竹声中
一岁除, 春风送暖
入屠苏。干 门万户
瞳瞳日, 总
把新桃 换旧符。
要注意的是诗的意境一定要与曲调的情感基本吻合,这样学生才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又能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积累运用,丰富古诗词课外活动
我们常常会发现:学习古诗词以后,学生缺乏诗词交流的语言环境和积累运用的渠道,造成他们渐渐对古诗词不感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积累和运用古诗的渠道。
班级可以在黑板报处开辟一个“古诗园地”,“园地”内由每一个学生轮流填写古诗内容。
1.摘抄类
(1)结合生活实际定古诗题。
(2)拓展书本内容定古诗题。
2.拓展类
(1)走进名人堂:鼓励学生制作“诗人名片”,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诗篇。
(2)修辞妙用“连连看”: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用得很巧妙,教师应引导学生动脑发现,模仿学习。有一定难度的选题,教师可以示范,由师生共同完成“古诗园地”的填写。教师范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学生发现诗句中夸张用法的奇妙作用。学生受启发,再添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诗句巧设疑★:这是“园地”中最有意思,学生都喜闻乐见的个板块。当班学生会事先查找资料,自主出题。出题存在难度,可以提醒学生联合其他同学组成“智囊团”,也可以回家找家长帮忙,达到“亲子共读”的效果。
无论什么活动,都要表扬奖励,树立榜样,还要坚持不懈。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作用不能少,要从活动中指引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积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家余华说过:“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览,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不寒而栗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著它们的程序,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路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归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让我们牵手学生一起在这个温暖而百感交集的路程中,享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乐趣吧!“漫步诗海,悠悠我心。”诗教最终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满足学生需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里,使他们漫步在美丽的诗海中,开启智慧、启迪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