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椿
【摘要】在教学中围绕知识点,对课堂情境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依托教材改编、利用游戏拓展、再现生活场景等策略,创设情境线,形成以知识点为主,情境线为辅,融合学生感性之“情”和数学逻辑之“理”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情境创设
精妙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有逻辑线,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铺陈展开,循序渐进;教学设计也有结构线,一般以复习导入、新知探究和应用拓展三段式推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情境成为当下教学设计要素之一。笔者以为,课堂情境在教学设计中也有必要进行整体设计,形成情境线,整体或局部将有关知识点和练习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体。创设情境线并不需要多复杂,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围绕教学目标,或依托教材改编,或利用游戏拓展,或再现生活场景等,将知识点和情境线有机整合,使教学思路更清晰、过渡衔接更自然,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习兴趣更浓厚。笔者就此遴选课例进行尝试,并略谈个人的思考和实践。
一、依托教材创编情境线
数学教材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每个练习的设计,大多通过情境呈现,或寥寥数语,或简笔插图,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是教材编写者经验智慧的高度凝练。如此依托教材情境,合理延伸或改编,即可成为课堂的情境线。
如在苏教版第七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一课中,知识点是: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材据此安排了例题(如图1);另配套练习中有两个“解决实际问题”(如图3和图5)。笔者以此为基础,进行改编和补充,创设了兴趣社团活动为主题的情境线:
(一)情境导入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到学校兴趣社团研究一些数学问题。棋类社团准备买一些中国象棋和围棋,学生和老师来到了商店……
2.启发:“买5副棋,两种棋都要买”(如图2)你是怎么理解的?可以怎样买呢?
①买4副中国象棋和1副围棋。
②买1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③买3副中国象棋和2副围棋。
④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
3.解决第1和第2种购买方案,复习两步混合运算。(略)
(二)新知探究
1.引导:第3种购买方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列成综合算式你会算吗?
2.试一试:第4种购买方案,你能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答吗?
3.游戏“算式变变变”:从第4种购买方案的算式“12x2+15x3”可以演变出以下几种算式:12÷2+15÷3→12x2-15÷3→教材“试一试”的算式结构“12-2x15÷3”。
4.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三)练习拓展
1.基本练习(略)。
2.解决问题。
①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
上述课例,学生兴趣社团活动是贯穿课堂的情境线,设计来源是教材例题买棋问题和配套练习第4题兴趣组人数问题。兴趣社团是学生熟悉又喜爱的活动,以此为基础,教学设计作了三处加工:一是将原例题改编成开放性问题,其中第①和第②个问题复习以前学过的两步运算;第③个问题作为新课例题教学;最后第④个问题作即时反馈。通过解决这4种不同的购买方案,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引出了新知,还留了一个问题作为模仿练习,一举多得。二是通过“算式变变变”环节,可以呈现三步算式的各种不同模型结构,丰富认识,加深理解。三是将教材练习十一的第3题进行了情境重设,与第4题构成题组,便于比较两题思路及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如此,在遵循教材安排的基础上,略做改动和补充,以兴趣社团活动为情境线将整堂课串联起来,衔接显得自然,学生置身于大情境中,倍感生动有趣。
二、设计游戏串联情境线
儿童天性喜欢玩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简单有趣的游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游戏可以用在课始,也可以用在课中或课尾,但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导致偏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学本质。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设计游戏情境线,串聯若干个小游戏,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有趣,又无繁杂拼凑之感。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一课为例(如图6),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以研究彩灯、彩旗及盆花的排列规律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安排贴近学生生活,但童趣稍显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设计了以“海洋动物大闯关”为主题的情境线(如图7),串起整个教学活动:
(一)第一关:过目不忘
1.引导:两只螃蟹举着的卡片上分别会出现一排数字,我们分男生、女生两队比赛,男生记左边卡片上的内容,女生记右边卡片上的内容,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2.你觉得这次比赛公平吗?
(二)第二关:火眼金睛
1.观察:海星和海鱼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你能想办法把规律简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2.按这样的排列规律,第16条海鱼是什么颜色的?
(三)第三关:耳听八方
1.(师播放一段音乐节奏)学生把听到的规律表示出来。
2.学生回答第24拍是什么乐器发出的?
(四)第四关:心灵手巧
1.你能用海龟、海星、海鱼这三种动物设计一条按周期规律排列的队形吗?
2.按学号,你能得到什么礼物?
第一关:过目不忘
上述情境线,第一关“过目不忘”,让学生在游戏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感悟排列之中蕴藏的规律,“规律”让游戏更好玩。第二关“火眼金睛”,延续第一关的游戏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观察、比较海星和海鱼的排列规律。如果说第一关是教师主导,学生无意识的体悟;那么第二关则是学生主动在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研究问题。第三关“耳听八方”,笔者考虑之前海星和海鱼的研究重在观察,所以设计以听力思考为主的情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规律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表示方式。第四关“心灵手巧”,整合了不同的练习内容,形式丰富。通过“海洋动物大闯关”的情境线进行设计,将几个小游戏巧妙地安排在课堂导入、探究和应用等环节,衔接自然,既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使得学习过程趣意盎然。从现场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觉得非常“好玩”。
三、取材生活提炼情境线
小学课堂情境大多模拟现实生活,因此,以生活为背景梳理出情境线,也是教学设计常用的手段之一。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一课,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情境:一是温度計,二是海拔高度。前者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测量气温的仪器:海拔高度虽然学生不熟悉,但是和地理学习相关。现在有很多学生假期会外出旅游,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相机结合介绍。笔者以研究生活中的温度计读数为情境线,进行整体设计:
(一)生活导入
1.谈话:老师收集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资料(如图8),发现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2.启发:从图中你能知道了些什么?
(二)新知探究
1.探索:三亚和哈尔滨分别在苏州的南、北两个方向。这两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苏州比,你认为有什么区别?在数学上,该怎么区分和表示这两个20℃,一个是20℃,一个是-20℃呢?
2.模仿练习(如图9):强化“0刻度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3.自主学习(如图10):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4.对比:温度和海拔高度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却都可以用这样的数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5.联系生活,小结负数的含义以及读法、写法。
(三)生活运用
设计:老师接着和学生们一起旅行(如图11)。一开始我们提到了气温,这第一站就从气象站出发吧!
1.起点(气象站):练习用正负数表示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
2.A景点:练习用正负数表示山地或盆地的海拔高度。
3.B景点:练习用正负数表示旅游车在沿途各地上下车的人数。
4.C景点:分析当地特产包装袋上重量的含义,如200g±5g。
5.D景点:参观“数学馆”,了解负数的历史。(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
本课的知识点是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及正确地读写,感受正数与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对于小学生来说,负数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显得非常必要。本课以温度计为情境线,第一组通过三亚、苏州、哈尔滨三地同一天最低温度的比较,引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接着补充第二组长沙(+4℃)和北京(-4℃),进一步理解0刻度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接着教师继续引导“中国地大物博,不但气温差别大,地形差异也很大……”自然进入海拔高度的学习,通过温度计和海拔高度这两组生活情境的对比,指导学生认识负数的含义。最后沿着情境线设计“小导游”的综合练习,从一开始的温度计出发,首尾呼应,整合了不同形式内容的练习与拓展训练,学生模拟生活情境,学习兴致浓厚。
情境线,是教学设计中的一种思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引子。通过巧妙设计情境线,形成以知识点为主,情境线为辅,融合学生感性之“情”和数学逻辑之“理”的课堂教学,使学习更生动有趣。当然,数学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更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支撑,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鲜活素材。但教师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偏离了数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徐斌.徐斌与无痕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