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稿,我们邀请了5位作者,分别对5场并未发生的艺术展览进行批评。
由一场艺术家的个展談起,王晓松分析了艺术世界里的成功学套路,揭示了一种造作、虚假、分裂的展览“模式”。(《 一个艺术家的展览分裂症 》);体验过一次冰火两重天的“双个展”,许力炜直陈对“网红展”和“跨学科”当代艺术展的双重厌恶。(《作为形式主义的浸没体验与跨学科当代艺术》);于瀛以一位获得永生、逃离地球的“艺二代”的视角,描述了一场发生在3017年的画展,并对绘画的未来作了虚无主义的、宿命论式的解读。(《漫天孤星,祭无忘告:“北星之春”展评 》);从798的一场5元艺术展到布达埃尔(Marcel Broodthaers)的“鹰部”,石冠哲穿梭于两种虚构之中,批评了当代艺术中“似是而非的前卫和空洞之物的张扬”。(《观念之痛:从杜尚、布达埃尔到当下》);以私信的方式,杨天歌吐槽了好友“自娱自乐”的工作方式,“自欺欺人”的展览内容,以及“自说自话”的虚伪肤浅。(《策展的社会抱负与工作方法束缚:写给策展人杨杨的一封信 》)。
在这期特稿中,虚拟既是展开批评的基础,又是富有趣味的形式。作者在限定的游戏规则中,各自完成了一次写作实验,将真实世界中的各种艺术问题置于虚拟的展览语境中层层剥开。本质上,它们都是对真实世界展览问题的讨论,是对今天艺术展览生态镜像的折射。欢迎对这些虚拟的评论作出回应,也欢迎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必然。