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象与笔墨表达:樊枫作品展研讨会对谈录

2019-09-10 07:22
画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物象水墨都市

时间:2019年5月17日

地点:江苏省美术馆

学术主持:顾丞峰

顾丞峰:这次研讨会我定了“城市物象与笔墨表达”这样一个题目,希望把樊枫先生的水墨创作,放在中国画、水墨画这个大的层面上来讨论。通过对他作品的评价,进而可以对中国水墨绘画的发展可能性进行一种探讨。“城市物象”表明樊枫更多反映出来的是如何表现城市里的景观物象,而不是一个泛而言之的都市;而笔墨问题是中国画、水墨画很多年来试图要去突破、去延伸、要融入的一个大问题。具体到樊枫这里,就是如何用笔墨去表达城市的物象。

陈孝信:樊枫曾在南京艺术学院求过学,而南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是新水墨的策源地;同期,武汉则是实验水墨的策源地。他从武汉到南京求学,按理说,他的创作应该和新水墨、和实验水墨都产生关系,但他没有。那么,樊枫这些年都在做什么呢?我认为其重点是研究都市水墨,这是他真正的关注对象。所以我们讨论樊枫,必须把他放在都市水墨这个话题里来评估。都市水墨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都市水墨是中国画现代转型进程当中的一个必然,由表达农村、乡村文明,到表达城市、都市文明。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学转型的一个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都市水墨”这个概念以后,它包含了两个大板块:都市景观和都市人物。樊枫这两点都涉及了。其次,樊枫在这个中国画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他的转换是由“物象”转向了纯粹的“笔墨心象”。“物象”是新中国画的范畴,其成就有限,“笔墨心象”才是具有现代性、创造性的成果。当然,具体考察他20年的创作,他有一部分的都市画、景观画,是以写生和素描为支撑点的,虽然题材从乡村文明转变为都市文明,但基本还是新中国画的思路。但是,樊枫新水墨创作的这一部分,我个人认为是能真正代表他成就的。这些作品,尤其是自行车系列,从意义架构上来说,塑造了新型的都市人格,弘扬了新的都市精神,同时,还具有都市批判性的意思。另外,樊枫坚守着笔墨的方式,但在语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1.他重点用粗线条而不是细线条,还加强了用线的力度和强度,所以他的线条有一种阳刚之气,比较令人震撼;2. 他笔墨语言的内在秩序感和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3. 他笔墨的语言架构比较耐看。整体而言,樊枫一直在摸索自己的笔墨语言,他的笔墨表达可以说是推陈出新,令人眼前一亮。

肖丰:我不画中国画,但是从旁观来,有些问题可能看得跟中国画画家的角度不一样,也许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我觉得关于城市和笔墨表达等话题,是最核心的两代人——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生人——比较关心的话题。他们觉得中国画的转型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一个大问题,好像不把它说清楚就动不了手、起不了步,需要师出有名。其实我们过于纠结这些概念了。我想现在的80、90年代生人在画城市题材的时候,他肯定一点都不纠结,这不是个问题。当然纠结也有好处,纠结可以使作品更有内在的张力。但不要简单地把题材变成现代题材,这太荒谬了。山水也好、城市也好,都是现在可以表达的内容。艺术家是个个体,可以穿越这些所有的概念。一旦被概念框住,表达就变得很困难。樊枫的画,画得更多的是当下的生存状态,是城市的肌理,是人在城市里的感受。他很个人化地穿行在题材之间,他的笔墨很自信,有个人化的体会和实践。但我觉得,他的一些太模拟那种中国画构图的部分还需要再打破,需要更自由,才能把你在城市中所面临的压迫,或者其他城市给你的各种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于笔墨的现代转换、中国画的现代性,其实是伪命题,很容易让你掉到一个概念的陷阱里。我觉得题材不是问题,材料也不是问题,你拿毛笔还是排笔,都是艺术家个人的选择。当然,这还是有文化属性的。油画颜料显然是西方造出来的,笔和墨是中国出来的。但对艺术家来说,人是可以打通的,你能否成为一个真正表达出人类共同情感的艺术家,这是关键问题。

靳卫红:关于都市或者城市艺术,我以前一直怀疑这条路不太好走。南京也有一些藝术家做这样的创作,但他们把中国画转型简单理解成题材的都市化,就画高架桥、摩天大厦这些东西。我觉得樊枫是往更深的地方走了一步,他确实不是简单化地理解现代化这件事情。他的艺术里,有从传统里走出来、经过长期训练的笔墨和他个人的感受,也反映了我们正在遭受现代性压迫的社会形态。我觉得他这种艺术的张力,是一个内在的外化,也是他个人的才情,他有能力把自己的创作深化并往前推。樊枫也面临一个问题,其实绘画现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微不足道了,成为一个对公共空间来说几乎没什么影响力的事情。它成为了一个个体表达的工具,但它干预社会的能力已经非常弱了。

注:本文根据研讨会录音稿整理而成,有删减。

猜你喜欢
物象水墨都市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水墨
水墨人物
穿越水上都市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