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自在苏杭——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
苏州博物馆
2019年7月2日-8月18日
该展呈现林海钟摹古、佛道、写生等多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摹古和佛道题材的作品为观众提供理解林海钟艺术来源和精神追求的门径;写生作品主要呈现林海钟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象的艺术处理,他的写生地域十分广阔,北至太行,西达黔贵,南到福建、广东等地,作品形态多以册页形式呈现。此外,苏杭题材最能体察艺术家日常创作的所思所感和精神、记忆的承载。
毕加索作品展
北京UCCA
2019年6月15日-9月1日
该展追溯了青年毕加索的艺术探索,囊括106件作品,其中包含32幅绘画、12件雕塑、53件纸上作品,以及由毕加索个人收藏的9件作品。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毕加索的“手眼训练”时期、“讲述现代生活”时期、“寻找、发明新的艺术语言”时期、“重新设计表现艺术”时期和“进入舞台世界”。展览还展出了毕加索收藏的亨利·马蒂斯的《玛格丽特》(1907)和保罗·塞尚的《黑城堡》(1905)等。
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巡展
四川博物馆
2019年6月26日-8月26日
该展是由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国际巡展,展出阿纳姆地原住民艺术家创作的树皮画,总计144件/套,展出的画作创作时间为1948-1985年。展览按地域分为三部分,表现了阿纳姆地西部、东部和中部三个地区各自独特的树皮画,以原始宗教为主题,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传承部族的历史和传统。绘画内容也反映了原住民的信仰和生活习俗,是记录原住民精神世界与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
梁昊鹏:未来神话 & 张钊瀛:历史剧场
上海艺博画廊
2019年6月29日-8月30日
这次双个展中,两位艺术家一个从历史和过去出发,抵达未来和当下;另一个从未来的狂想返回,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和审视当下。梁昊鹏的绘画为观众提供了类似“上帝视角”的全景化观看方式,以不厌其烦的细节特征,描绘了理性的幻灭、巴别塔和共同体的崩溃、科技突进带来的灾难、物种的异化、人性的堕落。在信仰普遍缺失的时期,艺术史和经典图像就成为了艺术家们的信仰。而張钊瀛的展览,是重新制造了一个像“救赎箱”以及“道具盒”一样的现场。这批作品的多样性,联结起了美术、音乐、水域、戏剧、建筑、广场、鸽子等多重元素,营造出超现实的臆想。
虚构的是非
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019年7月9日-8月23日
该展展出王华祥、赵博、陈流三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通过荒诞的画面和虚构的情节,反思当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表现个人的孤独感和社会的多元复杂,呈现个体和外在环境冲突引发的无奈和失落。在展出的作品中,“人”和“社会”是最为突出的两个焦点,表达了当下普遍性的危机,始终与对未来的畅想和期望紧密粘连在一起。
影像
“复制之外”中德当代摄影展
深圳雅昌艺术中心
2019年7月13日-8月20日
该展展出5位中国艺术家和6位德国艺术家的作品,以“记录与创建之间”“自然的另一种景象”“由两者之间的边界到抽象”及“其它肖像”为脉络,分为4个部分。摄影作为视觉地艺术,具有可复制性。艺术家利用自己的作品向观者展出现无论人物还是抽象、模拟还是数字、有无使用相机,其主旨是展现,而非再现。摄影艺术的关键是创造而非复制,并希望在这复制之外的创作中能给予摄影艺术一个崭新的定义。
“故乡,很远很近”摄影展
成都中国新视觉影像艺术中心
2019年6月13日-8月31日
展览以故乡为主线,集中展示了来自嘉陵江畔的杨麾和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王争平这两位纪实摄影艺术家的部分代表作品,总计110余幅。他们一个用影像记录嘉陵江畔的家乡人民,一个用镜头书写故乡草原的苍凉壮美。两人都是黑白照片,都是表现乡情,但拍摄方式和影像风格又截然不同。王争平的作品意境深远、构图大胆、黑白色调,有很强的象征性和文学性。杨麾是四川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成熟老练,洋溢着乡土的气息。
视觉的东方隐喻
上海ALTER GALLERY
2019年7月6日-8月31日
该展呈现荒木经惟、杉本博司、细江英公、王晋、荣荣、张洹、庄辉这几位摄影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这是一次视觉隐喻的东方聚会,符号的指向尽管暧昧,却又不乏值得玩味的空间。这些作品处处渗入东方审美的意趣,却又或多或少摇曳出西方话语的影子。在本质上,艺术家们通过对视觉元素的选择、组织和控制所实现的,都是在探索一种文化生存意象,以及与西方单一价值观不同的文明结局。
从有到冇:良秀个展
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9年6月29日-7月28日
良秀2017年获得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自《边缘》系列起,她初次以拍摄者的身份开始创作。良秀完全出于本能开始纯粹的拍摄,以创作者的身份从本人的生活经验出发,最本能、忠实地呈现了她眼中的边缘群体。在此过程中,作品开始由《边缘》《如是我火》中无意识、源于本能的创作形式为基础,加入有意识的尝试。《冇》由此而生。作品以她生活着的城市为背景,由个人创作、照片档案、文字档案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考体系。
别样“纪实”——王庆松作品展
武汉合美术馆
2019年5月24日-8月24日
该展展出艺术家王庆松1998年至今创作的31件作品。综观创作线索,他的作品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表现了一种内在的真实。正是通过摄影这一媒介,王庆松将不同的视觉经验融合在观念的表现中,以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从而引发观者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摄影家在摄影作品中所表现的怀疑、戏虐,使得摄影艺术既不再像传统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其艺术创作更具实验性。
雕塑
由爱而生,从自由觉醒:埃里克·邦特个展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
2019年4月28日-10月31日
埃里克·邦特(Eric Bonte)是法国玻璃雕塑艺术家,曾在非洲科特迪瓦共和国的亚穆苏克罗大教堂完成了全世界体量最大的彩色镶嵌玻璃窗与穹顶,由上百万片玻璃构成,总面积达到8400平方米。他的创作以玻璃热成型为主要技法,通过模具引导玻璃材质体型变化。这次展览共展出邦特的32件新作,这些作品的色彩为金、黑和透明色,不再五彩斑斓,不再施以彩绘,回归到了纯粹的自我表达。
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
平遥古城
2019年7月5日-7月28日
本届雕塑节由乌尔里希·劳克、彭锋任总策展人,以“之间”为主题,展出共计600余件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兼具传统与当代,表现手法既有偏重材料,倚重技术,或着意于雕塑技艺,亦或是聚焦于观念表达的。相比于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第二届雕塑节更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增设“国际青年雕塑推动计划”板块,以平遥双林寺作为展览场地,为青年雕塑家的成长助力。此外,本届雕塑节还在平遥古城的棉织厂与企业合作举办中国雕塑市集活动。
阳光下——杨冬白作品展
上海春美术馆
2019年6月28日-7月23日
艺术家杨冬白生于上海,曾就读于东京艺术大学雕塑系。这次展览呈现其《阳光下》系列雕塑作品15件,及风景摄影作品39件,作品名“阳光下”源自艺术家的旅行经验——“我发现越著名、越有文化意味的景点,都有很强的阳光感,有种在太阳暴晒下的历史与生命的厚重感。”
“艺程似锦”四川美院雕塑14級优秀毕业生作品展
重庆1089艺术美丽中心
2019年7月5日-8月25日
该展展出四川美术学院14级优秀毕业生作品约20件,这些雕塑作品灵感有的来源于作者童年深处的记忆,也有一些奇思妙想。其中《Laputa》的作品创作想法来源于小说《格列佛游记》中描述的一飞行浮岛Laputa和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中的飞行岛;《畸器时代》则以蒸汽时代、工业时代为起点,想象“机器”作为主体的存在状态。作品《偶戏》意在重拾被废弃被遗忘的旧物件,让它们重新运作起来。
“无界”当代雕塑装置艺术展
嘉兴荻原美术馆
2019年6月30日-10月31日
此次展览,荻原策展团队从作品与空间、作品与作品、作品与生活这三段关系中,打破彼此间固有的界限,重新定义影像、装置、雕塑等艺术形式,对光、空间、作品、声音、环境等进行重构,建立一种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共融关系。展览以“无界”为主题,意在引导人们用更大胆的视角去发现“界限”之外更奇妙的空间,一起探讨包容、创新和突破的生命话题。
新媒体
“是谁在创作”量子画廊开幕首展
上海量子画廊
2019年6月22日-8月23日
展览探讨了艺术家和作品之间亲密而辩证的关系,四件拥有艺术生成能力的作品《Colorspace》系列、《Lighthouse》《生成的线索》和《Data Pool》,通过身体的感受及内在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机器与艺术之间在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当科技介入艺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与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依旧重要?当科技深度融入生活时,我们又能否继续拥有对其绝对掌控的信心?艺术将拥有怎样的未来形态?人与外部世界又将有怎样的新的关系?
“时光之眼”艺术大展
上海宝龙美术馆
2019年5月25日-8月23日
作为一个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该展以宇宙为主题,作品在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加持之下,宇宙、星云等化静为动,形成气势撼人的场域。展览分为5个主题单元和2个互动单元,以“繁星若尘”“混沌初开”“时光探寻”“我的星球”及“漫步星际”为主线,用视觉艺术的方式表现对人类、宇宙的终极关怀。
“人机合一”人机艺术计划Ⅱ
北京当代艺术馆
2019年7月13日-10月8日
展览探讨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强调了科技的双韧剑特性,指出了科技带来的不全是负面的影响,而在于怎么平衡、怎么使用,以人文、自然、传统的永恒之道作为依托,发现未知世界进行创新、转换,即强调科技与自然、人文、传统的矛盾统一性:人机合一。人机艺术已然成为科技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将人工仿生技术作为媒介载体,加以艺术的语言转换。它跨越了物理、生物、数字等多个领域,是艺术的集合体现,不仅是我们生活中实用冰冷的工具,更多的是与我们的情感交流。
开放代码. 连结机器人
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2019年7月20日-10月7日
该展将聚焦算法的情感共振以及计算模拟和物理现实感知之间的交互牵涉。在全球规模计算时代下的当代社会,驾驭代码世界的能力以及相关的数字知识素养至关重要,尤其当算法主体设计的主旨在于转变公众舆论时。展出来自艺术家和程序员的大约20件作品,展览从八个主题呈现了数字代码的世界以及未来受其影响的生活领域,包含基于计算机代码的艺术作品,也包括了旨在揭示计算机代码如何深度渗透我们生活、社会、地缘政治格局、财政体系、劳动条件、基础设施、环境,甚至我们对自己源代码DNA的感知的艺术作品。
莱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9年7月11日-8月25日
展览营造了作品间的对话,以“小说”叙述式的逻辑,作品在“每一章”呈现,并以叙事逻辑联结,让观者阅读并完成自我诠释。迷失、模糊、感知的困惑——这些都是莱安德罗·埃利希作品所引发的感觉。他从现实和表象彼此交融的假设出发,创造诸多无明确边界的场所。观察视点不断被反转,产生给观者虚幻之感的图像。通过这种对极限的逼近,艺术家反复言说规则和制度的绝对性,并为叙事的时间维度和艺术创作的想象力提供另外一种可能。
古代美术
“丝路孔道”甘肃历史文化展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5月16日-8月18日
该展展出516件文物,以时间为轴、以文化交流为线索,展示甘肃的历史人文图景。展览共分为8个单元:最早中国、大河之光、青铜之路、嬴秦摇篮、千里走廊、丝路交响、共同家园和佛陀之路。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到先周、早期秦文化和魏晋河西文化,再到汉唐时代丝绸之路文化、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多元民族文化,全面呈现河陇本土文化的獨特图景。
“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
北京首都博物馆
2019年5月18日-10月7日
该展共展出来自颐和园、天坛、北海等11家市属公园的馆藏文物190件,展览以时间、空间和功能为线索,共分为“平地山海,溯自辽金”“坛庙相望,天人合一”“三山五园,移天缩地”和“百年公园,旧貌新颜”四个板块,讲述了北京市属古典名园在800余年城市建置和变迁中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价值。此外,展览现场还融入了多媒体技术,展示了颐和园四季风景变换的场景以及山光水色的美丽景致。
同心守护:杭州博物馆藏杭州海关罚没文物特展
杭州博物馆
2019年6月26日-8月12日
该展的展出以一场交接方式拉开序幕,交接的文物是杭州海关近年来在进出境各个渠道查获的文物99件,囊括陶瓷、建筑构件、钱币、书画等多个类别,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中国家三级文物7件,主要为近年来杭州海关在空港旅检和邮检渠道查获的。
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
北京故宫博物馆
2019年7月16日-10月20日
本展览以龙泉青瓷的流布为出发点,立体化地展现出了宋元以来陆上及海上陶瓷之路的兴盛发达。共展出文物展品830件左右,包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507件,以及来自浙江等18个省市32家博物馆、考古所的205件文件,另外还有约120件则来自境外6个国家和地区共11家博物馆、考古所。通过产品输出带动技术和文化发展,是该展揭示的理念与史实,也是对“丝绸之路”交流、互惠、共同发展精神的阐释。
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
广州广东省博物馆
2019年5月18日-8月25日
展览以400余件“南海I号”沉船文物及馆藏相关南宋时期文物为载体,涵盖了陶瓷器、金银宝石、金属器、碑拓、动植物标本等。展览分为:南宋中兴——“南海I号”沉船所处的时代、万贯珍品——“南海I号”沉船所载货物、万里行舟——“南海I号”沉船的船员生活、船沉南海——“南海I号”沉船的发现和卅载寻踪——“南海I号”沉船发掘保护实录五大部分。该展一方面展现了古人在器物制造、造船技术、海上行舟等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今人不忘历史,发挥才智,保护文化遗产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其他
敢当——当代神石注疏
北京UCCA沙丘美术馆
2019年4月23日-9月8日
该展收录了10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形式或材料上均与石头有所聯系,艺术家的个体意识也降落到广阔、古老的集体意识之中。展览试图以此重新挖掘和召唤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不常被提及的文化意蕴。灵石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石”这一极为常见的形象因此在民众集体潜意识中获得了神奇的光晕。这种光晕与展厅中艺术作品契合地相遇,避免了维特根斯坦描述“置于语言的图像”时的那种焦虑感。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9年6月25日-8月31日
这次展览通过“一年之鉴”这一学术方法,系统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2018年的整体状况及趋势。展出138位被选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8)》的艺术家在201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28位/组艺术家的原作。通过展示一年中当代艺术的变化、各个重要事件的意义和之间的关联,反映出当下的社会思潮、文化现象和当代人的创造性。
何人说梦——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
OCAT上海馆
2019年7月7日-9月8日
展览中,故事以声音和时间为载物,围绕梦境、潜意识与记忆铺陈开来。作品探索、阐释并延续了我们的想象与欲望,通过日常经验,打造了视觉或听觉叙事。与此同时,又拉开了这些叙事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在昼夜之间,在真理与谎言之间,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让观展者遇见自己的梦。
偷单车的人
香港Para Site 艺术空间
2019年6月29日-9月21日
该展共展示了16组艺术作品,用“单车”来比喻当今的社会困境,关注偷盗与分享之间那条细细的界线,观察个体处于诸多越来越繁杂和诡谲的体制和系统中的境遇。展览主题出自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同名电影,电影中的单车与当今的共享单车意象重叠,推演出一个看似错乱的问题:满大街的共享单车是否可能为电影中刻画的伦理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展览也由此追问:“共享经济”与谁共享?在今天,谁是偷单车的人?
“WAVELENGTH:制造之外”当代艺术体验大展
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9年7月7日-10月7日
该展分为制造区、测试区、再生区、出厂区四大主题展区,呈现近30位艺术家带来的近百件艺术作品,通过装置、雕塑、绘画、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发挥物质、材料的反叙事力,重塑习以为常的生活场域及生态系统,并借此探讨消费文化、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议题。展览通过重新审视基于对“制造”的普遍认知,打破一定的产品属性,对抗消费机制,探讨与反思社会资源、生存环境、人类心理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